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docx
-
资源ID:62149481
资源大小:32.99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docx
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肯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保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行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肯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实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建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同等沟通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支配能在教大程度上满意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育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实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建性阅读,发展想象实力、思辩实力和批判实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同等沟通。 3.探究法:比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看法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怜悯的理解”看法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谛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妙的情感和奋勉向上的人生看法,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实力培育。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探讨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肯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爱好,培育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殊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动态过程”“老师既是学生同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纳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协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支配:2课时 【预习打算】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沟通。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沟通,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学问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识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老师循环指导。 找出全部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沟通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第一段:归-悲追非。 其次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依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老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留意 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老师范读,朗读季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好听甚至动心。 3.沟通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尽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详细状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依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老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老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憧憬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涵咏(缓慢的吟诵)其次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最终可以摆脱了,假如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绽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终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尝,一边绽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出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尝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绽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来回) 4.老师追问,从今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由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留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订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提倡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探讨沟通,允许相互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育学生的思辩实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确定,但要留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确定。因有肯定的难度,故而采纳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索空间。) 3.小结:诗人回来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志向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会到济世不得的苦痛与回来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来田园的欢悦,又有志向受挫的失落和悲伤,应有完整的相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苦痛诀择后为保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肯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声音要整齐嘹亮洪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心情饱满,读出肯定的情感、气概。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喊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由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供应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2000年版注释,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索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其次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日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沟通一下同学们的探讨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沟通(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00年版注释,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索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探讨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老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驾驭课堂的探讨走向并消退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化,老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冲突。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坎坷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假如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剧烈的心情色调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建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建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隐私所在。因此,本文注释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老师应激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化的探究。) 三、探究性学习沟通(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或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绽开来读,细细读,专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老师也要打算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化。)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看法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剧烈共鸣。他的潇洒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憧憬,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索,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恒久是人们保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美丽的文字恒久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抓紧登记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其次课时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其次课时教案鲁教版 其次课时 一、检查背诵 老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推选代表参加并进行评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诵读实力。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1请沟通自己对第一课时问题二的看法。 要求:以想象之作为正方,以实录之作为反方,让学生依据观点进行人员组合并辩论。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学生主动发言,全班沟通。小结(略) 助读材料(投影)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吴战垒教授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富于创建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建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想象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隐私所在。 2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试结合文本及助读材料进行探究。 探究方法:学生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了解“委心任去留”的自然率真是陶渊明珍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学生绽开探讨,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助读材料(投影) 1陶渊明饮酒·其九:“早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缆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行回。”(可视为“复驾言兮焉求”一句的注脚。) 2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陶渊明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往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中反映了诗人隐居时与挚友往来的状况。) 4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小结(投影)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的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的人生真谛。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三、文言学问小结:(投影) 1本文出现了“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例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略)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明确: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说明。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开心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艳羡)4推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A寓形宇内复几时?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略) 5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思索回答,老师订正。明确(略) 四、查缺补漏 解决学生疑难,可采纳自主析疑解疑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纳探讨法进行。 五、课堂小结本文语言朴实,音律谐美,内容淳朴自然。陶渊明用性灵和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创建了坚不行摧的精神堡垒,也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我们会恒久牢记他!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写作训练 写作平台其次题或第四题并进行沟通。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无趣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坎坷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学问点一、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二、古今异义1、无趣迎室(古义:小孩;今译:指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洁或缺乏阅历)2、问征夫以前路(古义:行人;今译:出征的人)3、恨晨光之熹微(古义:缺憾;今译:怨恨,懊悔)4、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山路深远曲折;今译:漂亮的身材)三、一词多义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行之有效(实行,执行)引:引壶觞以自酌(端起)不易自暴自弃(引用)引多数英雄竞折腰(吸引)乘: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策:策扶老以流憩(拄)执策应长明灯读(成编的竹筒)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世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以:舟遥遥以轻飏(相当于“而”)农人告余以春及(把)请息交以绝游(表转折)景翳翳以将入(表修饰)聊乘化以归尽(表目的)四、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开心)2、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3、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4、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在园中;每天)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经常)6、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浆划船)7、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五、特别句式1、遂见用为小邑(被动句)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3、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句)4、足以为酒(省略句)5、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6、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10、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11、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1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高一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打算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相互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支配】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打算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志向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留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莫非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索: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明显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愿”和“形体”,应当深化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探讨: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像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今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由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决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索: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坎坷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提倡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探讨: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心情,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需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动,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纳问答法、探讨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探讨法中,同心同德,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