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其次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金秋季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挚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致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比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调,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打算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漂亮,丰收,快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协作着文中美丽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呈现了秋天的朝气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漂亮,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协作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2.单元重点: (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阅历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本单元教材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秋天的雨以词语“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课后练习三的仿写时,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听听,秋的声音一文用词美丽,想象丰富,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语文园地的“沟通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其次题支配了实践运用的练习。(2)运用日记记录生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日记属于应用文,写日记选材敏捷,写法自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自由自在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视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简单理解,须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尝。 秋天,对孩子来说并不生疏,在生活中学生对秋天积累了肯定的感性资料。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纳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了朗读上,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1.本单元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美丽,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妙,在理解、朗读中熟读成诵,初步培育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并摘抄积累自己喜爱的句子;要留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究沟通中不断总结与提高,最终通过“沟通平台”进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2.本单元依据教学内容的须要支配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视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视察。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不要随意拔高要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留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念,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并感受写日记的乐趣。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相识。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4.古诗二首 3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 6秋天的雨 2 7.听听,秋的声音 1 习作 写日记 2 语文园地 沟通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 4 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必备品行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酷爱之情。关键实力力格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酷爱之情。通过看注释,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依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推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依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推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观赏,以及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运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沟通古诗,激发爱好。 老师口述:老师发觉我们班的同学们都特别喜爱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奇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妙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异。同学们肯定积累了许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相互沟通,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沟通,老师依据学生沟通状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沟通: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季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子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老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闻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溢活力。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会一下吧!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精彩。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常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沟通,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登记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沟通,检查沟通状况。 3.检查初读状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 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因为。 深秋季节的山。 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寒 径 斜 霜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2.指导书写 (1)视察生字书写特点,沟通。(“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伸展。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其次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斜:余字其次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练学生练写,老师巡察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比照,刚好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3.借助注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全班沟通,老师评议并小结: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观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六、品读观赏,深化探究。(一)初解诗意。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样漂亮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细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尝,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觉。2.理解诗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知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知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沟通: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沟通:作者喜爱枫叶的缘由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正是漂亮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缘由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艳丽,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气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明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化体会。1.老师导言:深秋季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渐渐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仔细视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沟通景物的特点。3.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曲曲折折。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隐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4.老师小结: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溢生气。5.学生边视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6.激励学生依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7.谈话过渡:正值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引导学生仔细视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沟通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9.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点明写傍晚之景。傍晚晚霞和枫叶相互辉映,枫林特别漂亮。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宠爱。停车久,视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调更艳丽,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宠爱之情,赞美秋天的漂亮。10.学生边视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11.激励学生仔细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着完善自己的简笔画。12.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显明地表明了作者对枫叶的宠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宠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老师范读,学生留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3.老师小结:读古诗应当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4.老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5.自由读,练习背诵。6.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觉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2.老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调热情、明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五)诗句积累。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2.学生沟通,老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酷爱大自然的情感。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爽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欣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朝气。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酷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九、当堂检测 (建议运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2) (3) (4) (6) (7) (8) (9) (10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 枫林(红) 酷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胜利之处: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观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致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的观图,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沟通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状况时,可引导学生相互评议,老师激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胜利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育学生的自信念。在学生合作沟通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引导学生依据诗意来画简笔画,在教学后两句诗时,在学生合作沟通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依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老师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依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激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其次课时 1.会认“赠、刘”等8个会认字,会写“赠、刘”等7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挚友的钦佩。3.学习古诗新唱,培育积累、背诵古诗的爱好。 课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导入类型:沟通秋天,激发爱好。老师口述: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觉同学们都很喜爱秋天。谁来用一些词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沟通中,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爱秋天,而且对秋天了解的也许多,古人也很喜爱秋天,许多文人经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导入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漂亮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理解题目: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闻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概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细心之作。我们必需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会诗中的主动涵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常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沟通,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登记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沟通,检查沟通状况。 3.检查初读状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 姓刘 菊残 犹有 傲霜 君子 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橙”。)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举,向上托。 不怕霜冻,坚毅不屈。 诗人的好挚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 平的小儿子。 最。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 +皿”是“盖”。 (2)减一减:“群羊=君”。(3)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2.指导书写 (1)视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沟通探讨如下:(“盖”字的“羊”没有尾巴;“君”字的其次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盖、菊”和左右结构的字“赠、橙”,学生练写。 赠: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刘 :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盖: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菊: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君: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些。橙: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练学生练写,老师巡察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比照,刚好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3.借助注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全班沟通,老师评议并小结: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立的菊枝在寒风中依旧显得生气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需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季节啊! 六、品读观赏,整体感知。(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1.指名朗读,老师评议:同学们读得特别仔细,那你们知道这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尽 菊残 3.理解“荷尽” (1)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么区分? (3)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方荷叶伸展的样子。(4)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4.理解“据残”。(1)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这时候的菊花怎样了?(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旧。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毅不屈。(3)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旧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菊残犹有傲霜枝) 5.对比朗读,老师小结: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剧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荷花已经黄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愿低下傲岸的头颅,仍旧露出孤高之态。(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看到“橙黄橘绿”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3.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齐读诗句,老师小结: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方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消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挚友珍惜这大好时间,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三)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觉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谈话过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假如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就更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朗读,好吗? 2.知道了解七言诗的朗读。(1)古诗的朗读要留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2)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3.老师范读,学生留意老师朗读的节奏。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4.学生自由体会读。5.小组竞赛读,男女生竞赛读。6.齐读。7.指导背诵: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激励,最终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8.多元吟诵,古诗新唱。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观赏“古诗新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季节。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间。 八、课堂小结 赠刘景文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调显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其次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唤起了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间。九、当堂检测 (建议运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2) (3) (4) (6) (7) (89) (10) (11) (12-18) (19) (19) (20) (21) (22) (23) (25) (26) (2730) 板书设计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 菊残傲霜 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课后反思 胜利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简洁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并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由于三年级学生学问储备较少,生活阅历较浅,在理解这首诗时存在很大的难度,特殊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引导孩子们一边比照注释,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也许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沟通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相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理解了诗句意思,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和时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假如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孩子细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运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老师口述: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相互沟通,依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肯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介绍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常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沟通,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登记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沟通,检查沟通状况。 3.检查初读状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梧桐树。 旅客思乡之情。 读作“tio”,用瘦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送 挑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 加一加:“辶+关=送”“扌+兆=挑” 2.指导书写 (1)视察生字书写特点,沟通。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终一笔捺变为点。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练学生练写,老师巡察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比照,刚好改正。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 挑促织 (重点指导读准 “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学习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觉?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挑(tio tio) tio :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2>挑的东西,如挑担;3>选,拣,如选择、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o :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2>拨弄,引动,如挑拨、挑动、挑头。 读一读:小孩们细心挑(ti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威猛的蟋蟀,用竹竿挑(ti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许多大人围观。(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3.借助注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全班沟通,老师评议并小结: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六、品读观赏,深化探究。(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1.谈话过渡:你们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吗?(秋季)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特殊好听。到这首诗中找一找秋天,你肯定能找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萧萧:风声;梧:梧桐树;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5.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简单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宛转的小诗。) 6.引导沟通: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