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秦汉不孝罪考论.doc

    • 资源ID:61753165       资源大小:38.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秦汉不孝罪考论.doc

    秦汉不孝罪考论2004年第5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160期)古史考辨秦汉不孝罪考论张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9)摘要:秦政府为维护家长权威,对破坏亲子关系犯不孝罪者处以重刑.西汉前期不孝罪的范围逐渐扩大,惩办也愈加严厉.宣帝以后对不孝罪的处分变轻,对普通不孝罪的惩办逐渐脱离刑法而转为教化改造.但是对严重不孝行为处以重刑的法律并未完全消失,经过演变终于在唐律中形成集大成的不孝罪群.关键词:泰朝;两汉;宗法;不孝;处分;死刑中图分类号:D9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4)0500l208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孝意识大致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周人重宗法,形成以尊祖敬宗为主要内容的孝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解体,父权逐渐摆脱了宗族权的压制,成为家庭关系中独一无二的权威,即?苟子?致士?所谓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孝也转变为以善事父母为中心.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一种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那么的学说.?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所说的居那么致其敬,养那么致其乐.病那么致其忧,丧那么致其哀,祭那么致其严,将孝与敬,礼结合起来,是对孝行为的高度概括.?孝经?强调以孝事君那么忠,将孝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使之有了狭义,广义的区别:前者指奉养父母,主要针对父母的身体,属于直接意义上的孝;后者指奉献社会,?礼记?祭义?规定:居位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指的就是这种广义的孝.因为孝具有调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君臣关系的独特作用,逐渐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到了汉代,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确实立,孝观念被统治者大力提倡,并进入政治实践领域,孝与封建礼教相结合,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标准,并由道德准那么上升为法律义务.违犯孝准那么的行为即是不孝.明确记载的不孝罪出现于周代,?尚书?周书?康诰?:王日:封原恶大憝,矧不孝不友,子弗祗服阕父事,大伤厥考心.将原恶大憝(罪恶)与不孝不友对举,不孝已是罪名之一.?周礼?地官上?: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日不孝之刑.不孝罪是刑罚惩治的对象.与周代孝观念相对应,不孝主要是指不能尊祖敬宗,因其对宗法关系会起破坏作用,所以为法律所禁止.?孝经?将孝的准那么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当作治理社会的根本原那么,故而将不孝上升为最严重的犯罪.?孝经?五刑章?第十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将不孝罪列于五刑之首.就秦汉时期的有关案例来看,不孝系指生前不能善待祖父母,父母,有殴打,杀害,谩骂,诽谤,告发,不听教令,不赡养,生病不能侍奉,父母在别收稿日期:20031230作者简介:张功(1966一),男,汉族,甘肃成县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l2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籍,异财等行为;去世后隐匿消息,不服丧,守丧期间嫁娶,发生性关系,生子,释服从吉,作乐,杂戏,参与主婚,参加宴席,听音乐等行为.当然,在秦汉两代的不同阶段,上述不孝行为在法律的人罪种类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本文考察秦及两汉时代不孝罪的出现根源,具体特征和变迁背景,不孝罪从?秦律?到?唐律?的演变轨迹,以及秦汉不孝罪在法律史上的位置.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秦代的不孝罪秦自立国起就与戎狄杂处,社会文化开展落后于中原各国.至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1(卷68.p.2230),严刑峻法,推行农战政策.变法使宗族制度解体,形成了摆脱宗族组织束缚而直接隶属于国家的个体家庭.个体家庭既是独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也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来源,因而构成封建统治的经济根底.为维护个体小家庭的稳定,秦国对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罪给以严惩.?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说苑?:秦始皇太后不谨,幸郎赉,始皇取毒四肢车裂之,取两弟扑杀之,取太后迁之咸阳宫.茅焦乃上说日: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王乃自迎太后归咸阳.1(卷6,p.229)即使是秦始皇,其不孝行为也会受人指责.“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扶苏受诏自裁.1(卷87,p.2551)这是对太子使用不孝罪的特殊例子.秦律规定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伪诏以扶苏对秦始皇心怀怨望,诽谤其父,犯不孝罪,因此处以死刑.儿子诽谤父亲是构成不孝罪的条件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不孝行为被揭发的案例.?法律问答?: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2(p.195)免老为超过六十岁(有爵者为五十六岁)的老人.免老以不孝罪揭发而请求制裁犯罪者时,官府可以不经过三环(原)的手续直接捕捉犯罪嫌疑人.?封诊式?告子条:爰书,某里士五(伍)甲告日: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已往执.令史已爰书:与牢隶臣某执丙,得某室.丞某讯丙,辞日:甲亲子,诚不孝甲所,毋(无)它罪坐.2(p.273)父亲以不孝罪揭发儿子,要求杀死儿子,官府在调查时认为诚不孝甲,肯定了原告提供的不孝事实,大概处分也会与父亲的请求相同.秦律中有非公室告的规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可(何)谓非公室告?(子盗父母)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有(又)袭其告之,亦不当听.2(p.196)父母杀死盗窃自己财产的子女,奴婢,或对他们用刑时,子女,臣妾上告,官府不会受理;强行上告那么上告者有罪.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邻里连坐,鼓励告奸,在这种背景下出现非公室告的规定,可以看作是对子女上告父母这一不孝行为的消极处理.?唐律疏议?名例?十恶?规定的不孝行为有:“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假设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假设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3诅詈即诽谤,诅咒父母要处以绞刑,显示出唐律与秦律之间的相通之处.秦代对不孝行为也可能给予断足流放的处罚.?封诊式?迁子条:士五(伍)咸阳才(在)某里日丙,坐父甲谒鋈其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论之.迁丙如甲告,以律包.今鋈丙足“2(p.261)父亲状告儿子,极有可能是儿子有不孝行为,要求将儿子断足,迁往蜀地,终身不得返回,这一要求最后得到满足.“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今殴高大父母,可(何)论?比大父母.2(p.184)殴父母罪行的量刑在?秦简?中没有记载,但殴大父母的量刑应该是以殴父母为根底的,那么对殴祖父母,父母的不孝行为给予黥城旦舂的处分是可以推知的.13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上述几个案例都使用了不孝罪名,显示出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对于犯不孝罪者,即使普通人也可以要求处分,而且对不孝罪的特征及惩办方式是普通人都熟悉的.这一时期的不孝罪仅限于调解家庭关系,不孝行为如?孟子?离娄下?所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主要是不能养护父母,危及父母生命平安等行为,并没有如以后那样将许多违悖礼教的行为都纳入不孝罪范畴.对于分家另立门户的父子而言,似乎不存在不孝问题.商君遗礼仪,弃人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那么出分,家贫子壮那么出赘.借父稷钮,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那么反唇而相稽.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4(卷48,p.2244)显然,父母在而分家,责骂父母,不尊重和帮助父母,这些以儒家孝观念衡量均属不孝的行为并不在秦法惩治的范围之内,否那么以秦法之严,断不会容许此类行为成为社会风气.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小农家庭的存在和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开展的根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依法严惩危及小农家庭存在和安定的行为,维护父家长的绝对权威,以保证社会稳定,这是秦不孝罪的特点.秦代对不孝罪的处分相当严厉,可以处以死刑,也可以处以断足或终身流放,或蒜城旦舂,这与?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记载是一致的.?孝经?对不孝罪的有关记载以战国时代的法律实践为根底,在诸国中,重法治的秦国对不孝罪的量刑可能是较重的.秦政府强调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从家庭开始,培养人们对长上自觉地服从和敬爱的意识,然后移孝作忠,把孝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使人们自觉地服从和衷心拥护封建政府的管理.秦国虽然严惩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行为,但由于排斥教化,过分强调功利和刑法惩治,反而使得人们亲情冷淡,社会风俗缺乏人情味.由于秦政府的残暴统治不能对民众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也失去了民众对政府14的心理认同和拥护,从而使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失去了社会心理的支撑.强大的秦国顷刻间烟消云散,与此有极大的关系.这也说明秦对不孝罪的防治是失败的.二,西汉前期(高祖至昭帝时期)的不孝罪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就着手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秩序,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4(卷1,P.54).如贾谊所言,西汉前期民间不孝行为相当普遍,因此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根底,法律对于破坏小农家庭稳定的不孝罪予以严惩.?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律日: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黥为城旦舂.当黥公士,公士妻以上完之.奸者耐为隶臣妾.捕奸者必案之校上.今杜滹女子甲夫公士丁疾死,丧棺在堂上,未葬,与丁母素夜丧,环棺而哭.甲与男子丙偕之棺后内中合奸.明旦,素告甲吏,吏捕得甲,疑甲罪.廷尉,正始,监弘,廷史武等卅人议当,皆日:律,死置后之次;妻次父母;妻死归宁,与父母同法,以律置后之次人事计之,夫异尊于妻,妻事夫,及服其丧,资当次父母如律.妻之为后次夫,父母,夫,父母死,未葬,奸丧旁者,当不孝,不孝弃市;不孝之次,当黥为城旦舂;敖悍,完之.当之,妻尊夫,当次父母,而甲夫死,不悲哀,与男子合奸丧旁,致之不孝,敖悍之律二章.捕者虽弗案校上,甲当完为舂,告杜论甲.今廷史申徭使而后来,非廷尉当,议日:当非是.律日:不孝弃市.有生父而不食三日,吏且何以论子?廷尉等日:当弃市.有(又)日:有死父,不祠其家三日,子当何论?廷尉等日:不当论.有子不听生父教,谁与不听死父教罪重?(廷尉)等日:当弃市,不听死父教毋罪.有(又)日:与男子奸棺丧旁,捕者弗案校上,独完为舂,不亦重乎?(廷尉)等日:诚失之.5从简文可知汉初法律对不孝罪的处分原那么.量刑最重的是死刑,根本沿袭秦律的内容.妻子在夫丧期间与其他男子发生性行为,被婆婆揭发,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廷尉以不孝之次定罪,因为她是公士之妻,处以黥城旦舂之次完城旦舂.根据廷史申的意见,由于公士丁已死,而且没有当场抓住奸情(弗案校上),使用次不孝罪失于偏重.除夫,父母死合奸丧旁外,不赡养父母,不听从生父的教训也属于不孝行为,可处以死刑.不孝行为最重者处弃市之刑;次不孝者黥城旦舂,完城旦舂;再次处耐刑.?张家山汉墓竹简?中的(-年律令?是汉初惠帝,吕后时期的法令.汉初法律承袭秦法,引文前又有故律二字,或许是秦朝的法律.从廷史申的意见中也可以看到秦代对不孝罪处理的影子.?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子牧杀父母,殴詈泰父母,父母段(假)大母,主母,后母及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教人不孝,黥为城旦舂.“贼杀伤父母,牧杀父母,欧(殴)詈父母,父母告子不孝,其妻子为收者,皆锢,令毋得以爵偿,免除及赎.?张家山汉墓竹简?告律?:杀伤大父母,父母,及奴婢杀伤主,主父母妻子,自告者皆不得减.子告父母,妇告威(婆婆)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由上述各律可知,杀害,殴伤,辱骂父母,祖父母都属于不孝罪,要处以弃市的惩罚,不得以爵位和金钱赎罪.子女杀伤父母,祖父母不得以自告来减罪.子女揭发父母,官府不会受理.“(景帝)三年冬十二月,诏日:襄平侯嘉子恢说不孝,谋反,欲以杀嘉,大逆无道.其赦嘉为襄平侯,及妻子当坐者复故爵,论恢说及妻子如法.4(卷5,p.142)师古日:恢说有私怨于其父,而白谋反,欲令其父坐死也.如淳日:律,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今赦其余子不与恢说谋者,复其故爵.这次谋反有成心杀父的目的,在不孝,谋反两个罪行中谋杀亲长的不孝行为是重点,所以处以死刑.鉴于纪嘉的无辜,只处死逆子恢说及其妻,并没有连带其父母.刘爽是衡山王刘赐的长子,原太子,衡山王废掉刘爽,改立次子刘孝为太子,并且企图和淮南王刘安联合谋反.刘爽知道后,派白赢揭发了弟弟刘孝及衡山王的恶事.王闻爽使白赢上书,恐言国阴事,即上书反告太子爽所为不道弃市罪廷尉治验,公卿请逮捕衡山王治之王闻,即白刭杀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1(卷118,P.3097)由于被父亲以不孝罪揭发,刘爽被弃市.父母揭发子女的不孝行为,官府认定后可处以死刑,与前引?封诊式?中父告子不孝的记载在原那么上是一致的.同一事件在?汉书?中记载为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4(卷44,p.2156).汉武帝时期没有父子必须相隐的法令,而且刘爽先自告反,告除其罪(师古日:先告有反谋,又告人与己反,而自得除反罪)4(卷44.p.2156),刘爽所告也是反谋,不应该以揭发父亲而获罪.?史记?所载近于事实,故从之.“(景帝)三年冬,楚王来朝,错因言楚王戍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4】(卷35,P.19o6)隆虑,孝景中五年,侯融以长公主子侯,二十九年,坐母丧未除服奸,自杀.4(卷16,p.538)H丧期间发生性行为即为不孝,要处以死刑.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常山宪王刘勃在父亲生病时不侍奉,不亲尝汤药;父亲去世时又私奸,饮酒,博戏,听音乐,与女子招摇过市,受理刑狱,这些不孝行为被人揭发,有司依律请求处以死刑,后被废王流放4(卷53,p.2434).“又王(梁平王)及母陈太后事李太后(梁平王祖母)多不顺,有汉使者来,李太后欲自言,王使谒者中郎胡等遮止,闭门,李太后与争门,措指不得见汉使者.(元朔年间有人上书告)天子下吏验问,有之.公卿治,奏以为不孝,请诛王及太后.天子日:朕不忍致法.削梁五县,枭任后首于市.4】(卷47,p.2215)事祖母不顺也属于不孝行为,依照法律应处死刑.“元鼎元年,侯陈季须坐母长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1(卷18,p.887)未除服奸,兄弟争财同样属于不孝行为,依律当处以死刑.上述史料所见,西汉前期的不孝罪都是破坏亲子关系的犯罪,具体有杀害亲长,殴打父母,不给与经济援助,不服从父母管教,不侍奉父母,告发父母的犯罪行为,服丧期间有性行为,博戏,听音乐,招摇过市等.一旦被父母指控犯不孝罪并15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得到官府确认,就会处被以死刑到耐刑的惩罚.凡获不孝罪者不得以金钱和爵位赎罪,也不得告发父母的犯罪行为,否那么要处以弃市的惩罚.对于破坏亲子关系的不孝犯罪,国家站在亲长一边,依法严格惩办.?春秋公羊传?文公十六年?何休注: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斩首枭之.是这一时代不孝罪的特点.汉初不孝罪与秦代的相同之处是继承了秦律对不孝罪处以重刑的精神,量刑最重可为死刑,与?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莫大于不孝的原那么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西汉政府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原那么,使孝道政治化,实践化,并与儒家礼教结合实现了孝道的纲常化,其结果是不孝行为的范围扩大,许多违反儒家礼教的行为都归入不孝之中,最主要表达在服丧期间的违礼行为都作为不孝受到惩办,不孝罪的范围比秦代扩大了许多.西汉前期的不孝罪已经与?唐律?极为接近,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孝罪根本形成时期.三,西汉后期(宣帝以后)及东汉的不孝罪西汉后半期,随着儒教正统地位确立,春秋决狱,原心定罪成为一项重要原那么,对不孝罪的判定和处分也不可防止地受到影响.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当何论?或日:殴父也,当枭首论.日: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6(p-1771)以杖殴父有杀害亲长的嫌疑,要处以死刑,与秦代对不孝罪的处分是一致的.但在春秋决狱和原心定罪的原那么之下,对不孝罪的认定却发生了变化.?敦煌悬泉汉简释粹?:贼律殴亲父母及同产,耐为司寇,作如司寇.其诟詈之,罚金一斤.7与?法律问答?记载的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相比,两者相差悬殊,前者为五年刑,后者为两年刑,与殴父枭首的处分更不能比.汉代中后期对子孙殴辱父母,祖父母的不孝行为的处分比秦代要轻多了.史料所见最早的犯严重不孝罪却没被处死的16是昌邑王.昌邑王在昭帝死后即位,二十七日后退位.在丞相扬畅等弹劾昌邑王的奏章中,列举了昌邑王在奔丧和居丧期间服斩衰,亡悲哀之心,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常与昌邑从官居禁闼内敖戏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坐俳倡.会下还,上前殿,击钟磬鼓吹歌舞,悉奏众乐.发长安厨三太牢具祠阁室中,祀已,与从官饮略.驾法驾,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游戏掖庭中.与孝诏皇帝宫人蒙等淫乱等大量罪状,并说: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五辟之属,莫大不孝陛下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4(卷68,p_2946)奏章化用了?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将昌邑王上述行为直接归结为不孝,作为他不能当皇帝的最大理由.这也为我们判定当时的不孝行为提供了参照标准.同传载田延年语:“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4(卷68.口_2938)汉代的人认为具有孝行是皇帝必备的条件,昌邑王所为乃是违犯家族伦理和人子之道的不孝行为,如果按秦及汉初的量刑标准,应该对昌邑王处以死刑,前述亦有以类似罪行处死诸侯王的先例,但是昌邑王却没有被处以死刑,只是被赶下皇位.这一事件对以后不孝罪的认定和量刑带来不小的影响.汉宣帝地节四年诏书:导民以孝,那么天下顺.4(卷8,p.250)由此可见,与秦及西汉前期以严惩不孝来维护孝道准那么相比,此时道德教化,惩戒劝善的色彩越来越浓.成帝在罢免薛宣的诏书中说:君为丞相,出入六年,忠孝之行,率先百僚,朕无闻焉.4(卷83,p.3393)薛宣身为丞相,却不能完成示范忠孝的任务,这成为成帝斥责和罢免他的理由.博士申咸给事中,毁宣不供养行丧服,薄于骨肉,前以不忠孝免.4(卷83.口_3394)薛宣的行为符合汉初不孝罪的条件,却没被处以重刑,只是罢官了事,而且让他居住京师,对不孝罪的处分显然减轻了.“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富平侯张)勃举陈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汤下狱论,后复荐以为郎,数求使外国.4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卷70,p.3007)东汉时期,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遂致其罪.8(卷66,p.2160)闻祖父母,父母死不奔丧,服丧期间有性行为都属于严重不孝,但惩办方式却发生了变化,景帝,武帝时期有此类不孝罪被处死的事例,而陈汤虽犯不孝罪却最终得以任官,赵宣也没被处死.“元帝初元中,春正月,美阳女子告假子不孝,曰:儿常以我为妻,妒笞我.尊闻之,遣吏收捕验问,辞服尊于是出坐廷上使骑吏五人张弓射杀之,吏民惊骇.4(卷76p.3227)强奸,鞭打后母属于严重不孝行为,王尊的处理是以不孝罪弃市为标准的,骑吏射杀是为了加强惩戒效果,“吏民惊骇那么说明以不孝罪处死刑已不常见.这样处理不孝行为的事例在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只是仅见,以后对不孝行为的处理根本以教化改造为主.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那么入刑,相为表里者也.8(卷46,p.1554)法律受治国理念的制约,随着儒家礼教在社会生活中约束地位的上升,不孝行为逐渐纳入礼教的约束范围,从五刑之首的大罪逐渐演变为道德教化的对象,刑罚惩治越来越轻,道德谴责越来越重.王莽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了一系列改制,制定了对不孝罪的新的处分方法.莽作焚如之刑,烧杀陈良.4(卷94.D_3827)如淳曰:焚如,死如,弃如者,谓不孝子也.不蓄于父母,不容于朋友,故烧杀弃之,莽依此作刑名也.由于新莽立国时间很短,很多规定都没有付诸实施,所以上述对不孝罪的惩办方式是否曾经实行不得而知.但王莽执政时期对不孝罪的处分确实较为严厉,如金钦继祖封而欲立父庙,违背朝廷的立后规定,被指为“乱国大纲,诬祖不孝4(卷68,p.2965),钦自杀;就是一例.东汉时期不孝罪被处刑的事例几乎看不到.刘绩曾孙晃及弟利侯刚,与母太姬宗更相诬告.章和元年,有司奏请免晃,刚爵为庶人,徙丹阳.帝不忍,下诏日:晃,刚愆乎至孝,浊乎大伦.甫刑三千,莫大不孝.朕不忍置之于理.其贬晃爵为芜湖侯,削刚户三千其遣谒者收晃及太姬玺绶.8(卷14p.553)诬告母亲即为不孝,刘晃虽被剥夺王位,但不久其子无忌又恢复了王位,所以对刘晃,刘刚的处理与其说是刑罚惩治,不如说是警戒措施.安帝建光元年,乐成王有罪,废为lI缶湖侯8(卷5,p.233);?续汉书?曰:坐轻慢不孝,故贬.刘苌犯不孝罪,也以贬爵处分,而不像西汉时期那样会自杀,国除.仇览为亭长,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不孝.览惊日: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耐,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孝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8(卷76p_2480)仇览没有受理上告,而是劝解双方,教导儿子改正,最终使不孝子变成孝子,仇览也因此受到奖赏.官吏防止使用不孝罪,尽量对当事人进行教化,成为奖赏官吏的理由,也是能否成为循吏的重要条件.不孝行为成为教化对象,而不再如秦及汉初那样是刑罚惩办的对象.“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祥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民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困笃,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兴疾久乃廖,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禽兽其心.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辟.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修改,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8(卷84,p.2794)不孝者愿就刑辟,说明不孝罪应予惩办的传统观念仍遗留在人们心目中,但官府在处理时却已放弃了秦及汉代前期处以重刑的作法,而更多地采用道德教化或略施薄惩,使之悔改的方式,以到达消除不孝罪的目的.汉初丧服日期较长,自文帝起加以改革,服虔曰:凡三十六日而释服矣,此以日易月也.4(卷4.p_132)至成,哀之际,行三年之丧者渐多.王莽17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当国,倡导三年之丧,平帝崩,莽征明礼者宗伯风等与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4(卷99上,p.4078),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东汉.不服父丧的不孝行为为世人所不齿.汉明帝宠臣冯衍在职不服父丧,受到明帝嘲讽后惭而退8(卷33,p.1153);不过也只是嘲讽而已,没有处分.东汉时期服三年丧者已经极为普遍,可见汉代提倡孝道,惩治不孝罪所取得的效果.孝道是汉代统治者安民治国的重要理论依据,对不孝罪的惩治同样也是表达孝的原那么,强调家庭一体,在家庭内子女要尽力赡养父母,服从父母的教训,不得殴打,责骂,诽谤父母;父母去世后要依据儒家礼仪服丧;兄弟之间要互相帮助,尽量保持家庭的稳定和开展;从而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伦理秩序.如果说汉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诱之以高官,奖之以实利,封之以爵位,从正面推行孝道,使之深入人心的话,那么法律对不孝罪的惩治和循吏对不孝者的教导那么从反面减少了不孝罪,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根底.通过对不孝行为的惩治与教化改造,协调了社会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安定,因而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开展环境,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开展.西汉后期出现小农经济繁荣,户口激增的局面,说明汉代以提倡孝道,惩治不孝来稳定小农家庭的措施是根本成功的,也为后来的封建王朝以提倡孝道,惩治不孝来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式.四,从秦律到唐律:不孝罪的变迁西周时期的孝是维护宗法集团内尊长地位和宗族秩序的伦理标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逐渐瓦解,孝的调节范围退缩到以亲子关系为主的家族内部,并因其具有维持人类开展和生存秩序的合理内容而得到儒家学派的大力弘扬,确立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具体标准,孟子更将之上升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根底.战国末期,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其根本内容表达在?吕氏春秋?孝行览?和?孝经?等文献中.作为孝否认形态的不孝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并成为刑罚惩办的对象.秦代以不孝罪调整小农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犯有不孝罪者假设被父亲或其他人揭发并得到官府认可,即可处以重刑,属于最严重的犯罪.西汉前期,随着儒家礼教被政府认可,推行,违反儒家礼仪的行为被纳入不孝罪惩治范围,包括诽谤,杀害,殴打,不赡养父母,不服从父母管教,父母死不居丧,丧服期间有性行为,作乐,饮酒,博戏等等,都要受到法律惩治.在昌邑王退位事件中,大臣们以昌邑王的种种不孝行为为理由,成功地迫使其退位.这一政治事件的客观结果使对不孝罪的处分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首开对重大不孝罪不处死刑的先河.随着国家权力向社会基层的深入和政府以孝道为中心的教化政策的推行,对大量犯不孝罪者逐渐由法律惩治改为教化改造,宣传普及孝道和改造不孝罪犯成为循吏的主要职责.宣帝以后,不孝罪处重刑的案例根本消失.薛宣因不忠孝被弹劾,处分却仅只是极轻的罢免丞相.东汉对不孝罪的处分根本如此.“(崔)烈怒,举杖击之,(崔)均为虎贲中郎将,武服弁戴鹃尾,狼狈而走.烈骂日:死卒,父挝而走,孝乎?均日:舜事父,小杖那么受,大杖那么走,非不孝也.烈惭而止.8(卷52,p.1732)这段关于不孝的对话已经很随便,崔均所为显然有不尊父母教令之嫌,如果在法律上对不孝有严格规定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随便的对话了.不孝已不再是严密的法律术语,而成了人们的口头禅.魏晋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原那么,不孝行为依然是法律的惩治对象.(甘露五年五月)太后诏日:夫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夫人有子不孝,上告治之.9(?魏书?,p.147)显示出曹魏对不孝罪的处分情况.晋武帝曾下诏: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1o(卷3,p.57)西晋时期一般的违礼不孝行为虽然不会受到法律惩办,但是会受到乡里清议的非议,会影响到为宦者的仕途.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本文所引<礼记),<尚书),<周礼),<孝经),<春秋公羊传)皆出自<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8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10(卷82,P.2137).陈寿因被疑心服丧期间近女色而受到非议,长期不得升迁.南朝刘宋时,沛郡相县唐赐,往比邮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因得病,吐益虫十余枚.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脏悉靡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律死伤人,四岁刑,妻伤夫,五岁刑,子不孝父母弃市.并非科例.三公郎刘勰议:赐妻痛尊往言,儿识谢及理,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凯之议日:法移路尸,尤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凯之议.11(卷81,p.2080)虽然唐副以不孝罪被处以死刑,但原心定罪原那么对当时人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南朝刘宋时期,有尹嘉者,家贫,母熊自以身贴钱,为嘉偿债.坐不孝当死.承天议日:法云谓违反教令,敬恭有亏,父母欲杀,皆许之11(卷64.D.1702).对不孝罪处以死刑,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规定相似.南朝对不孝罪的惩治于此可见一斑.秦律中的非公室告规定官府不受理儿子对父亲的揭发,而对父亲揭发儿子不孝罪那么如?封诊式?显示的那样会受理.不破坏亲子关系和维护家长权威是秦律不孝罪的本质.汉代不提倡子女揭发父母,宣帝时那么规定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廷尉以闻4(卷8,P.251),即是说子孙不但不能揭发父母,在父母犯罪时还应该加以包庇,才是符合孝行的做法.这比秦律“非公室告的规定又进了一步.北魏时期那么有“案律:子孙告父母祖父母者死12(卷88,P.1909)的规定,于是出现母杀其父,子不得告的现象.类似的规定在?唐律?中得到开展,法律规定了父子相隐的原那么,而将子告父的行为定为不孝,施以重罚,显示出刑法理念上的连续性.将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法律中对不孝犯罪种类的规定以及惩治原那么与?唐律疏议?比拟,可以发现,?唐律疏议?除将各种不孝行为分为恶逆罪和不孝罪列入十恶大罪之中,并对各种罪行的惩治更加细致化,惩治方式有所变化以外,几乎与汉律一样.尽管秦汉时期完整的法律文本已经佚失而无法窥其全貌,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加以推定,但是仍然可以说,汉代对不孝罪的规定和惩治原那么几乎是整个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形态,直接为唐律所继承.唐律因隋开皇律而来,隋开皇律乃兼采北齐律,后周律及梁律成之,北齐,后周律源于后魏律,而后魏律与梁律同出晋律,晋律系改自汉,魏律,汉承秦制,秦律那么脱胎于战国李悝的法经.3(?校点说明?)可以说秦汉对不孝罪的规定开中国封建社会惩治不孝罪之先河,并为以后各封建王朝长期沿袭.参考文献:1(西汉)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9.2睡虎地秦墓竹简z.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3(唐)房玄龄等.唐律疏议z.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东汉)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5张家山汉墓竹简(二七四号汉墓)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6(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7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南朝)范哗.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9(晋)陈寿.三国志z.北京:中华书局,1959.10(唐)房玄龄等.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59.11(梁)沈约.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12(北齐)魏收.魏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责任编辑:梁二南)19

    注意事项

    本文(秦汉不孝罪考论.doc)为本站会员(e****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