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导学案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识地球其次课时导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相识地球其次课时导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1、相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精确地找出。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中学低纬度的划分。3、驾驭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改变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教学重难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精确地找出.2、驾驭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改变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驾驭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改变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日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生:地球仪。师:对。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相识地球仪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探讨。1.地球仪的定义及作用。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来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2、小组沟通:3、合作探究: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视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视察地球仪,小组沟通,初步驾驭、理解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视察相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视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1、自主学习:学生视察地球仪和地图,思索、探讨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态的?各纬线长度的改变有什么规律?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经线在形态、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对比纬度的改变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改变规律有什么特点?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中学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2、小组沟通:3、合作探究:(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小组视察探讨。定义形态长度指示方向纬线 经线 (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改变规律)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2)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简单找到赤道。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黑简单认为是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老师进行引导 两方面的问题东经30度和多少度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为什么不用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实践探究记录表活动一: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点。活动二: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看到的纬线、经线。活动三:在地球仪上,利用老师供应的绳子、刻度尺,通过视察、测量、对比等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共同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并将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活动内容纬线经线它们的形态是圆圈还是半圆?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经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若不一样哪条最长?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 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活动,老师来回巡察指导。4.活动四:在地球仪上,通过视察、找寻、归纳出纬度、经度划分的规律,并把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探究内容纬度经度你视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小度数是多少?纬度值从起点向南、北两侧是增大还是减小?经度值从起点向东、西两侧是增大还是减小?你视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大度数是多少?你知道从起点向北的纬度叫什么?从起点向南的纬度叫什么?你知道从起点向东的经度叫什么?从起点向西的经度叫什么?以两人为一小组进行活动,老师来回巡察并对有怀疑的学生进行讲解。三、学以致用,拓展延长:自制地球仪1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彩笔等。2在乒乓球上绘制两极与赤道:沿乒乓球两半接口处用红彩笔绘一个大圆圈,上书“赤道”;到赤道等距的点凿两个小孔,一小孔注明“”,即北极,另一小孔注明“”,即南极。纬线:作赤道的平行线,即得到长度小于赤道的圆圈。经线:作连接南、北两极最近的线,得到长度相等的半圆。3把铁丝弯成底座的形态,代表地轴的铁丝直线与地面成66.5°的夹角,所弯半圆比乒乓球稍大一点。代表地轴的铁丝穿过乒乓球两极,并固定底座。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对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动手实力,不论是用手触摸地球仪;在上面找特别经线和纬线;还是划一条经线和纬线;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注意对比法的学习。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基础训练15页34569题2、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呢?3、假如一架飞机从济南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又回到济南。方向变更了吗?假如始终向西飞呢?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六、附板书设计 :定义形态长度指示方向特别经纬线度数的改变规律半球的划分纬线 经线 本节学问比较多而抽象,师通过板图和地球仪,启发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分析方法,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并收到较好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其次课时学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其次课时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抓关键句,概括三只猫的故事,探究永不养猫的缘由,把握作者情感改变过程。驾驭生字词的音形义,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2、借助品尝率真质朴的语言,深化理解文章中心,树立关爱动物、敬重生命的意识。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师点拨,生生互动,形成共识。【教学支配】两教时 其次教时一、作业检查:学生谈拓展文的阅读感受。二、导入新课:复习旧课。三、接着新课:1、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文人?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强调重点:“难受”一词表达了自己的苦痛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受”所表示的苦痛更加剧烈。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惩戒得还没有快意”,“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苦痛的感情也就越剧烈。作者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2、阅读圈画表达抒情的相关文句,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例如:(1)我心里非常地难受,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推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反抗的躲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2)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明我的误会呢?(3)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3.总结明确。第三只猫可怜,受了冤苦,无法申诉,遭我毒打,冤屈致死。作者良心发觉,但无法表明误会、无法补救过失,内心受到指责和煎熬。内疚、自责,对于第三只猫是深深的负罪感。可以看出,郑振铎是一个和善、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担当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酷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4、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显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子宠爱而要来形成显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愁闷,不喜爱玩游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爱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留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显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凄惨,这就必定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怜悯,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懊悔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5.本文采纳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子,他喜爱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剧烈的艺术效果。6、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突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其次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视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完美无缺。“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务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示意,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四、拓展延长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一个家庭平平淡淡的养猫琐事,向我们传递了损害动物无从补救的刻骨铭心的哀愁,让我们理解体会出一个爱猫家庭竟会“永不养猫”的深刻苦衷,更体会出了作者和善美妙的愿望,好好爱动物,善待敬重它们,因为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命。【沟通点拨】示例:主子,您没有推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视着它们,只是出于新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信任我,好吗?五、布置作业;完成校本作业,预习新课。六、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猫郑振铎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多种写作技巧1.行文一波三折2.善设伏笔3.显明的对比手法4.第一人称叙述手法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其次课时导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其次课时导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凹凸起伏的方法。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推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4、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实力;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实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重难点: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驾驭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实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演示法视察法对比法探讨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明的爸爸是肥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觉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而他却怎么也看不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画图1)师:要帮助小明,我们必需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这节我们就学习看地形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1、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和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38、图2-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分。2、小组沟通:3、合作探究:通过探讨,试着回答下列问题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老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1、在地图上,将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凹凸起伏的地图叫。图2-38地形俯视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晰的表达地面的起伏改变和海拔高度。方案一(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留意视察绘图人员是如何利用等高线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演示过程中,说明等高距的概念。方案二(没多媒体的可用方案二)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悬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凹凸、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加,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索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实力,以此来突出重点。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困难的地形图,判读地形。指图要精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假如要精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分?2、小组沟通:3、合作探究:1、山峰、鞍部、悬崖的等高线特点。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归纳: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3、判读悬崖的方法归纳:悬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缓坡处等高线稀疏;陡坡处等高线密集。三、学以致用,拓展延长:1、假如,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到牛山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须要登上山顶(如图),为使登山更省力些,我们应选择甲乙哪条路途?为什么?2、8月10日,小明的爸爸随医疗队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最终到了舟曲的A地,他们要就被泥石流困在B地受伤的村民。请你们组设计一条从A地通往B地的平安道路。3、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对河流的流速有什么影响?4、瀑布简单在山地的什么部位形成?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归纳: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3、判读悬崖的方法归纳:悬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下图所示与名称搭配正确的是()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海拔高度B、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C、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平缓D、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陡峻3、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确定不同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确定相同C、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的是山峰D、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的是山谷4、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A、凹地B、谷地C、鞍部D、脊部5、读下图完成问题:甲(1)三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王村地处;余村地处;李村地处。(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米。(3)图中河流甲的流向是。六、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2、我学到的主要学问和技能:。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