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2139744
资源大小:23.55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docx
2021-2022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1.温度与水的改变教学设计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改变和测量起先。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宗明义,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视察过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象,水的这些改变与什么有关”。其次部分探究,首先让学生回忆并整理水形态的改变与温度的关系;其次是学生设计和进行“在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接着加热忱况下,视察和记录水的温度改变和形态改变”的试验。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在经验探究与视察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表关于“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停止加热后,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及“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发觉水的温度、形态改变跟热量有关。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接着探究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以及从0上升到常温后,水会发生什么改变。作为热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通过探究温度的改变和水的形态改变,了解到温度改变表示热量在传递,完善“热量改变导致了物体温度改变”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水是学生比较感爱好的物体,很多学生都视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知道温度渐渐变高时,水会渐渐变热、沸腾。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是较难理解“水的温度、形态改变跟热量有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探究温度的改变和水的形态改变,了解到温度改变表示了热量在传递。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改变取决于温度等。 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改变导致了物体温度改变。 3.分析物态改变的试验探究状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从事物的改变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基于所学的学问,对探讨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安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 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 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改变和形态改变,用证据 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沟通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觉水的温度、形态改变跟热量有关。 科学看法目标 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改变、形态改变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爱好。 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仔细细致的试验看法。 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沟通,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 2.能用物态改变的学问说明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削减自然灾难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视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接着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改变。 难点:依据试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改变与热量的关系。 为学生打算: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温度计夹子、热水、护目镜、湿布、记录单等。 老师打算:水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一、聚焦 1.出示情景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 提问一:图片中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 提问二:水的这些形态会发生改变吗? 2.师生沟通后进行小结:自然界的水是以不同的形态在循环运动着,许多生物依靠环境而生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着的。3.老师引导学生思索:这些水在自然界里运动着,水的形态在发生着改变,水的形态发生改变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用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中有不同形态的水。通过让学生思索水的形态是否会改变,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水凝固后变成冰”等试验。通过让学生思索“水的这些改变跟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提出“给水加热”“让水变冷”等想法,充分展露学习热学的前概念。二、 探究 1.活动一:梳理水形态的改变与温度的关系。(1)聚焦问题:水形态的改变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水形态的改变与温度有关,水受冷结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提示学生回忆并说一说:水结冰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 (3)小组探讨:水的温度发生改变时,水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什么改变? (4)揭示课题:温度与水的改变。(板书) 2.活动二:视察水加热时的改变现象。(1)总结学生已有学问:将水加热到 100,水起先沸腾,水的形态会转变成水蒸气。(2)引导学生思索:怎样证明我们的假设? (3)小组探讨试验步骤,制订试验安排。(4)出示试验器材,师生确定试验步骤: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清水。给水加热,持续测量水温直至沸腾。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每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再次加热直至沸腾,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视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形态改变。(5)师生探讨,明确留意事项: 杯内加水少于二分之一,以免水在沸腾时候飞溅出来。撤走和移入酒精灯时留意平安。规范佩戴护目镜,以防烫伤。(6)学生分小组开展水加热至沸腾的试验,将试验结果记录在水沸腾后的改变记录表中。 (7)老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先完成试验的小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等会儿跟其他同学沟通。 设计意图:给水持续加热,视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改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简单完成的。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须要让学生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安排。因此这个试验起先前,老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细化试验步骤,强调试验记录和试验过程中的留意事项等。三、研讨 1.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改变? (1)指导学生对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沟通。 思索: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改变?停止加热后,水温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说明白什么? (2)学生依据试验现象和探究记录,研讨温度改变的状况。 (3)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汲取热量后,温度上升。 2.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 (1)提问:撤掉酒精灯后,水的温度还在100,却不再沸腾了;再次加热,水又沸腾了,说明水沸腾的现象跟什么有关? (2)师生小结:只有供应热量,水才会沸腾。 (3)提问:当我们给水持续加热,100后水沸腾了,水的形态起先发生改变,这又是为什么? (4)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汲取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改变。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先通过分析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得出“热量改变导致了物体温度改变”的结论,再通过充分沟通研讨,引导学生发觉水的温度、形态改变跟热量有关,得出“水在汲取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改变”的结论。四、拓展 1.提问:水结成冰和冰溶化成水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热量的作用? 2.学生提出假设后,小组探讨试验方法。 3.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方案。 4.布置课外拓展活动。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环节,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视察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相互变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温度、形态改变跟热量有关”的概念。 温度和水的改变 受热 受冷 水蒸气 水 温度改变,100 温度改变,0 冰 冰 水在汲取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改变。 水在释放热量后,温度下降,形态发生改变。 水沸腾后的改变记录表 停止加热 接着加热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温度改变 水的改变 我们经过测量和视察,发觉停止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接着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水又发生了什么改变。 视察水加热时的改变,并记录水沸腾后的改变。首先,让学生预料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改变。其次,将烧杯里的热水加热至沸腾后,停止给水加热,视察和记录停止加热 1 分钟、2 分 钟和 3 分钟时水温度的改变以及水的改变。 然后接着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记录1 分钟、2 分钟、3 分钟时的温度,并视察和记录水的形态改变。最终,学生沟通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全班依据温度数据和水的形态改变,进行研讨并沟通结论。 2.水的蒸发和凝聚教学设计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知道了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受热到100时沸腾,形态转变为水蒸气。可在生活中,温度并没有达到 100,水也能转变为水蒸气,经常能看到水蒸气也会凝聚成水。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水的物态改变跟什么有关?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宗明义,提出问题“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其次部分探究,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聚的现象,并沟通这两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其次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凹凸的关系,学生须要设计试验,通过试验证明温度凹凸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然后进行“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又会出现水珠”“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否更多”等试验,发觉水蒸发到空气中,同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聚;当温度改变时,我们可以视察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聚现象。第三部分研讨,在经验视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研讨问题“当温度改变时,可以视察到哪些水的蒸发和凝聚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水的蒸发和凝聚现象?”。第四部分拓展,学生进行了水的沸腾、水的蒸发、水蒸气凝聚等探究活动,可以接着联想水还有哪些物态改变,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很多物质在循环、再利用、再循环的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变更。 水是学生比较感爱好的物质,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聚。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视察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成水过程中的热量改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设计试验,开展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的探究活动,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并进一步发觉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成水的实例。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水在汲取(放出)肯定热量后,发生形态改变。 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发觉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以往的阅历,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制订比较完整的试验安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凹凸关系的探究活动。 3.设计试验,开展水蒸气的凝聚的探究活动。 4.通过视察、试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缘由。 科学看法目标 1.乐于发觉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改变的探究爱好。 2.敬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推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沟通。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探讨气温改变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改变。 重点:设计试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聚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聚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为学生打算: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 老师打算: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一、聚焦 1.课件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聚现象。 提问:水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聚成水又是怎么回事? 2.学生回答后,总结、沟通对水蒸发、水蒸气凝聚的相识。 3.提问: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聚与什么有关?今日我们一起来探究。 4.揭示课题:水的蒸发和凝聚。设计意图:用图片或视频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聚的现象,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索水蒸发、水蒸气凝聚的缘由是什么。三、 探究 1.活动一:沟通水蒸发、水蒸气凝聚的缘由。(1)聚焦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2)小组探讨:推想水温凹凸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2.活动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凹凸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索: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试验? (2)小组探讨试验步骤,制订试验安排。(3)出示试验器材,师生确定试验步骤: 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样。将一杯水放在常温下,另一杯水加热至80。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记录并对比试验结果。(4)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试验探究。(5)全班研讨:我们视察到相同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削减得一样多吗?说明白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 (6)师生沟通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7)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这节课我们视察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你能说说水的沸腾和蒸发有什么相同点吗? (8)师生小结: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中都在汲取热量,水变成水蒸气。3.活动三:视察水蒸气的凝聚现象。(1)课件出示试验材料,提问:怎样才能看到水蒸气凝聚现象。(2)简洁沟通后,介绍视察水蒸气凝聚现象的试验步骤: 在烧杯中加入冰块,擦去外壁水珠。将烧杯静置,视察外壁。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 在烧杯中加入食盐,接着视察和记录。 (3)学生分组试验,老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4)全班研讨: 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聚须要什么条件? 加食盐前后,我们视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改变的?水的凝聚现象是怎样的? (5)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聚成水。温度越低,凝聚速度越快。设计意图:本课有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视察和精确测量,进行定量分析,用足够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凹凸的关系时,还要求学生要从试验器材、试验步骤和试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培育学生的试验设计实力。三、研讨 1.沟通研讨:当温度改变时,我们视察到了哪些水的蒸发和凝聚现象? 2.举例:我们还能举诞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聚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仅希望学生能依据试验探究结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希望他们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沟通,并进一步发觉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聚成水的实例。四、拓展 1.课件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说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提问:这些现象与水蒸气的凝聚有关吗? 3.师生沟通。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学习水的三态改变时,学生已经对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产生了剧烈的新奇心。在经过本单元一、二课的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沟通,希望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缘由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水的蒸发和凝聚 水 水蒸气 蒸发(吸热) 凝聚(放热)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温度越低,水凝聚得越快。 记录单1:水蒸发快慢与温度凹凸的关系记录表 起始质量 最终质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取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取值 烧杯一 烧杯二 我们经过测量发觉相同时间内,烧杯一中水削减了_克,烧杯二中水削减了_克。 记录单2:水蒸气凝聚过程视察记录表 烧杯内加冰块 烧杯内加冰块和盐 时间 烧杯内温度计示数 烧杯外温度计示数 水蒸气的凝聚现象 思索:1.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聚须要什么条件? 2.加食盐前后,我们视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改变的?水的凝聚现象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视察与记录水蒸气的凝聚现象。依据一段时间的温度改变以及水蒸气凝聚现象,沟通与研讨水蒸气的凝聚过程。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学设计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教科书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事例,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教科书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改变的探究活动,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改变探讨,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用平常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现象,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其次部分探究,首先让学生依据已有生活阅历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料;其次是让学生进行“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改变”的试验,用温度计测量,直观地视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温度的改变。第三部分研讨,在经验视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凉水温度是如何改变的”“热水温度是如何改变的”“温度改变是怎样引起的”,希望学生相识到随着温度的改变,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作为热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课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视察了从单一物体汲取热量带来的改变,本节课进一步视察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递,从而建构“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的科学概念。 很多学生都有过热牛奶的经验,他们知道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冷的物体变热,热的物体变冷。但是许多学生不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过程实质是热的传递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视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过程中的温度改变,思索热量的传递。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理解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3.发觉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基于所学的学问,自主设计试验探究。 2.通过测量获得证据,依据温度改变的记录,制作数学折线图。 3.细致视察试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4.获得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方式相识事物。 科学看法目标 1.形成对事物改变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爱好。 2.当发觉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沟通。 4.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视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探讨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2.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 3.了解人类的新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重点:相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难点:设计试验视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为学生打算: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改变记录表、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学生活动手册。 老师打算: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等。 一、聚焦 老师出示图片:我们把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牛奶浸泡在热水里。 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凉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后,老师引导学生思索:怎样来证明我们的揣测? 设计意图:将冷牛奶浸泡在热水中的图片可以让许多同学回忆起热牛奶的经验。冰箱里冷藏的牛奶,浸在热水里,可以让牛奶从凉变热,这就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科学问题源自生活,激发学生思索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相互接触可能存在着热量的传递。 二、探究 1.预料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改变。 师生一起沟通,将简洁的揣测详细化:牛奶温度如何改变?热水温度如何改变?从而形成完整的假设。接着深化沟通之后,达成牛奶和热水接触后温度趋向一样的共识。 2.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 (1)老师先提出问题:如何来证明我们的假设? (2)师生沟通试验的设计,包括试验的仪器、试验的步骤和试验留意的问题等。 (3)试验之前,老师要让学生充分思索:怎样限制试验材料更简洁有效? 3.测量和记录温度改变。 (1)课件出示试验的材料(凉水、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和试验装置的组装示意图,师生沟通。 (2)课件出示课堂试验的记录单,师生沟通。 (3)在了解探究试验的留意事项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试验,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沟通和预料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温度改变,希望学生能留意到试管里冷水的水温改变以及烧杯中热水的水温改变,两者的温度最终会趋向一样。引导学生干脆视察温度改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三、研讨 1.记录并展示。(1)在小组完成试验探究后,要做好记录,画出凉水、热水温度改变的折线图。 (2)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探究过程的照片,以及探究的数据和折线图。 2.汇报沟通。 (1)学生依据试验数据和记录表,沟通探究试验后的发觉。 (2)引导学生沟通:凉水温度是如何改变的?热水温度是如何改变的?温度改变是怎样引起的? (3)老师引导提问:凉水的温度会始终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始终下降吗? 3.小结。 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四、拓展 1.提出问题。 除了温度计,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感知温度的改变? 2.演示视察。老师出示感温纸带、感温粉末以及温度传感器等。 老师演示:运用感温粉末、感温纸带或者温度传感器来探究凉水与热水的温度改变。 学生视察,并提出问题。 3.课外探究。 学生可以在课外接着开展这样的探究活动。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凉水 冷 热 热传递 热水 热 冷 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记录单一:温度改变记录表 凉水温度 热水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记录单二:温度改变折线图 设计探究温度不同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改变的试验。依据温度改变记录表,2分钟记录一次凉水和热水的温度数据。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凉水的温度改变折线图和热水的温度改变折线图,总结凉水和热水温度改变的状况。激励学生运用更多的试验方法来探究物体温度的改变。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让学生视察和探究“热传导”相关的问题。通过试验“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视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再次引用上一节课加热牛奶的例子,引入问题“喝汤时金属勺变热现象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其次部分探究,首先让学生依据已有生活阅历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料;其次是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试验,直观视察一根金属条上热量的传递;接着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试验,从而对热传导过程和方向产生新的相识。第三部分研讨,在经验视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分别是怎样传递的?”“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特点?”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相识到现热量的传递有肯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第四部分拓展,通过一张综合的图片展示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递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充分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改变试验。将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会渐渐热起来,热水会将热量传给牛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运用金属的汤勺,在接触热汤或者米饭以后,勺柄会渐渐的热起来。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口部分,然后又从勺口部分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热传导。学生基于这样的生活阅历对热传导的概念都有了肯定的相识,但是学生还不能理解抽象的热传导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试验,视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视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培育动手实践的实力。还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 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 3.发觉热量的传递有肯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从事物的结构、改变的角度获得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沟通与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安排,设计单一变量的试验方案。 3.沟通一个探讨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法。 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看法目标 1.形成对热传递的改变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爱好。 2.分析热传递的缘由,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 3.在小组合作时,主动沟通与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看法。 4.养成仔细细致、一丝不苟的试验看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洁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 2.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重点:热量的传递有肯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难点:从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两个试验中,归纳概括热传递的方向性,驾驭热量传递的特点。 为学生打算:铁架台、铁夹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属圆片、火柴、蜡烛、感温油墨、学生活动手册等。 老师打算:热的传递方式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一、聚焦 1.出示图片:教科书 65 页图片 问题一:汤勺的勺柄为什么会烫手? 问题二:你们还发觉过类似这样的状况吗? 2.聚焦问题:热是怎样传到勺柄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金属勺变烫的生活阅历,唤起学生的前概念“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中传递”,启发学生思索在同一个物体内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二、探究 1.揣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 (1)出示记录单,学生思索,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 (2)小组沟通,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 2.视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试验材料、装置图,学生了解试验的设计。在一根金属条表面匀称涂上蜡,然后将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的中部,视察金属条上蜡的改变;或在金属条上涂上感温油墨,加热金属条,视察感温油墨的颜色改变。 (2)学生了解试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试验留意事项。 (3)学生开展试验探究,老师巡回指导。 (4)学生记录,师生沟通试验中的发觉。 3.视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老师出示金属片,学生推想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传递的。 (2)提出问题: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试验方案,沟通试验方案。 (4)小组试验。根据教科书 66 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视察改变状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视察改变状况。 (5)引导学生沟通试验中的发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沟通和预料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留意到勺柄中的温度改变,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肯定的铺垫。其次,开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试验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试验,希望学生直观的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对热量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有肯定的启发。 三、研讨 1.全班进行沟通研讨: (1)热在金属条上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 (2)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上又是怎样传递的? (3)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热点? 2.整理、概述对热传递的相识。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相识到热量的传递有肯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四、拓展 出示图片或课件,学生进一步了解三种热传递的方式。 设计意图:在知道“热量的传递有肯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的基础上,了解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 日期: 推想热在金属条、金属片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 我的发觉: 推想热在金属条、金属片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 视察金属条上蜡(或感温油墨)的改变,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出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视察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依据蜡(或感温油墨)的改变状况,画出热的传递过程。 1.在金属圆片的边缘上一个点加热。 2.在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 填写我的发觉时,可以参考教科书第 67 页拓展部分三种热传递方式的手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