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doc
农村留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摘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打工, 留下老人和小孩,由于老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有失偏颇,大部分留守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普遍存在自我服务能力,卫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差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爷爷奶奶要克服“重养轻教”的思想,还要发挥榜样作用。其次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要耐心引导对幼儿进行正面鼓励。通过让幼儿参与的教学手段,通过游戏活动,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再次是创设良好环境,在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还要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关爱留守幼儿,加强家园合作, 共同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关爱 留守幼儿 家园合作 良好环境 行为习惯 培养 附:姓名:丁可可教龄:26年职务:业务园长地址: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幼儿园邮编:226343电话号码:13912275768农村留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摘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打工, 留下老人和小孩,由于老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有失偏颇,大部分留守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普遍存在自我服务能力,卫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差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爷爷奶奶要克服“重养轻教”的思想,还要发挥榜样作用。其次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要耐心引导对幼儿进行正面鼓励。通过让幼儿参与的教学手段,通过游戏活动,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再次是创设良好环境,在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还要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关爱留守幼儿,加强家园合作, 共同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关爱 留守幼儿 家园合作 良好环境 行为习惯 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农村家庭经历着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乡村,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留下老人和小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年幼的孩子们被留在了农村,依靠爷爷奶奶们生活,由于老人们观念、认识、思想跟不上时代潮流,对孩子的教育有失偏颇,大部分留守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自我服务能力差许多老人对孩子总是没有原则地娇宠、溺爱,事事包办,甚至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还不知道如何自己吃饭、自己入厕,更别说穿、脱衣服了,导致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认为孩子尚且年幼,没有必要让他们承担什么任务。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所有的事情等孩子们大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诸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造成懒惰、自私、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而当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又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危害,还有一部分人见苦口婆心地说教不管用,于是就采用武断的方法,进行打骂教育,这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从本质上使孩子改掉一些陋习。二是卫生、生活习惯差农村的爷爷奶奶农忙的时候忙忙碌碌,农闲的时候不是打牌就是进行第二产业。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教育孩子,只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却忽视了孩子卫生、生活良好习惯的培养。由于环境影响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很多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纪律约束的不良意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今的幼儿多是独身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把溺爱当作关爱,凡事百般迁就;其次,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家庭环境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家长忙于工作而疏于管教,愧疚之下,便听之任之;托于祖辈代管的,“隔代亲情”,则更是疼爱有加,任其所为;日常生活没有规律,有的幼儿晚睡晚起,中午不午睡,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有的小朋友饭前便后不洗手;有的幼儿还有吃手指的坏毛病;有的幼儿挑食、偏食以至于饭后桌面、地上残羹剩饭的现象比比皆是。三是学习习惯差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交付学费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爷爷奶奶们一般文化层次都不是很高,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情,在家里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致使大部分留守幼儿在倾听、阅读、书写等方面都没有正确的习惯。有的幼儿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有的幼儿不会或不愿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幼儿缺乏合作能力;,有的幼儿独立性较差;有的幼儿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的幼儿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打闹、说话、影响别人。针对以上现状,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一、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由此可见,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留守幼儿健康成长的重任就落到了爷爷奶奶的肩上。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从爷爷奶奶的思想上着手,通过专题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家园直通车、每天的接送空闲、家访等方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幼儿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爷爷奶奶要克服“重养轻教”的思想,做到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吃、穿、住等物质生活问题,还要关心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等问题,对幼儿要进行耐心地教育。要让孩子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游戏,什么时候看电视,大体上都要有个规定,使孩子“有章可循”。而且,爷爷奶奶在教育上要保持一致,并且做到长久性。这样,孩子到了一定的时间就按要求去做相应的事情,久而久之,按时作息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监护人平时要有意识地关注一些教育常识,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以达到教育留守幼儿的良好效果。此外,要求爷爷奶奶发挥榜样作用。常言是言教不如身教,家长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有的爷爷奶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随地吐痰、有说话带骂人的口头禅等。曾有一个小朋友爱说脏话、做事拖拉,老师多次批评教育效果不大。通过调查发现,原来他奶奶平时在家就是这样。为此,我们积极和其奶奶联系,告知其利害关系并提出适当建议,奶奶开始还有点不理解,后来终于醒悟,欣然接受了我们的劝导,一段时间后,该小朋友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观。实践证明,家长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熏陶孩子,做好身教工作。 二、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在年幼的孩子心里,教师往往胜于父母。在要求家长做好榜样的同时,作为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濑口;在他人有需要协助的事情时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善于模仿,喜欢看教师的神态行事,而他们又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中,还是与孩子游戏时,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与孩子交流组织活动时,教师都要做到良好地示范、正确地引导、悉心地呵护、耐心地教育,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师良好行为的熏陶,乐意去改正自己不对不当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活动中需要统一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幼儿园应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农村留守幼儿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增进老师对留守幼儿的了解,从而引导和帮助留守幼儿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同龄幼儿友好相处,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榜样。三、教师耐心引导,对幼儿进行正面鼓励。幼儿的学习一般有被迫与自愿两种情况,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年龄小,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提供的模仿要变抽象化为具体形象化,活动中多采用童话故事与富有童趣的儿歌,如洗手歌、小猪变干净了等教学内容,通过让幼儿参与的教学手段,进行角色表演,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一些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不仅让老师格外费心,而且还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经常犯错,挨批评次数多。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的方法,其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及时地对幼儿进行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 了“良性循环”的效应。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老师要更加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以幼儿的某一“闪光点”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不让幼儿感到这是一种负担,从而将教育活动转化为他们的自愿活动;幼儿好玩耍,爱做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游戏。或者,根据幼儿的实践生活体验,让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从而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四、创设良好环境,在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 留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家园同步教育外,我们还要积极利用社会大环境锻炼幼儿,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如三八节时组织幼儿动手制作礼物送给妈妈或奶奶并说一句感谢的话,从而培养幼儿的感恩之情,让幼儿知道要尊重妈妈、尊重奶奶等。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教育留守幼儿要尊重爸爸妈妈,他们在外打工很不容易;要热爱爷爷奶奶,他们带自己很辛苦,要帮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懒惰、依赖性强的不良品质,要求家长多带孩子接触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使孩子明辨是非,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提高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对社会全方位的适应能力。 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幼儿真切感受到这种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过去的不良意识与行为逐渐产生厌恶感,并能对他人的不良行为产生排斥。树立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在班上要用各种方式去大力表扬那些爱清洁、讲卫生、遵守秩序的孩子,用他们的事例来激励其他的孩子。而对一些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切不可将他们作为“典型”来进行“刺激教育”,要循循善诱,要在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让他们乐于接受大家的帮助,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改变这些幼儿原先的不良行为习惯。五、关爱留守幼儿,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老师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往往爱的都是一些“听话生”、“乖乖生”,而对班级里的一些“问题生”“调皮生”却漠不关心,结果反而造成了这些孩子的逆反心理。老师对孩子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孩子,同时也宽容着孩子、尊重着孩子。因为宽容是爱的甘露、宽容是转化“问题生”和“调皮生”的一剂良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题生”和“调皮生”身上都还是有一些闪光之处的,做老师的平时要多留心观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引导和利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使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感到有这么多的小朋友都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才对得起老师和小朋友的那份真挚的爱心。要想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加强家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不仅要教育孩子良好的习惯,更要做好家长宣传工作,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给予正确的指导。老师不仅要把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如实反馈给家长,还要询问幼儿在家的表现。如果幼儿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更要与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果时间和工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应时常到孩子家里走走,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及把在幼儿园的情况反馈给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同时向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宣传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信任,让家、园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培养留守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既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也离不了幼儿园的精心培育,同时还需要社会的影响。只有三者共同关注、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热诚、爱心去浇灌每一位留守幼儿,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