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开展规划第7的地位不相匹配。二是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有待 提升。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全市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较强 开展韧性,但也暴露出重点行业产业链整体水平不高、区 域配套能力缺乏、关键环节严重依赖国外等问题,产业链 稳链补链强链任务尤为迫切o三是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不 足。截至2020年底,成都规上工业企业3576户,企业数 与苏州、上海等城市差距较大,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一流企业。四是要素比拟优势不突显。要素本钱综合竞争 力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匹配先进制造业开展 的人才、技术、数据、信息等先进要素集聚度不高。(二)面临形势L把握全球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比照深刻调整,中国制造面临兴旺国家“高端回流”和开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 应链区域化布局 外部开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成都正在从承接产业转移进入与全球产业链深度合作的 新阶段,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对成都构建富有竞 争力和抗冲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了新挑战,而疫后国际产能再布局,数字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离散型智能制 造等新生产方式加速运用,为成都深度切入全球产业分工、 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等提供了新机遇。2 .抓紧窗口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进入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子信息、移动通信、 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新能源、 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新科 技革命不断孕育催生新兴产业。5G、工业互联网、大数 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 牵引制造业开展动力、生产模式、支撑要素和组织方式系 统性变革。成都正处于城市开展方式持续深化阶段,新科 技革命为成都在前沿技术和产业创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培 育新优势、迈向中高端,加快从跟跑并跑向赶超跃升带来 窗口机遇。3 .抓牢战略机遇:进入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密集期 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开展格局,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畅通产业循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开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等开放战略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新时代推 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动 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稳步迈进 践行新 开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将引领开展方式根本性 转变。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 设战略提出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要求,有利于成都争取国家重大政策 更高层次链接资源,构建产业生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 业集群。支持、生产力布局和先行先试,在更大范更深程度、4,落实“双碳”目标: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进开展方式、能 源结构、产业结构等系统性变革。成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统 筹开展与降碳关系,科学谋划减污降碳路径,不断转方式、 调结构,推进实现开展目标和降碳目标。同时,主动把握“双碳”目标带来高质开展机遇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 主线,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 化、高端化开展水平,构建产业绿色竞争力,加快全市制 造业高质开展进程。5.承当示范重任:探索制造业高质开展成都路径当前 推动制造业高质开展已经成为国家到地方共同的奋斗目标。国家层面把制造业高质开展放在了没有 制造业的高质开展,就没有经济高质开展的战略高度, 要求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构建自主可控、平安高效产 业链供应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城市层面,上海 提出“工赋上海”“五型经济”,深圳布局先行性、战略性先 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杭州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均在谋 划新一轮制造业开展。省委明确了加快制造大省向制造强 省迈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宏 伟蓝图。市委明确提出“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做强产业支 撑,提升城市动能。成都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 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诉求承当国家、省委先行试验任 务,要坚持高质开展主题,破解当前成都制造业转型升 级的问题,创新提升成都制造业的开展质效和核心竞争力, 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开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开展格局,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等战略机 遇,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开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成 渝地区产业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开展,生产 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 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市,持 续提升面向未来制造、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循环的成 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和践行 新开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力(-)开展原那么 坚持面向未来,创新开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围绕国际技术和产业创新前沿,找准成都制造与新技 术、新产业的契合点,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生态,推 进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形成转换顺畅、接续迭代的制造业 高质开展新动能。坚持世界眼光,开放开展。服务构建新开展格局,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在更高层 次集聚高端产业、先进要素和核心功能,构建融入全球的 开放型产业体系,谋求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有利位势。坚持平台思维,融合开展。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向,加速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制造业 领域广泛应用提升网络协作、资源共享和数字赋能水平,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 融合。坚持区域联动,协同开展。服务国家区域开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协作共兴、要素集成共享、市场开放共融, 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打造优势互补、合 作共赢的区域开展共同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开展。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行全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完善能源消耗总 和强度双控制度,培育绿色化产业场景和绿色低碳产业,率先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竞争力。(三)开展目标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重点 以创新引领、数字赋能、服务融合为导向,全面提升先进要 素运筹、全球资源链接、智慧绿色开展能力,推动“成都 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 质开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产业支撑。到2025年,成功创立国家制造业高质开展试验区,开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制造强市前列,成为 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到2035年,构建起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制造业新体系 开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初步到达 世界城市水平,成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开展示范区、践行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先行区、全球先进制造业战略基地。规模比重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1个百分点,到2025 年,工业规模占GDP比重到达26%以上;全市生产性服 务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2.2个百分点到达50% 以上。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构建起高水平创新网络体系,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集聚转化 推进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25年,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较2020年提升25%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到达70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开展显著, 形成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支撑产业格局。 到2025年,五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总占比到达85% ; 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蛆重到达42 % o绿色开展成效明显。工业领域全面推进降碳减排,清洁能源支撑产业、清洁能源应用产业、碳中和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开展,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绿色制造模式全面推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 显著。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绿色开展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融合开展深度演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能源互联网架构体系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规上企业占比超过60%o专栏1 “十p口五”时期成都制造业高质开展目标体系分类指标编 号具体指标2020 年2025 年指标JK性规模效益1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7-9*预期性工业占GDP比重(% )23.826预期性2工业投资增速()2.97*预期性3规上工业企业数(个)35764500预期性4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数(户)1420预期性5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368预期性6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预期性7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个)24预期性创新 驱动8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 )1.21.5预期性9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户)5470预期性10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个)914预期性11高新技术企业数(户)612012000预期性结构 优化12五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总占比(%)7485预期性13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3742预期性绿色开展1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完成四川 省政府下 达目标任 务约束性1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完成四川 省政府下 达目标任 务约束性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完成四川 省政府下 达目标任 务约束性融合共享17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 及以上的企业占比()60预期性18新增制造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9.815预期性19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6.489预期性备注:“*”标注的数据代表年均增速三、开展重点 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增强城市“极核”“主干”功能,突出开展支柱产业,加快开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联动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动能转换有力的制造业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开展质和能级。(一)突出开展支柱产业,推动能级再跃升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5月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协同匹配城市功能定位,开展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五大支柱产业,到2025年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整体开展能级和竞争优势大幅提升,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支撑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 主力军。1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业聚焦“芯屏端软智网储”等重点领域,全面巩固提升优势领域国际竞争力。打造以AMOLED为核心的新型显示产业,培育智能终端产业,提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积极开展先进存储产业,加快推动高端软件、信息网络、超高清视频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L5万亿元,建设世界集成电路重要基地、国际智能终端制造高地、世界级超高清视频产业高地、世界软件产业重要研发基地和标杆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成都芯谷、天府智能制造产业费电子产业等产业园区。专栏2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展领域集成电路。服务国家集成电路开展战略,芯片设计领域,重点巩固增强射频檄波 芯片、北斗导航芯片、信息平安芯片、功率半导体、IP核等领域设计优势,面向下一代移 动通信、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提升基站基带芯片、服务器级和桌面级中央处理器芯片(CPU)、 图形处理器芯片(GPU)、指纹识别芯片、3D人脸识别芯片等芯片设计能力。晶圆制造领 域,引进12英寸通用芯片产线,布局6-8英寸的成熟工艺、特色工艺产线,支持现有化合 物半导体产线提升工艺和产能,有序开展存储芯片产线。封装测试领域,建设通用、开放的 封装测试产线,推动芯片级封装、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封装等研发及产业化。材 料设备领域,推动光掩膜版、新型封装基板、大尺寸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大尺寸硅片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布局光刻机、光源等半导体装备和零部件。推动存储芯片、通信芯片、计算芯片、智能汽车芯片、化合物半导体、大尺寸硅片领域形成领先优势,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标杆城市。新型显示。重点开展显示面板、无屏显示和掩膜版,强化TFT-LCD生产线和 AMOLED生产线(含高世代)建设,促进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达千亿级;延伸布局激光部件、光学镜头等上游核心领域 重点开展运动补偿、动态比照度和清晰度提升技术的研发和光学、画质等性能提升技术的攻关,推动无屏显示产业全国领跑。研发和生产高世代、高精度的TFT-LCD掩膜和新型掩膜,形成全球代数最高和全国产能最大、产线最多的掩膜版制造 能力。智能终端。以消费类和行业应用类电子为重点,建立涵盖“芯片一器件一整机一系统应用”的完整新型计算终端产业生态,提升轻薄便携超高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大屏幕触控型一体化台式机、4K以上分辨率及8K+5G终端等中高端产品占比。重点开展车载智能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等智能汽车电子,大气数据系统及传感器、空管系统、机载空 地通信、北斗导航等航空航天电子 推广应用医疗电子设备以及便携式家用医疗电子产品等。高端软件。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做强地理信息、工业电商、智能服务、车联网、跨境电商等行业应用软件及服务,开发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行业应用集成平台等平台化软件产品,提升软件服务的供给能力;重点提升工业控制软件以及高端装备嵌入式操 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供给能力;布局基于数字化工厂的管控型等四大领域工业APPo大力开展网络视频、网络信息平安、数字文创、虚拟闻强现实、电子竞技等消费场景,突破交互感知、内容设计、平安保护等关键技术,打造国内第一方阵网络视听基地。新一代信息网络。巩固提升成都网络信息平安位于全国第一方阵优势,搭建5G测试、协同创新、实验认证基础型创新链条,推动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布局密码产品、电磁防护、工控平安、云计算平安、大数据平安、区块链平安等重点领域,构筑技术创新、 产业生态、服务应用三大优势。布局做强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模块、微基站、网络通信设 备、卫星通信等特色优势领域,做强发挥雷达、太赫兹、空管系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 领域的技术优势,增强通信设备核心研制能力。提升智能物联网芯片、智能传感器、高频及 超高频RFID、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设计研发和解决方案能力,加快开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家居、应急减灾等领域示范应用。2 .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产业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能级提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领域产业核心竞争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初步形成光伏、氢能、动力电池、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万亿, 建成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航空航天布局在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淮州新城等产业 功能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在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龙泉汽车城、成都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等产业园区。轨道交通布局在金牛坝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德(蒲江)产业新城等产业功能区。智能制造装备布局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成都芯谷等产业园区。能源环保布局在淮州新城、成都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等产业园区。专栏3成都市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开展领域航空航天。航空领域,抢抓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和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下释放产业新空间的机遇,重点开展防务整机、无人机、通用飞行器、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航空维修、地面空管设备等领域,全面提升航空整机(含无人机)、发动机和民机关键大部件三大领域研制水平,打造全球知名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航天领域,重点开展商用航天、卫星导航、空天互联网等领域,提升航天运载产品大部件、卫星载荷、北斗导航、中小型卫 星发射等领域优势,建成航天装备西部制造基地、综合保障基地、产业开展基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存产能全面转型升级,布局轻量化材料、先进电子 部件、智能化部件领域,大力研制新一代动力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等产品,开展价 值高、盈利能力强的中高端新能源车型,L3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智能系统。开展 整车终端生态,加大车载智能传感、智慧交通路网、动力配送基础设施等布局,培育“汽车 +智能+市场”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国内领先的汽车产业转型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智 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轨道交通。开展全制式轨道交通装备,提升整机装备总包、高级维修维保等资质等 级,开展动车组、地铁、中低速磁悬浮、空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装备。促进城际动车蛆、 高铁货运动车组等本地化生产,形成更多“成都造”轨道交通产品。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 新中心建设,创立国家磁浮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高寒复杂环境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 关键材料等研制加强低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研究推进研究成果本地化转移转化。智能制造装备。聚焦开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开展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做 精做强精密卧(立)式加工中心、柔性加工中心和精密数控刀具,补齐五轴高档数控机床、 高端专用数控加工装备短板,推进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和二次开发,面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 转型,创新应用场景,大力开发标志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打造国内知名智能制造装备研制 基地。清洁能源。瞄准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开展制高点,重点开展高效节能装备、晶硅光伏、 绿色氢能等清洁能源支撑产业,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等动力电池及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清洁 能源应用产业,联合区域申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布局开展抢占新型储能、低碳电力设备、碳电力设备、碳、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新增长点;开展水处理、大气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先进环保装备以及高端装备再制造、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等再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引领全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开展先行区。3 .医药健康 医药健康产业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服务、医药商贸三大领域,围绕产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动高端要素加快聚集和产业协同联动,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8000亿元,打造成为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国际医疗健康服务高地、国际供应链核心枢纽。医药健康产业布局在成都未来医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华西医美健康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等产专栏4成都市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开展领域生物医药。重点开展新型抗体、免疫治疗、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疫苗等创新药物。研 发有效组清楚确、作用机理清楚、剂型先进、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品种。培育百亿级疫苗产 业集群,建设世界级血液制品产业基地及国际抗体药产业转移承载基地、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打造全球最大的疾病模型研究及有效性评价中心。聚焦开展生物技术药、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小分子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外包服务等领域,构建涵盖基础研究到工业化生产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医疗健康。打造全国一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开展示范城市和智慧医疗先导城市,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工程,培育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临床新技术研用平台、综合医院和专病中心,加快建设国际医疗消费中心。大力开展基因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前沿技术,探索医疗美容新药品、新器械、新技术开发应用。促进中医药传承与 开放创新,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康复治疗等融合开展。医药商贸。构建欧亚生物医药供应链生态圈,加快国际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和第三方供应链服务企业聚集,提升大型医药商贸载体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药品批发、分销、零售企业转型开展。联动海关、药监等部门形成“关检一体、多元联动”跨境监管服务大平台,提升医药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能力。支持医药电商、医药跨境电商、医药供应链金融等跨界融合开展,推动成都深度融入国际医药供应攘分工体系。4 .新型材料 新型材料产业聚焦开展“四大优势材料+四大特色材料"以技术驱动、场景驱动和需求驱动为核心,研发和引进一批关键战略材料和先进基础材料,培育一批具有关键材料自主设计研发能力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到2025年营业收入力争到达2500亿元,打造国际一流、特色突出、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型材料产业高地。新型材料产业布局在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欧洲产业城、成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淮州新城等产业园区。专栏5成都市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开展领域四大优势材料产业。新型能源材料。以光伏晶硅/薄膜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应用领域为重点,以通威太阳能、中建材光电、巴莫科技、璞泰来等为 支撑,构建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新型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先进高分子材料。以有机氟硅材料、 高性能树脂改性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为重点,以金发科技、中蓝晨光、硅宝科技、四川 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等为支撑,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先进高分子 材料研制生产高地与产业集群。新型绿色建材。以标准化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新型节能防 火保温材料、环保型水性涂料、节能玻璃等为重点,以中建科技成都、成都建工、三棵树涂 料等企业为支撑,打造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材料。以光电显示 材料、高纯半导体材料、高纯电子特气、掩膜版等为重点,以成都中光电、泰美克、中微科 技、成都路维光电、出光兴产、成都拓维高科等为支撑,打造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 研发制造高地。四大特色材料产业。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以芳纶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 电子级玻纤、生物基纤维为重点,以蓝星(成都)、航天拓套、巨石成都、丽雅纤维等为支 撑,加快提升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热塑性复合材料产业化水平,打造行业特色鲜明的 全国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开展高地。先进金属材料。以钢钛合金、硬质合金、高纯 稀散金属、稀土功能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为重点,以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美奢锐、 易态科技、航宇超合金、成都中建材、银河磁体等为支撑,建设国内一流的先进金属材料产 业集聚区。生物医用材料。以人工骨骼材料、生物修复材料、药物载体材料、生物软组织材料、医疗器械专用材料等为重点,以迈克生物、蓝光英诺、贝施美、德信安、四川大学国家 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支撑,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材料产品研究基地。先进陶瓷材料。以压电陶瓷、介质陶瓷、半导体陶瓷、光功能陶瓷等为重点,以宏明电子、瑞泰科技、电子科大、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开展中心、成都浩值新材料研发中心等为支撑,加快5G用高速高频板材和先进微波陶瓷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建设国内领先的先进陶瓷材料研发制造高地。5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业坚持“品牌带动、创新驱动、集群联动、 融合互动”开展路径,重点开展川菜及调味品、名优酒、方便休闲食品、健康饮料四大领域,打造全球川菜中央厨房、特色方便休闲食品创制中心,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布局在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川菜产业城、中国天府农业博览菜产业城、中国天府农业博览、简阳临空经济产业L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天府农创园、天府现代种业园、西岭雪山文体装备功能区、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专栏6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开展领域川菜及调味品。依托川菜享誉全球的优势,推进传统川菜技艺与现代工艺设备、现 代标准体系相结合,推进产品口味、品相统一可控和经典川菜的标准化、专业化、方便化生 产。丰富产品类别,提升产品形象,开发营养保健调味品、风味型和功能型新产品,延伸发 展以郸县豆瓣为核心的川菜复合调味品。推进火锅底料生产工艺研发创新,突破复杂生产工 艺技术瓶颈,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发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产品逐步实现火锅底料全自动化、 智能化生产,建设火锅底料研发制造中心。名优酒。推动以四川“六朵金花”为主国内外知名品牌在蓉设立展示、文创、营销、配送等供应链节点机构,带动协作配套企业主动服务川酒振兴。以318国道串联邛昧、大邑王泗、蒲江大塘等白酒传统产区,深度挖掘中国酒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特色酒庄、酒镇,规划“白酒+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中国白酒特色酒庄集群。鼓励企业改进工艺、提升质 扩大产能、开拓市场,开发新生代白酒、露酒等新品。把握年轻化、群众化和功能化开展趋 势,推出低度好喝、营养健康、绿色平安的时尚酒品,着力打造成都特色果酒品牌。方便休闲食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凸显地域特色,传承经典风味,重点推动火锅、 冒菜、肥肠粉、钵钵鸡等特色川菜和拌面、稣肉、粥等方便化产品开发。借助省内良好自然 资源,重点开展特色休闲肉制品、高端乳制品深度开发、特色果蔬休闲食品等,打造一批区 域特色知名品牌。借助虫草、藏红花、川莺等道地药材资源,开发特医食品、保健食品及其 他功能性食品。健康饮料。依托源自青藏高原雪山的龙门山脉、邛蛛山脉天然优质水源优势,大力 开展高端天然矿泉水、山泉水、气泡水、苏打水、功能性饮用水以及其他饮用水产品。围绕 不同应用场景开发饮茶专用、煲汤专用、煮饭专用等特定用途产品,精准抢占细分领域市场。 开展茶叶自动化智能化精深加工、茶叶机采、名优茶树选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推动“蒲 江雀舌”“邛蛛黑茶”制作技术成为非遗代表性工程。(-)加快开展新兴产业,塑造增长新优势瞄准新科技革命群体性爆发方向滑眼5年内有望形成增突破的领域,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医学、医美产业、时尚产业、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超高清显示等,形成35个全球、全国产业地标,打造成都未来开展的战略增长点。专栏7成都市新兴产业重点开展领域人工智能。布局全球领先(E级)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开展前沿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研究;开发基于GPU、FPGA等通用芯片的半定制方案,探索神经网络芯片;培育指纹、 人脸、虹膜、静脉、声纹、姿态等六大生物识别技术及产品;聚焦类脑计算、机器视觉、智 能芯片等领域,在健康医疗、智慧金融、智能制造、交通物流等领域推进工程示范和场景应 用,建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开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前沿医学。培育开展精准医学、再生医学、先进生物材料、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医 学分子诊断技术、现代生物物理方法与医学应用、单分子生物医学技术、3D打印与器官修 复等领域;布局开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基因组学等前沿科学技术,驱动“医学+新工科”、“医学+生命科学”新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的创新和开展,在全国率先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一技术创新一创新转化”的前沿医学产业链。医美产业。以突出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业、加快开展医疗美容制造业、延伸开展关联 产业为重点,整合医美人才、技术、品牌等高端要素,建设华西医美健康城、医美示范街区, 布局牙齿美容、创面修复等医疗美容产品研制,医美互联网等医美新经济,头面部整形、皮 肤美容、牙科美容、微创填充等医美新兴服务业,打造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时尚产业。以服装服饰、家具家居、工艺美术、黄金珠宝、消费电子等生活消费品 为重点,以创意、设计、创新、品牌为核心,融合文化、艺术、科技等要素,强化高创意、高市场掌控力、高附加值的产业特征,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打造时尚产业时尚产业品牌街区、时尚产业小镇等开展平台,推进产业数字化,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加快建圈强链,形成以服务型制造为主、生产性服务业为辅的千亿级都市工业,为时尚之都 提供强大产业支撑。打造国内“汉服第一城”,培育汉服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原材料供 给等环节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和汉文化IP,打造汉服产业街区、文化主题街区、文化体验 街区等新场景,激发新经济业态。柔性电子。提能柔性面板和超高世代面板生产制造,开展玻璃基材、掩模版及激光 设备、清洗设备等柔性显示零部件和设备,柔性显示材料和碳材料等重点材料,培育柔性电 子+N终端、新一代柔性显示、柔性电路板、柔性传感器等终端产品。以柔性显示生产制造 为核心,关键技术和环节攻关突破为牵引,推进形成先导性核心技术(产品),打造世界级 柔性电子产业生态谷“世界柔谷”。卫星互联网。低轨小卫星研制领域,重点开展姿轨控制系统、电源分系统、数据管 理系统等卫星平台,通信转发器、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效载荷。商用火箭领域,重点开展发动 机、箭载计算机、箭体结构及总装集成等。地面设备领域,重点开展地面测绘运行控制系统, 信关站、网络运营中心等网络设备。运营服务领域,重点推进通导遥数据的融合应用和共享 开发,开展航天测运控管理服务、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和卫星通信运营服务,打造全国卫星互 联网创新开展高地。超高清显示。开展智能可穿戴、AR/VR实等新兴显示终端,积极探索柔性显示在 医疗健康、文教娱乐、安防监控和特色小镇等领域应用,加强柔性显示技术迭代,瞄准 Micro-LED, Mini-LED, QLED等前沿显示技术的布局,抢占产业开展先机,建设世界级 超高清视频产业中心。(三)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开展新赛道瞄准中长期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方向,培育发 展区块链、子互联网、分子诊断、光芯片、合成生物、 6G、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第三代互联网(元宇宙)等未 来产业,到2025年,打造一批全市未来产业的突破口和 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在未来竞 争中赢得开展主动。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城之基、兴城之要。“十四五”时期,是成都做强成渝地 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和全省“主干”功能,打造带动全国高 质开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基本建成践行新发 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 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开展决策部署,省委 省政府关于“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开展要求,立足 新开展阶段、贯彻新开展理念、服务新开展格局,努力开 创成都制造业高质开展新局面构筑成都未来开展战略 优势的重要支撑,落实国家对“十四五”时期系列规划和部 署,结合赋予成都制造业的使命任务,根据成渝地区双 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99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开展的意见四川省"十四五 制造业高质开展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 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专栏8成都市未来产业重点开展领域区块链。依托成都网络信息平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建设全市统一的区块链可信基础设施平台,探索制定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标准体系,鼓励支持跨链技术应用研究与突破,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新消费、金融服务等领域打造区块链应用示范场景,通过,供场景、给机会,推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争取将成都建设成为区块链技术创新先发地、区块链产业创新开展示范区。子互联网。以子互联网平台建设为切入,争取深度参与国家、省、市子科学 与重大工程专项,探索推进“量子互联网实验室”等,提升参与开展量子通信、子计算、子材料开发和密码学等子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依托电子科大信息与曜子实验室、四川大学物理学院、中川大学物理学院、中工程物理研究院微太中心、中国网安等校企资源,围绕子密码、子计算机、子传感、子网络等领域做强软件端和操作系统端,布局机器端,抢占子信息制高点。分子诊断。顺应“IT+BF融合趋势,开展超高场强磁共振、相衬CT成像等技术研 究,重点开展高端电子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国产CT机等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设备;开展 检测试剂关键原材料、检测设备核心器件攻关,布局应对大规模疫情的高通,自动化检测平 台等数字化体外诊断设备研制磁共振引导加速器、重离子治疗系统等全数字先进治疗设备; 加强攻关环境感知与交互等技术,重点开发导航定位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放疗机 器人等医疗机器人。光芯片。聚焦通信、数据中心以及消费电子产品方向,布局具有高密集度计算与数 据处理能力的光芯片设计环节,开展25G以上速率的DFB/EML/PD/APD芯片大规模制造, 力争突破400G以上高端光芯片制备技术;加强100Gb/s光收发模块、ROADM产品、高端 光纤连接器、配套集成电路芯片等光模块产品,布局下一代400Gb/s光收发模块产品、硅光 集成等。合成生物。以基因接纵、计算模拟、化学合成等为手段,重点开展基于合成生物学 原理的生物医药,联合攻关合成生物学使能关键技术,提升大片段DNA合成等技术水平; 开展合成生物学途径生产重大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物化工产品和化学药物技术研究促进新药 研发能力跨越提升。6Go布局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下一代信道编码技术、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技术 等方向,重点开展太赫兹通信,开发基于光电技术的太赫兹通信系统,形成光纤-无线的灵 活分布网络,为下一代高频通信系统布局。开发太赫兹/毫米波通信集成收发芯片系统,面 向可能的消费市场(室内高速基站,VR/AR等),研制集成化芯片级收发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布局各种脑功能神经基础解析和研究能力,重点在脑机交互领域,布局“非植入式”脑机交互技术,开展脑科学及人机交互研究,加强生肌电控、影像诊断、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研制;在类脑智能领域,布局深度学习技术、强化学习等技术,解决视觉感知、沟通交流、大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