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未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精品教案.docx
-
资源ID:61828737
资源大小:22.6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未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精品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未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精品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未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破阵子未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设计 一、教学重点 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填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目标展示】 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新知研习】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小序、作者刚好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状况)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挚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需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诞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复原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按部就班的传统文化教化,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行。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闻名词人,又都坚决主见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挚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依次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伤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响亮,乐器轰鸣的热情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白斗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加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打算出征。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留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惋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疾驰敌阵壮丽而激烈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终一句壮和悲,志向和现实,形成剧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志向回到现实,形成了剧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剧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扬奋勉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扬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详细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溢着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劝慰挚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记忆犹新之情,以及坚决复原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宏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妙,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昂扬。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志向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归纳总结】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志向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昂扬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给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巩固拓展】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务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牛,也指连营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双关。 4破阵子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打算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困难心情。“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预习指导】 熟读现代诗二首 四、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忱)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反思过段时间就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尤为宠爱里面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和陈同甫的关系特别的好,他们有着同样的雄心壮志。相同的志向使得他们惺惺相惜,也促使辛弃疾写下了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时的辛弃疾因为种种缘由,已经被撤职了。他日日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家中,日日以酒为伴,借酒消愁。可他却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仿佛在半梦半醒中就能回到年少时代。彼时,他率领起义军的兄弟们攻打金军的进犯,真可谓所向无敌,打得敌人一败涂地,闻风丧胆。彼时,他耳中最好听的音乐就是鼓瑟奏出的军乐声,也就是文中的“五十弦翻塞外声”。他眼中最好吃的饭菜就是烤熟之后分给将士们的熟牛肉,也就是文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纵然少盐寡味,也是鲜美无比;纵然音调不顺,也是天籁之音。当时的辛弃疾特殊迫切的希望能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为国家建功立业。就像文中所写的一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是这样的仁人志士却得不到国家的重用,只能偏隅一角,在纸上书写自己的雄心壮志,真让人缺憾。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未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堂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破阵子未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与难点: 1、领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宏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2、写作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探望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从前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题解: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集。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挚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二、读词思索: 1、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2、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惋惜白发已现两鬓。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志向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劝慰挚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记忆犹新之情,以及坚决复原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5、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美。 三、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打算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惋惜白发已现两鬓。 四、词的结构 醉里挑灯看剑(实写醉态)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虚写梦境) 可怜白发生!(写实现实) 五、如何理解这首词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