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2、驾驭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实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实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相识全球的整风光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加环境及爱护意识。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分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探讨中的运用。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1课时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探讨。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通过视频引入新课,用设问法引出地震波的概念。老师提问: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学生回答波和横波各有什么特性?(学生依据教材回答)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横波板书:地震波分类特点 学生探讨后回答老师展示结果并讲解老师提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学生回答后引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对图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分析图的过程中讲解不连续面的的定义,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在图中分析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发生的改变,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并板书: 大家再细致分析在内核中波速发生改变的缘由引导学生思索:推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学生3人一组探讨 老师总结: 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固态内核:纵波的波速增加刚才同学们做了细致的视察和分析,回答的很正确,下面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各圈层的特点?投影课本上的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老师对比课本的图和在课堂中画出的图对比找出多了什么?老师分析讲解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分、所在的深度。以及软流层所在的范围。学生探讨填表圈层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地幔地核填完后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画出来且介绍内部圈层。课堂总结: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 (二)、水圈1.概念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2.特点连续(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和转化之中);不规则(水圈没有固定和规则的形态);循环运动。3.组成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三)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总结: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课堂练习: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逝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削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2.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3,最近,我国在渤海发觉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纳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请同学联系所学学问来设想一下,我国地质工作者是怎么完成这一勘探工作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从容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改变及缘由,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3页图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分。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实行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驾驭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学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驾驭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育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驾驭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改变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打算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动(新学问传授) 老师精讲 (学问拓展) 师:地球内部原委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状况的干脆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选择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振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推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振动,通过分析这种振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1.地震波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剧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方法引导) 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生:(看书探讨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师:正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 生:(探讨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改变说明白什么问题? (2)推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方法、过程:视察、分析、推理、探讨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改变。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想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 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匀称,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而某些地区肯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 生:(视察、探讨、回答、填表) (方法引导) 师:(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 特点 界面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觉者 发觉时间 莫霍面 33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逝 古登堡 1914 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 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改变。 师:依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 生:三个圈层。(对比)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师:很好。再看投影的右半部分,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 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推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生:(探讨回答)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 生:(探讨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分与关系? 生:(探讨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师:很好。依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 生:(探讨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 生:(探讨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上升得比温度升得快。 (学问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视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淌状态,如同倾倒的浆糊。依据地震波改变状况推想,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上升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内部圈层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 地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硅镁层 地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下地幔 地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液态 磁场 内核 固态 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干脆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探讨。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准确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2.水圈 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假如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匀称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师: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生物圈 生: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师:很好。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亡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全部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全部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加下,整个地球朝气盎然;同时,它们起着爱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削减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化的重要动力。 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下面大家来做些巩固习题。 练习: 1.填表 特点 界面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觉者 发觉时间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填表 内部圈层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 地壳 地幔 地核 3.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 4.水圈有什么特点? 5.生物圈的范围。 (布置作业):填图册第四节 答案: 1.填表 特点界面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觉者 发觉时间 莫霍面 33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逝 古登堡 1914 2.填表 内部圈层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 地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硅镁层 地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下地幔 地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液态 磁场 内核 固态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5.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相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探究内容: (1)理解下列观点,选择一个写出一篇小论文。 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它具有三个特点:A.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外的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B.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C.它在不断的改变着。 (2)你认为要真正相识人类生活地球表层,须要了解哪些方面的学问,把他们列出来,交给老师。 (3)用厚纸板剪成扇状,在上面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注明厚度、界面、名称。 探究方法、过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探究并提交作业。 探究结果:小论文,剪纸制作。学生更进一步驾驭了地球的圈层结构。1.4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相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相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相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依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探讨,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别性,单分出一个"才智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肯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动身,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绽开深化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亲密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建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样的。 第四节苯酚 第四节苯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2.通过试验,培育学生动手实力、视察实力及分析问题的实力;3.通过“结构确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化。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酚和醇性质的差别。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方法1.采纳边讲边试验,并适时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通过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比较,让学生分析探讨,得出酚羟基和醇羟基的区分,从而突破难点。教学用具投影仪、苯酚的比例模型苯酚、水、浓溴水、NaOH溶液(5%)、FeCl3溶液、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教学过程师比较两种水解产物,它们有何关系?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探讨后回答1.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2.结构上的相同点:都含有苯环和羟基。3.不同点:前者羟基连在苯环的侧链上,后者羟基干脆连在苯环上。师它们的官能团都是羟基,那么它们是不是都属于醇类?生不是。前者属于醇类,后者属于酚类。师什么叫酚?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酚: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干脆相连的化合物。 讲解并描述酚分子中的苯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如也属于酚。 “酚”是一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总称,但通常又把酚类中最简洁的一种苯酚简称为酚。我们这节课通过苯酚的性质,来了解酚类和醇类这两种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性质上的异同。板书第四节苯酚师展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苯酚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学生活动,老师巡察并指正错误板书一、苯酚的分子结构师苯分子中的全部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苯酚中的全部原子是否也都在同一平面内?生视察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后回答。苯酚中六个碳原子及苯环上的五个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同一平面内,而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其他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苯酚的物理性质。板书二、苯酚的物理性质师展示少量苯酚晶体,使学生视察,并总结苯酚的颜色、状态、气味。生甲苯酚是无色的晶体,具有特别气味。生乙和医院的气味差不多。师对。但医院给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不是用苯酚,而是用甲基苯酚,俗称来苏水。苯酚也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实力,因此可以把苯酚掺入肥皂中制成药皂来治疗一些皮肤病,那么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苯酚的溶解性试验。学生试验取少量苯酚晶体,放入一试管中,加入少量水(12mL),振荡,视察溶液浑浊状况;加热,再视察。留意:做完该试验后,溶液不要倒掉,留后面做试验用。师通过以上试验,并结合教材163页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叙述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生无色晶体,有特别气味,熔点43,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则能与水混溶。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有毒。师展示一些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的苯酚晶体,让学生视察其颜色。生粉红色。问为什么苯酚由无色变为粉红色?生苯酚部分被氧化为红色物质。追问应如何保存苯酚?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师苯酚有毒性,在运用时不当心沾到皮肤上,应怎样处理?生马上用酒精洗涤。师OH是醇的官能团,也是酚的官能团,那么OH确定了醇类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生与Na反应产生H2;发生消去反应;羟基的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师那么酚类与醇类性质上有什么相像和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学习苯酚的化学性质。板书三、苯酚的化学性质演示将做苯酚溶解性试验用过的试管中的苯酚的悬浊液,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现象滴入5%的NaOH溶液后,浑浊的液体变为澄清透亮的液体。结论在水溶液中,苯酚易与NaOH反应,苯酚有酸性。板书1.酸性(1)和NaOH反应师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的实质是酚羟基的氢跟NaOH的OH结合成水,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故在这个反应中,苯酚显示了酸性,所以苯酚俗称石炭酸。学生试验将上述澄清的溶液分为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醋酸,另一份中通入CO2气体。现象均出现浑浊。结论加入醋酸或通入CO2后,易溶的苯酚钠又变成了溶解度不大的苯酚。依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均弱,也是一种弱酸。酸性强弱依次为CH3COOHH2CO3。讲解并描述苯酚的酸性虽然比H2CO3弱,但比HCO酸性强,因此在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只能生成苯酚和NaHCO3,而不能生成苯酚和Na2CO3,因为+Na2CO3+NaHCO3,与Na2CO3不能共存。提问苯酚钠溶液显什么性?为什么?生应当显碱性,因为苯酚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师对。苯酚酸性极弱,它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剂变色。那么苯酚能不能和钠反应呢?若能反应,则反应速率与C2H5OH、水相比如何?生由于苯酚显弱酸性,确定也与Na反应生成H2,比乙醇、水与Na的反应速率均快,因为乙醇、水都显中性。板书(2)和Na反应师通过上述内容可分析得出:虽然苯酚和乙醇的官能团都是羟基,但苯酚分子中的OH键比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这是什么缘由造成的?生结构确定性质,官能团相同,烃基不同,只能是烃基苯环对羟基影响的结果。师由于苯环的影响,使苯酚分子中的OH键比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OH对苯环是否有影响呢?板书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学生试验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现象马上有白色沉淀生成。结论在溶液里,苯酚易与溴发生化学反应。师说明:苯酚与溴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是三溴苯酚。本试验胜利的关键是Br2要过量。若C6H5OH过量,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于C6H5OH溶液中。C6H5OH与Br2的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这说明,有机化学反应也能快速、定量进行,无副反应。问该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生取代反应。师和前边学过的苯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相比,苯酚中苯环上的氢原子更简单被取代,这是因为OH对苯环的影响使苯酚中OH邻、对位上的H原子变得更活泼了。另外,苯酚还有一些不同于乙醇的性质。板书3.显色反应演示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现象溶液马上变为紫色。结论在溶液中,苯酚与FeCl3反应,生成紫色、易溶于水的物质。板书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师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探讨依据苯酚的结构和在空气中变色的性质,你认为苯酚还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学生探讨后得出结论1.由苯酚在空气中变色可知苯酚极易被氧化,所以苯酚可以使酸性KMnO4褪色。2.因为苯酚中含有苯环,所以苯酚可以和H2发生加成反应,和HNO3发生硝化反应。师很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苯酚的一些性质与乙醇相比既有相像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现总结如下:投影苯酚与乙醇性质的比较苯酚()乙醇(CH3CH2OH)水溶性常温下溶解度不大,65以上与水以随意比互溶与水以随意比互溶电离出H的实力比水强、溶液呈酸性比水弱、溶液呈中性化学性质性质活泼、能发生置换反应、中和反应、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常温下的缓慢氧化、燃烧等。性质较稳定,能发生置换反应、消去反应、羟基的取代反应等,在点燃或有催化剂时可被O2氧化师从醇和酚性质的比较可知,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官能团,也受烃基的影响。官能团不是确定物质性质的唯一因素。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同学们课后看书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总结出苯酚的重要用途。作业布置P165一、二、三、四板书设计酚:羟基跟苯环上的碳原子干脆相连的化合物。第四节苯酚一、苯酚的分子结构二、苯酚的物理性质三、苯酚的化学性质1.酸性(1)和NaOH反应(2)和Na反应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3.显色反应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教学说明苯酚是芳香烃的衍生物,本节支配在乙醇和醇类之后,便于对比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了解衍生物不仅确定官能团,而且也受烃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官能团与烃基相互影响,便于学生从结构入手分析推导化学性质。参考练习1.由羟基与下列某官能团相互结合所构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酚类的是答案:BD2.有关苯酚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与苯相像,也能发生硝化反应B.与乙醇相同,羟基中H原子可以被金属取代,但不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C.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D.易溶于乙醚中答案:B3.下列各对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答案:B 4.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如桑椹、花生, 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作用。能与1mol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和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A.1mol、1molB.3.5mol、7molC.6mol、7molD.3.5mol、6mol答案:C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