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docx
-
资源ID:61797973
资源大小:20.2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课时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3、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谛视。课时重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谛视。课时难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谛视。教学过程特性修订穿井得一人一、寓言故事导入吕不(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撤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三、复述故事,加深印象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探讨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2、传闻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探讨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说明求贤不应当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需验之以理。(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实行调杳探讨的确良审慎的看法、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状况?探讨并归纳:五、理性思索,课堂小结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这个故事告知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肯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当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需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留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邃的道理从简洁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显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课件ppt课时1一、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予”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洁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欧洲文学中闻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缘木求鱼(吕氏春秋)。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非常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居:居住及:到国:国都。道:争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须要出门去打水,常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知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闻着,始终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状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3.课文探究(质疑)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明求贤不应当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需验之以理。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实行调查探讨的审慎的看法、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三、课堂检测及其家穿井()不若无闻也()问之于丁氏()有闻而传之者()(2)翻译: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知我们:四、本课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实行审慎的看法,要有调查探讨、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2理解寓言寓意,培育想象实力; 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学问,文言词语。 难点:培育学生想象力,创建力和叙述实力。 教具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信任吗?今日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 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留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老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 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 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 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 (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4、检测自学效果 (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说明) (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建性复述课文) 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假如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 对待谣言,我们应当实行审慎的看法,不信任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假如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验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 四、巩固练习 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4)得一人之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4.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课下阅读吕氏春秋中寓言缘木求鱼引婴投江循表夜涉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