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1节 种群的特征.docx
4.1第1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41种群的特征(第四章第1课时,总17课)明确目标,勇往直前1、知道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2、知道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3、能理解各种群之间的关系。学习增长才智,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阅读教材P59的相关内容,完成:1、种群概念:在肯定的内,生物的个体形成种群。群落概念:同一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思索:下述说法中,属于种群的有,属于群落的有。(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B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C柳叶湖里的全部鲤鱼;D柳叶湖和沅水河的鲤鱼;E沅水中全部的鱼;F柳叶湖中全部的动物;G柳叶湖中全部的生物;H柳叶湖中全部的生物和它们生存的无机环境)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小组探讨完成: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法和标记重捕法;样方法:取样常用的方法有取样法和取样法,且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适用样方法的有:等(P61第一段)。标记重捕法:适用对象是动物,且他们的活动实力,活动范围,不宜用样方法。 3、种群的数量特征有:、诞生率和、和迁出率、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探讨种群数量改变不行忽视的因素是:;可以干脆确定种群数量改变的特征是:;可以预料种群数量改变方向的是:;对种群密度有肯定影响的是:。 探究发觉新知,收获欢乐、1、1999年5月,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发生蝗灾。为了调查蝗虫的发生密度,生态学家在1平方公里的草原上采纳五点取样法采样跳蝻数量,每个样方为4M2,跳蝻数量分别为1344只、988只、1256只、1284只、1188只。请你帮助该生态学家求出跳蝻的种群密度为只/M2。 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A.30B.32C.64D.96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需满意的2个条件是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诞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年龄组成可预料种群密度的改变趋势:思索:上图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的是_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的是_种群数量会稳定在肯定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的是_。4、请分析种群各数量特征的关系:(理科生)请用(确定大小预料改变方向影响数量变动)来说明箭头的含义。: 当堂我就学会,我真棒!1、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诞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诞生率为。2、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诞生率大于死亡率 3、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B.种群性别比例变更C.环境中水热条件相宜D.种群中幼年个体削减E.环境中天敌增多F.环境中阳光不足G.寄生生物增多H.寄生生物削减4、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D一个院子里的全部葡萄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F一个农夫种的全部水稻G一窝蚂蚁H一个狼群I一片草原上全部老鼠 5、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此图表示_型的种群。该种群中_个体多,_个体少。据统计,70年头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成与此图大体相像,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为此,我们要仔细执行人口的_政策。 6、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肯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B一口池塘中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7、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根据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心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根据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心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BCD 种群的特征(2)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教学程序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讨引入新课老师打算四组相同的材料: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一个较大的玻璃器皿,把两种豆子放进去混合。1.老师把黄豆和绿豆放进玻璃器皿中混合。事先不告知学生豆子的数量。提出要求:尽量的发挥各自创建实力,找出方法来估算出它们的数量.估算结束后,请同学把试验的结果公布出来,老师再公布真正的答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的估算法都有哪些呢?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个别组同学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呢?与什么有关呢?依据探讨的结论,让大家思索密度方法能不能延长到其它的地方去?学生分组后,探讨估测豆子数量的方法,简要写出操作步骤,老师询问打算好后,学生拿到相同的材料起先统计估测(有的组可能很快拿出结论,但是可能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精确)。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探讨,得出结论:第四组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用到了密度方法。给学生的肯定思索的时间。让学生对抽样统计(样方统计法是其中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相识,确定这一方法的好用性和牢靠性,激发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探讨的爱好。探讨“种群密度的概念”提问:用初中时学习过物种的分类时提过在分类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由此引出种群这个概念。举出身边有关种群的例子?并探讨大家所举的种群的之间有哪些的不同之处.由于许多同学都能提出种群间的数量不同,抓住这一点,提问:我们知道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多缘由是什么?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要求同学把这个概念画下来,把学问落实。2.留意:在解决种群的概念时,可留意以下几个问题: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强调种群不是个体的简洁的累加,而是个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比如说,个体会消逝,而种群会持续。学生通过视察、探讨,会举一些身边比较熟的种群,比如校内内的各种植物,还有蚊子,蚂蚁,老鼠等动物。在探讨种群的区分的问题上,许多同学会可能会举出形态方面,生活条件,数目方面的不同。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缘由问题会从许多方面来动身,如经济,地理条件,密度等。熬炼学生从详细事物中归纳概念的实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探讨“样方法的概念”针对探究试验中样方问题的探讨与解答种群密度只是本节的一个比较简洁的概念,新版教材突出了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即样方法。课前让班上的生物爱好小组选本校足球场的为1平方米的草地中蝗虫数量进行测量并把有关的状况向大家汇报。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提出质疑。(如为什么不把区内的每个地方的蝗虫进行测量呢?)紧抓学生的疑问,提出样方法的概念。并让同学们思索如何取样才能保证既科学又简洁?(指导他们阅读探究试验)。接着为学生供应生物园已划分好的面积为1平方米的草地,要求学生根据探究里的内容自行设计。写成报告形式。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例子。并补充书本的两个例子。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某地区的人均收入等。做汇报的同学把当时测量的状况用相机拍下来,制作成幻灯片。与同学共享测量的方法与结果的同时,也共享了一些做这件事情的感受和乐趣。从而激发起其它同学的探究欲望。同学们通过思索,探讨,以及对探究试验的阅读,相识到取样法要随机取样。让学生相识到科学的取样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常体现的,引导他们自发的相识这些方法比生硬的灌输概念要好得多,学生会发觉他们正在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着一些日常问题。放手让学生设计试验的实力,培育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实力。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布置课后完成小组的探究活动报告。讲出本节的主要内容:1.种群密度的概念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强调样方法的几个要点:客观的随机取样;肯定的样本数量;误差的必定性和允许范围。简洁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驾驭好新课学问。布置预习种群密度是一成不变的吗?以人类社会为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密度?种群还有那些特征?课后预习课本P62-P64内容,重点结合人类社会,想一想这些种群的特征是怎样体现的,他们又是怎样影响人口数量的?带着问题区预习,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为学习下节新课做必要的打算。其次课时教学程序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探究布置学生收集大量和种群特征相关的直观材料。学生能够思索在他们的身边有哪些种群,并通过图书馆和上网的方式查阅相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材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熬炼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实力。复习旧课回顾样方法的概念,留意要点,应用范围;提出他的局限性即对活动范围大的昆虫等的种群密度的测定样方法就不适合。回答样方法的留意要点。巩固对样方法的相识,强化留意要点的理解。探讨“影响种群密的因素”探讨“诞生率和死亡率”探讨“迁入率和迁出率”探讨“种群年龄组成”本节中讲了种群的几个特征,诞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和年龄组成,可以用种群密度这个核心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3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干脆影响种群的密度。1提问引入: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现在越来越少,许多物种正处于面临灭亡的景况呢?而有些物种如蝗虫,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歼灭它,但其数量照旧还是有增无减呢?紧抓学生探讨的结论引出诞生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索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的缘由,并举出相关的例子。2.引导学生从沿海地区的和西北地区人口的对比,找出其反差的缘由,并分析我国人口流淌有什么特点?紧接学生的结论提出种群的其次个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3.种群年龄组成是这一节的难点。三种模式图清晰的表现了三种年龄组成。但可以先提问学生推想年龄组成可能的类型有什么?然后与模式图做连线。然后依据模式图要求学生预料出种群数量的改变。接着可让学生年龄三种模式图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生通过思索,探讨,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地球环境的条件的改变,人类肆意的捕杀,物种本身的缘由如诞生率和死亡率等,许多因素造成了物种数量的不平衡。明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的。学生可能会从夏天困扰人的蚊子,蟑螂,还有最庄稼有害的田鼠的事例,还有我国正在日益削减的大熊猫的事例中总结出影响的缘由:繁殖的实力,寿命的长短,环境的因素等。学生通过探讨,能提出沿海地区人口多的缘由经济优势的吸引使得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进来。相反,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使原来已经稀有的人口流出到发达的城市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我国人口流淌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相反农村人口由于迁出而削减。对于年龄组成这个难点,不妨让学生自由探讨,再找个别同学进行说明说明,最终达到共识。探讨一下中国属于哪一种年龄组成,中国将来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组成会有怎样的改变。也可以探讨一下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和发展趋势。学生能提出由于现在人的观念在变更,出现许多所谓的丁克一族(无孩子一族),因此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老年化,给社会的就业,福利,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肯定的影响。使学生全面,整体的驾驭种群的各个特征,强调这些特征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做到联系实际。对于年龄组成图的分析熬炼学生分析图形和预料事务的实力。P63“思索与探讨”。第一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解决。其次个问题先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肯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诞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确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解除由于食物足够、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缘由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状况。对这个问题自由探讨,找个别同学说明自己的观点,不求全面,只求合理,集思广益,列举出尽量多的可能的影响因素。使学生相识到确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决不只是一两个,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熬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实力,联系以前驾驭的学问综合解决问题的实力。探讨“性别比例”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的图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肯定的性别比例,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各种动物性别比例的特点。提问:假如打破原有的性别比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性引诱剂的作用是什么?爱好小组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共享以下的信息:哺乳动物一般是1:1的比例,鸟类雄性少于雌性,而低等生物中,雌雄比例差别更是巨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可能得到以下的答案:种群在数量稳定时都有肯定的性别比例,假如破坏这一比例,就会对将来的种群数量产生巨大影响。常常在农业上应用,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雌虫受孕不足,进而达到削减害虫数量的目的。性别比例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比较恒定的特征。变更性别比例,在害虫治理方面有着广袤的发展前景。探讨“种群的空间特征(选学)”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探讨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让学生描述这3幅图中的种群各有怎样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比较恰当的定义。最终老师给出正确的定义:匀称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最终强调为什么种群会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变更而发生改变。学生视察后,描述这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摸索的给出定义。(干脆给出定义对学生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先让他们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会有肯定的归纳。这可以培育学生主动调查再得出结论的习惯,避开武断的给出结果或者不敢给出结果。)学生了解种群的几种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两点:1.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影响着种群个体的数量(或者种群密度),结合起来记忆会更加深刻。2.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社会人口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和老师一起完成种群各个特征的内在关系图如下简洁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驾驭好新课学问。基础题课后习题及拓展题基础题答案:1.约386条。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3.B。拓展题提示: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肯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洁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2.提示:随着养分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安排生育,诞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上升。关于现行安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不求统一的答案。拓展题采纳学生自由探讨,老师和学生自由沟通的方式。巩固和敏捷运用所学的学问。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探讨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不能撇开生物学现象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问题,那样就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能只讲生物学现象而不结合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二者的结合至关重要,要好好把握。2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诞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动身,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仿照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详细的活动,完成尝试、仿照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须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仿照层次,故一般可以支配在本节结束时进行。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相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比如年龄组成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和不发达国家间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甚至可以深化到是什么缘由导致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组成,这一年龄组成对这个社会的将来有什么影响。5人类社会是最困难的种群系统,但是又具有种群的共性,把所学的学问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生物导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种群的特征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预习导航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在单位_或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_,求得每个样方的_,以全部样方种群密度的_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3.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纳_。4.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5.标记重捕法:很多动物的活动实力_,活动范围_,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_,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_,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依据_来估计种群的密度。二.诞生率和死亡率1.诞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_的比率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_的比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占_的比率分别成为迁入率或迁出率2.假如探讨一座城市的人口改变,_是不行忽视的因素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_三种类型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的比例五.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_互动课堂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_中的个体数。_的数量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方法一:样方法(一)适用范围:_ 思索:1.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动物吗?假如能,请列举相关实例?2.在选取样方时为什么要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样地? 思索:1.调查期间种群内有较多个体诞生死亡或迁入迁出,能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什么样的种群?2.标记重捕法对于标记物有什么样的要求?(二)诞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2.意义:确定_(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2.意义:_(四)年龄组成1.概念:2.分类:3.意义:预料_思索: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肯定能维持稳定吗?(五)性别比例1.概念:是指_2.3.意义:_(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1.概念:_2.分类:_ 第2节种群数量的改变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改变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改变,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说明种群数量的改变。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改变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说明种群数量的改变。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索探讨打算回答。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2.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恒久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试验计数法来验证。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索和留意力。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旁栏思索题1生思索回答师提示。提示不够精确。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改变状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志向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假如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旁栏思索题2生思索回答师提示。提示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气候相宜;没有天敌等。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问题“J”型增长能始终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索与探讨”。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限制,可以实行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索,可以实行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贮存在平安处,断绝或削减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实行硬化地面等措施,削减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旁栏思索题3生思索回答师提示。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提示一、基础题1.(1)在食物足够、空间广袤、气候相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探讨,发觉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快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假如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快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肯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经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依据表中数字画曲线。(2)食物足够,没有天敌,气候相宜等。(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难等。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