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doc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平湖中学历史课题组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教法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探究性学习、主体教育、发展性评价等给原本沉闷、乏味的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教改背景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很大,但许多看似平淡、毫不新颖的教学方法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历史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对它的掌握有利于实现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我感到,采用比较的方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达到化繁为简,由厚变薄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科学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深刻地提示历史规律。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通过宏观比较,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历史课程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记忆,如果学生只对单个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至历史专题的死记硬背,往往会前读后忘,顾此失彼,事倍功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历史需要记忆的太多了,记不住”。其实,高中生所处的年龄段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不住”并非因为记忆力差,而是因为忽视了对整个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宏观把握,运用历史宏观比较法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分析总结历史,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我们将必修课中某些相关的单元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指导学生用表格等方式将中外历史置于相同的历史背景下比较。以近代历史为例:世 界中 国经济对 外屈 辱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 现代化17、 18 世 纪资本 主义 兴起资本原始积累:早期殖民扩张闭关锁国落后19 世 纪 中 期工业 革命 完成扩大海外市场:对外扩张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农民:太平天国(均田、自由、平等) 地主: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洋务企业、民族 资本主义兴起19 世 纪 末 期第二次 工业 革命 完成向垄断过渡:瓜分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活动(民主科学)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二、通过微观比较,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史实。历史是相似性使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混淆知识,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也正因为历史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微观比较法,即“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概念或局部的、个体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判断异同,从而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史实。比如在历史(1)第四单元中有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割地、赔款、开口岸、特权四大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条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分析,总结出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三、通过纵横比较,帮助学生发掘历史规律。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往往隐含着许多历史规律,在教学中,通过纵横比较,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许多曾经熟视无睹但又有价值的东西,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特征、本质、规律和地位。中国近代上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探索,农民阶级发起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兴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旨在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只有当无产阶级的代表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从此才焕然一新。通过对革命史实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纵横两方面的比较,不仅使同学们克服了在复习中存在着的孤立地、分散地去记忆历史事件或人物,以至于不胜其烦,难以掌握的弊病,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而且从一个新的视觉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境界。这种纵横比较方法的运用及其成效就远不是“炒现饭”式的再把教材重新讲一遍或按照“专题”简单地把知识归纳的自习方法所能比拟的。四、通过古今比较,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学生的阅历、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对某些史实难以理解。而通过古今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解决难点。比如在分析马关条约时,有的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允许列强开工厂是对我国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现在我国不是搞改革开放,而且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兴办外资、合资企业吗?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背景、目的、政策、结果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说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列强开设工厂是为了更好地掠夺我们的原料、劳动力,抢占我们的市场,因而是一种经济侵略行为,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行国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五、通过辩证比较,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历史学习除要求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辩证比较正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比如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因此可以总结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结论。再比如通过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可以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结论。总之,学生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来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因此,运用历史辩证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比较法作为一种教学法,并非万能,既要灵活运用,又不能滥用。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可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六、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几个原则1.比较对象应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2.要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严格地讲,比较本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比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历史观是否正确。3.把握比较教学的特性。比较教学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主要依托历史教材,把教材内容比较清楚即可。在教学过程特别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显得特别重要。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科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