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便秘的护理进展 临床护理概念.docx
临床便秘的护理进展 临床护理概念 R256.35 A 1004-7484(2010)08-0-02 便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可见于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群,可以由疾病引起,也可以导致疾病的产生。便秘经常致病人身体不适,原有疾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国内外的各项调查显示,慢性便秘的发生率约为2%10%,是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在美国每年约有400万以上人口因便秘而求医,发病率约为2%。在英国,健康人群中约10%的人感觉排便不完全,3%的年轻人、20%的老年人排便困难1。潘国宗等对北京常住人口中18岁70岁的2500例居民问卷,慢性便秘的检出率:男性2.11%,女性9.68%2。且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在全部年龄组的人群中,女性病人比男性多。另外,在非白人群体中发病率相对高一些,且易发生在寒冷、贫困的地方及偏远的农村地区1。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视,探讨与治疗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1 便秘的危害3 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干脆引起或加强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等;便秘时,粪便潴留,有害物质汲取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表现;较硬的粪块压迫肠腔及盆腔四周结构,阻碍了结肠扩张,使直肠或结肠受压而形成溃疡,严峻者可引起肠穿孔;便秘可能导致肠内致癌物长时间不能解除而增加患结肠癌的危急。有资料表明,严峻便秘者约10%患结肠癌;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用劲排便可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脑出血、中风猝死等;便秘时代谢产物久滞于消化道,细菌的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甲烷、酚、氨等,这些物质部分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大脑功能,突出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留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便秘可引起性生活障碍、妇女发生痛经、尿路感染等。 2 便秘的分类 便秘的分类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纳依据排便动力学特点,将便秘分为3型。慢传输型便秘(STC),系指结直肠动力障碍,占45.5%;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系指盆底动力障碍,占25%36%;混合型便秘(CSOC),即STC+OOC或二者均不典型4。也可依据病因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 3 便秘的协助检查5 便秘的协助检查包括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盆底肌电图检查、肛管B型超声检查、排粪造影、肠道运输功能检查、内窥镜检查、遥感试验、球囊逼出试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肛门直肠感觉功能同位素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肛管指诊、钡剂灌肠检查等。 4 便秘的诊断6 1999年9月国际Rome协作委员会在Rome的基础上,制订了Rome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一系列诊断标准。尽管目前各国消化学界对便秘的相识不尽一样,但仍以Rome诊断标准为基础,结合各国的实际状况制订本土的诊治流程。以下是Rome中若干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 4.1 慢性便秘 具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劲;>1/4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1/4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1/4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堵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1/4的时间有排便须用手法帮助;>1/4的时间有每周排便 5.5.2 运动项目 便秘医疗体操(共4节):第一节屈腿运动:仰卧位,两腿同时屈膝提起,使大腿贴腹反复十几次。其次节举腿运动:仰卧位,两腿同时举起,膝关节保持伸直,然后渐渐放下,重复十余次。第三节踏车运动:仰卧位,轮番伸屈两腿,仿照踏车运动,伸屈运动范围尽量大些。第四节仰卧起坐:从仰卧位起坐,坐起后两手摸足尖,再倒下,如此反复4次8次。便秘腹式呼吸运动:吸气时鼓腹并放松肛门、会阴;呼气时收腹并缩紧肛门、会阴。气呼尽略加停顿,再进行呼吸。如此反复6次8次。 5.6 生物反馈疗法9-11 人体的每一运动都是一个由各系统协调合作完成的困难生理过程,但这种生理过程并不为人所察觉。例如每天的排便活动,须要粪便充盈直肠,引起直肠排便感觉,经大脑神经系统调整,令耻骨直肠肌松弛,肛门内、外括约肌开张,腹压增加,粪便排出。假如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粪便难以排出。生物反馈技术是将人体不能察觉的生理信息通过仪器转变成可以懂得的信号,反馈给人的视觉、听觉的技术。生物反馈仪器可以借助体表和肛管内的电极构成电流回路,将排便试验中的肌电改变波形显示在显示屏上,借此指导病人识别自己的异样和正常的肌电信号,并进行自我训练。借助这种仪器的帮助,病人得以调整和订正生理障碍,改善排便状况。主要用于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5.7 大肠水疗法(洁肠排毒水疗法) 洁肠排毒水疗法是将过滤杀毒的水,温柔地注入及排出结肠,清洁至结肠的盲端(约1.5m),并让残渣及毒素通过导水管排出体外。目的是改善大肠肠壁肌肉和黏膜的健康状态,促进其蠕动功能及提高大肠汲取的实力,同时减低毒素排泄物的汲取。在治疗便秘方面适用于急性粪石堵塞、功能性便秘、排便规律训练。也适用于结肠炎、腹泻、寄生虫感染、肠无力、腹胀气、痔疮、肠毒血症、直肠养分补给、外科手术前通便、平衡肠菌群、黏液性结肠炎、体温过高/过低、下身麻痹/四肢麻痹病、预防保健、大肠诊察前的预备处理、钡灌肠前处理、结肠镜及乙状结肠镜检前处理、慢性憩室症等。 5.8 手术治疗 大多数便秘病人,经过饮食、药物、运动等综合治疗可使便秘症状得到改善或消逝。但部分便秘病人,尤其是器质性便秘,大多须要手术治疗。便秘病人必需到医院查明便秘的缘由,依据便秘的类型、病人的详细状况,选择不同的术式。 5.8.1 手术治疗适应证 结肠或直肠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如增生型肠结核、结肠癌、直肠癌、先天性巨结肠等均需手术治疗;乙状结肠过长,或系膜过长,乙状结肠系膜炎,可造成病人顽固性便秘,通过乙状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后可获得疗效;良性结肠狭窄、直肠狭窄引起的便秘,经一般扩张器扩张或手指扩张无效,呈进行性发展和加重的便秘;经较长期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便秘,在明确病因基础上可手术治疗;由陈旧性肛裂引起的习惯性便秘;肠梗阻、嵌顿疝引起的便秘;先天性肛门闭锁、先天性直肠闭锁引起的便秘;腹膜炎肠麻痹引起的便秘;肛门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肛门直肠四周脓肿等引起的便秘。 5.8.2 术式选择 对于结肠性便秘多采纳结肠次全切除术。出口梗阻型便秘常用经阴道修补术。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治疗常用生物反馈疗法、切开挂线疗法、定期紧线以及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对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的治疗常用手指扩肛、内括约肌切开术。 5.9 药物治疗13-15 容积性泻药(纤维素):能加速结肠或全胃肠道转运,吸附水分,使大便松软易排出。果胶、车前草等可溶性纤维素有助于保持粪便水分;而植物纤维素等不行溶纤维素可增加大便量。盐类泻剂(硫酸镁):在肠道内不易汲取,形成肠腔内高渗状态。导泻作用强而快速。刺激性泻剂(番泻叶、酚酞、蓖麻油);酚酞口服后,肠内形成可溶性钠盐,刺激肠黏膜,促进肠蠕动,并阻挡肠液被肠壁汲取而起导泻用。渗透性泻剂(乳果糖等):通过渗透作用使水电解质停留于肠腔内并被肠正常菌群分解为乳酸和乙酸等,进一步提高渗透压导泻。促动力药(西沙比利)。润滑性泻剂(开塞露、液状石蜡)。中药泻剂:热秘用麻仁丸;气秘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虚秘并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并血虚用四物汤,并寒凝用温脾汤。不宜滥用刺激性泻剂,因为探讨表明大黄酚酞中的蓖醌类物质对肠壁肌间神经丛有损伤作用。所以提倡用容积性通便药,它能增加大便容积,提高直肠敏感性,改善直肠的顺应性,在某种角度上也有生物反馈治疗作用。如联合应用肠道动力药则效果更佳。 5.10 其他疗法 包括气功疗法、物理疗法、中医外治疗法等。 6 小结 便秘对健康的危害许多,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也很高。便秘的病因困难,有疾病引起的,也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通过检查和分析病史确定病因,主动治疗疾病或改善生活行为,合理饮食和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一般可解决便秘问题。 参考文献 1喻德洪.关于提高我国便秘外科工作的一点建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2):169-170. 2郭晓峰,柯美云.北京地区成人慢性便秘整群、分层、随机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消化杂志,2002,22(10):637-638. 3乔连厚,崔省珍,马永健.便秘的危害与调护J.中国农村医学,1994,22(11):55-56. 4张东铭.与便秘有关的结直肠及盆底动力学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3):1. 5丁义江.肠动力性疾病的治疗进展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1,7(1):61-63. 6查慧,侯晓华.慢性便秘的诊断及其临床亚型的鉴别诊断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5):231-233. 7郭海祥,刘杰田.慢性便秘的泻剂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19. 8赵宪荣.机能障碍引起便秘的康复治疗进展J.现代康复,2000,4(3):425-426. 9计惠民,徐归燕.对便秘病人的护理救济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3):101-103. 10 林征,林琳,赵志泉,等.对慢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64-265. 11 梁降菱,林红,谢俊芳,等.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9):709-710. 12 李爱萍,程留芳,郭荣斌,等.肛门直肠运动协调性障碍与慢性特发性便秘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49-50. 13 焦志勇.OMGE临床指南:便秘M.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82-385. 14 林闯.顽固性便秘的非手术治疗J.新中医,2002,34(11):59-60. 15 王丽姿,李亚洁,毛惠娜.大黄苏打片预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临床视察J.护理探讨,2003,17(5A):533. 作者单位: 1.黑龙江省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公司医疗中心总医院154600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医院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