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61961314
资源大小:42.33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徐州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 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 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 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一一使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一一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 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 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 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频,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 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 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 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于二 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ZKZ»>ZZX<ZKZy«kZKZy«*>ZKZ*>ZZ<ZZKZZI/ZKZ'<ZZSzZZ<ZZ<ZZ'ZZ'<Z<Z<ZZkZ</Z<ZZXZ<ZX<Z<Z/ZZKZ<Z<Z/SZZZZZKZ<Z1ZX>Z<ZZZ</z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7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明代称考取举人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二B.梓行,刻版印行,亦泛指出版。付梓,即指把稿件交付排印。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指在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炎、潘桂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桂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被列入明书校阅者的姓名之中。C.吴炎、潘桂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D.吴炎、潘槎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为人真诚,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14 .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桎章二子和庄廷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0. C 11. A 12. D. (1)(庄氏)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13 .作者对吴炎、潘怪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解析】【分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当庄廷健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 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至”的宾语为“其家”,“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予”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做“薄”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项。故选C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考取举人”错,应当是“考取秀才”。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故选A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可谓志同道合”错。原文是“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这里的“同”是指对父母 孝敬,对朋友友爱,为人真诚,以古人为榜样方面二人相同,而不是“志同道合”的意思。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谢。拒绝;“告”,告发;“诸”,兼词,之于;“右”,袒护;“直。认为有理。(2)题得分点有:“鬻二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 “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槎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 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怪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 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桂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 作者对吴炎、潘怪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罐,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虢,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 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极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 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 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 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 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筑,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 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舞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书中内容繁杂不值得称 道。廷筑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 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 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未经删除的前人诋毁之辞。庄氏成为巨富后,浙 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 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 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 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 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 金熊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 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罐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 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只有 吴炎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将他打倒在地。潘槎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在这方面看他们二人是相同的。 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 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 因如此,当庄廷罐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 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 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 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用!一类的人。(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驿(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这首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南京) 时。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沉挚悲壮。B.首联写景,衰草、离宫、夕阳、孤云,这些满目疮痍的意象,让人感到一片凄凉。C. “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这是身为囚徒、无能为力的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D.颈联灵活化用中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意,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16 .前人论此诗,认为尾联手法高妙,委婉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 析。【答案】15. D 16.用典。“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的神话,表示死之后要化成啼血的杜鹃 鸟,飞回江南。尾联巧妙地化用“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文天祥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委婉地 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错误。“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它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诗人一样苍老, 是因为它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没有地方安身。颈 联的意思是“满地的芦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颈联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 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故选D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我要告别江南,踏上征途,总有一天我会 化作杜鹃鸟,啼血归来”。诗人自知此去绝难幸免,离别故土,不但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而且立下誓言, 即使死了化作杜鹃鸟也要南归。”化作啼鹃带血归” 一句巧妙地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委婉含蓄地 表达出诗人对故国无比眷恋的深情,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O(2)韩愈在师说结尾处提到李蟠的爱好与儒学修养,即“, 由此交代了写作目的。(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 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 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答案】.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雷惊天地龙 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 波逆折之回川)【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垂拱、治、蛰、渊、蛟、标、逆。三、语言文字运用(2 0分)(一)(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 让博物馆之声。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我在 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 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蕴含着人民 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 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 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耳熟能详B.深入人心C.耳熟能详D.深入人心A.耳熟能详B.深入人心C.耳熟能详D.深入人心层出不穷 屡见不鲜 屡见不鲜 层出不穷蔚为大观蔚然成风蔚为大观蔚然成风写照见证 写照 见证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不仅为观众带来艺 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B.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 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C.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 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D.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为观众不仅带来艺 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20.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排比句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 D 19. C.增文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广文义: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 精神,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的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第一处,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 切了解和信服。此处是说深切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选用成语“深入人心二 第二处,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此处是说以 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连续出现,选用成语“层出不穷”。第三处,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 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此处是说 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种风气,选用成语“蔚然成风”。第四处,写照:画人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描写刻画。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 品。此处是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 贵证据的物品,选用词语“见证”。故选Do【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划线句子存在以下语病:一 “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语序不当,应改为“将人们拉 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二是关联词位置不当,“为观众”作“带来”的状语,把“不仅”调 至“为观众”前;三是搭配不当,“激起”和“共情”搭配不当,可以将“激起”改为“引发”。综上所述, 只有C项修改最为正确,故选Co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排比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增文势:指排比句,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本题划线句子中“见人”“见馆” “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 神”几个同为动宾结构的短句,句式相对较为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广文义:指排比句的运用逐渐扩大了文句的意义。结合前文”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 本题划线句子,连用“见人”“见馆” “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几个动宾结构的短句,写出了人们通过 网络短视频的推广活动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地了解珍贵文物的现实意义,也就是 通过“见人” “见馆” “见中华文明” “见中国精神”几个动宾结构组成的排比句全面地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 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二)(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最初,午 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 最基本的条件。O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 动者都会体会到,。据纽约时报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 力与工作表现。()。国外有资料证明,在一些有午休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 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 “健康充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午休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B.午休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C.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D.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答案】21. C 22.因此(所以)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该题目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答案。首先,按照所要填写的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先是大脑、身体的休息, 进而才能说到提高免疫能力,排除A、Bo而C和D两项中同样按照逻辑关系,有了免疫能力才能提高抗病能力,所以排除D项。其次,按照句子前后衔接关系,下面的句子直接举例来冠心病的发病率的情况,显然与增强抗病能力相关, 再结合句子内的逻辑关系可以分析。故选Co【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段提出问题“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然后说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专家 认为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那么结论就是午休成为人们躲避 高温的方法。所以第一处可填“因此(所以)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第二处前面说到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所以午休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保持清醒 至关重要。所以第二处可填“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处,根据所举的事例可知,午休能够提高注意力和工作表现,降低紧张度,所以午休对人体有很大的 好处,那么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午休也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第三处可填“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 高”。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吴冠中在旧书摊中说:“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生作品都像我的话,那 是我教学的失败。”吴冠中和自己的学生曾经办了一个画展,他希望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把一些画得好的学 生带出来。吴冠中给这个画展取名“叛徒画展”,意思是学生和老师的作品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结果美术 馆坚决不同意,只好改成师生画展。以上事件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答案】例文:传承与创新“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体现了吴冠中先生对于艺术家学习过程中完全模仿、没有创新 的批判。这好比两个书法家的区别,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 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J只有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 命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于是我们不能抱死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和明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抱残 守缺就意味着失败。只有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地有新发明、新创造,不断地产生新成果,我们 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 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 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 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牛耕;从自然取种, 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 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仅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 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 要重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 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 得清醒。就如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 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继承与创新是两个极端,应当中和,不如将它们看 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能统一齐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生作品都像我的话,那是我教学 的失败”明确传达出先生的观点,学生学习绘画,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在继承老师画风、精神之后,实 现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学生和老师的作品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更将这一观点凸显了出来。因 此,作文要求我们思考的,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在写作时,首先要从多角度辩证思考“继承”与“创新”的利弊关系。师承往哲先贤精髓,才会有继 往开来。可见,学习首先需要继承,继承老师的学术、技艺、知识、文化、先贤精髓。“创新”,指创立或 创造新的,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 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 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可见,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演变。一味继承只能走向末途,一味 创新,没有继承作为基础,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辅。我们在行文时论述清楚 二者的关系即可。立意:1 .师承是起点,创新得永恒。2 .没有师承也就没有创新。3 .既要遵从师承,也要敢于创新。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 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 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 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一一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 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恍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 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 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 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 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一一晨门,长沮,桀溺一一都是深知道 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 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 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 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 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己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 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一一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 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 结果惹恼了子路。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 而不务实者的嘲讽。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 世需要机变的道理。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 术真实的高度融合。1 .下列与文本有关 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C. “晨门”说孔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既可理解为是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边城中也有反映。3 .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 .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L C 2. C.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3 .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 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 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 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 章的创作意图。故选C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语言的综合赏析能力。A. “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错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 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 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 了。B. “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 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 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D. “这一现象,在小说边城中也有反映”错误,小说中“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 呢” 一句本来是孔子教导徒弟的话,其中“人世的真实”主要指仁道不行于世、孔子师徒不被世人理解的 现实,而“恐怖”则主要指孔子师徒面对这些现实而产生的失落、痛苦、愤懑等心态。但沈从文的边城, 描绘的是湘西地区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的是人性的善良美好,如果说边城中的翠翠、傩送等人物也 发现了 “人世的真实”,那么这些“人世的真实”是纯净美好的,它给人们带来的也不是“恐怖”此之情。 故选C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小说中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 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准确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就要回到第一次写孔子看见“弟子 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的文本中,结合前后文有关孔子的心理描写及对孔子形象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概括 整合。前文写到,孔子正在为此次出游没取得预期成果而伤感,于是便有了 “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 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 的徒弟们呢!”的想法,并因此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可见,孔子第一次在对面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 能看见的东西”,就是因为之前的联想,所看见的“东西”的主要内容,也应当是关于未来的某些值得期待 的情景。结合小说所要着力刻画的孔子“执着坚韧” “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我们可以理解到,孔子看见 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为是孔子个人的想 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 能看见”。理清这样的答题思路后,便可以结合前文对孔子的心理描写内容作概括了。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中提 到的“孔子南游于楚”的交代,将教育弟子的晚年生活场景准确表述为“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 场景”;结合论语中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将文中“我的道”具体阐述为“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 下”。【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对于写人物的小说而言,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而在众多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中,侧 重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刻画人物是最常见而有效的艺术手段。通过人物的内心写人 物,犹如用人物的眼睛来看世界,透过这个被主观化的世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人物丰富的内心和独具一 格的性格,还可由此窥见作家寄寓于人物身上的独特情怀,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 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 我陈述。以上两种人物描写技法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运用的好处基本一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 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 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二是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 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 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 象特征。三是采用人物“自白”的形式,可以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幻觉和直接倾诉,把孔子的内心世界直接坦露 在读者面前,不但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抒情性,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 格魅力。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3小题,5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 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今久不抚之,臣恐百 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 阳,庸得安枕乎? ”更始曰:“朕西决矣J拜兴为谏议大夫。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 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 不道忠信之言为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问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