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2165266       资源大小:58.05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docx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七下1.6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设计教学打算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2了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驾驭唐朝与日本的交往。(2)驾驭玄奘西游。2难点了解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文化传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悉尼、伦敦、美国、日本唐人街图片;唐朝对外交往路途图。 提示:让学生视察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繁华街景是哪个城市的景色吗?这些充溢东方气息的中式街道其实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就是各国的华人集居区。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把中国人集中的街区称为唐人街呢?请同学们看唐朝对外交往路途图,细致视察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隋唐时期我国的对外友好往来吧!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依据实际须要敏捷设计,这里供应的导课方式仅供参考。 1播放电视剧鉴真东渡的片头主题曲,老师提示学生这部电视剧反映了什么时期中日两国交往的史实呢?学生对鉴真东渡的故事耳熟能详,所以会很简单答出是盛唐时期。然后老师提出问题:“那么这一时期唐朝还和哪些国家友好交往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2请学生阅读本课课前导读框中的内容。依据故事提出问题,玄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到天竺去的,他到天竺去做什么?还有哪些中外交往的闻名人物?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资源:“日本遣唐使船”幻灯片;“中日文化比较(货币、文字、服饰、建筑)幻灯片;视频资料鉴真;“唐招提寺”幻灯片。 在讲授本环节时,老师首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来”与“往”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老师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要点:“来”主要是隋唐时期的遣唐使;“往”最标记的事务是鉴真东渡。 老师出示隋唐时期遣唐使的海船图片,同时出示文字资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敬重与渴望。 老师出示唐代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两幅古钱币图片。让学生们视察,然后提出问题:“面两幅图中的日本货币与唐朝的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老师应提使学生从古钱币的外形、图案等方面来视察。然后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在相继出示中日两国在文字、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文化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日本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特殊是盛唐文明的影响。 在“鉴真东渡”这一环节,老师运用小小影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鉴真有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提示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在鉴真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品质?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然后老师再出示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的图片,提出问题:“唐招提寺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象征,但是近代的中国却多次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你能联系史实谈一谈你对将来中日关系的看法吗?”提示学生可结合当前中日日趋缓和的双边关系,在牢记历史的前提下,展望中日关系的前景。 2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是中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老师出示现在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的国旗,然后提使学生阅读教材:在盛唐时期,中朝两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哪些交往?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得出结论,政治上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经济上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文化上中国的科技成就,文字等出入新罗,新罗的音乐也传入了中国。在总结学生回答的时候提示学生,经济上的交往,最能体现唐与新罗的亲密关系。 3玄奘西游 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以来千古流传,不仅说明白玄奘为佛学真谛不辞辛苦的求学精神,而且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在中印友好发展史上留下佳话。所以,老师将玄奘西游的环节作为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由于西游记是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所以老师从今处入手。首先出示西游记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故事里唐三藏的原型吗?你能讲解并描述他的传奇故事吗?”激励学生说出平常所知,然后老师播放视频资料片玄奘西游使学生对玄奘的事迹有更直观地了解,同时展示于玄奘生平有关的图片那烂陀寺大雁塔大唐西域记,加深学生对玄奘的相识。 老师在此处可依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个联系以前所学的“动脑筋”问题: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六、参考资料 1唐朝对外交往的状况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闻名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动身,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动身,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拓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明。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沟通的一个中心。 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沟通达到空前旺盛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许,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许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觉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宝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汲取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安排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特地学问。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闻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原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闻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探讨,在中日文化沟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探讨,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最终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辨别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日本政治与教化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在教化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高校,以后学制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运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建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纳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体文字的独创,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文学艺术 在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所观赏。唐朝闻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显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宠爱。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接连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宠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等接连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起先普遍运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也被日本所采纳。中国闻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和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阅历,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694年(延载元年)兴建了第一个都城藤原京。710年(景云元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贞元十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摹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日本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 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到平安时已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本,亦为日本人所宠爱。 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当时中日关系之亲密,于此可见一斑。 新罗统一朝鲜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旧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鼎立局面,他们都遣使和唐朝往来。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后,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644年(贞观十八年)出水、陆十万大军进攻高丽,其次年败回。唐高宗时,接着对高丽用兵。 660年(显庆五年),唐先灭百济。666年(乾封元年),唐又派兵攻高丽,两年后攻下平壤,灭高丽。唐朝在高丽设置了都督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以后由于新罗的抗拒,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新罗于675年(上元二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中朝友好关系 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的友好关系接着发展。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许多,北起登州、莱州(山东掖县),南到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踪迹。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 新罗还常常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840年(开成五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达百余人。新罗留学生不少人参与过唐朝的进士科举考试,有人进士及第后,还留在唐朝做官。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675年,新罗起先采纳唐朝的历法。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探讨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788年,新罗也采纳科举制来选拔官吏。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建了“吏读”法,用汉字作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当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今朝鲜起先种茶。唐末五代时,雕板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 在长期的友好往来中,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肯定的影响。高丽乐接着受到唐人的欢迎。在长安居住着不少朝鲜音乐家,他们对中朝文化沟通作出了贡献。当时,在唐朝进口的货物中,以新罗的数量最大,这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唐朝与越南 唐朝时,在越南中部立国的还是林邑。623年和625年,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 625年,唐高祖曾实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丝织品。贞观时,林邑也一再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朝霞布及火珠等物。高宗、玄宗时期,林邑仍常常遣使来唐。749年(天宝八年)曾送来真珠一百串、沉香三十斤、驯象二十只。 至德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和唐朝通好。终唐之世的近三百年中,林邑使臣来唐达十五次之多。 在长期的交往中,唐代的典章制度也传播到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朝与真腊 真腊原是扶南的藩属,6世纪后期它以武力推翻了扶南王朝,建立以吉蔑族为核心的高棉王国。617年(大业十三年),真腊国建立不久,便派出访者到中国通好。唐朝时,两国邦交进一步亲密。623年(武德六年),真腊派使者来唐。628年(贞观二年)又同林邑一起派使者来唐,唐太宗回赐了许多礼品。以后,真腊国的使者屡次携礼物来聘问。 当时,真腊也是与唐朝有重要通商关系的国家之一,双方的贸易联系相当频繁。 中印交往 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唐时统称为天竺。唐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戒日王)折服了天竺五部,以后就时常遣使来通好,唐太宗也一再派出访者报聘。当时两国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常常有中国商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常常到广州、泉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宝、棉布、胡椒等。 长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中印的文化发展。在文学方面,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国产生了与佛教有亲密关系的变文。在艺术方面,敦煌、云冈、麦积山以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也接连传入,对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7世纪末叶,中国的纸经中亚传到了印度,以后又经尼泊尔传去了造纸术。从今,印度结束了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高僧玄奘 在唐代中印文化沟通史上,两国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闻名的是中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 玄奘姓陈,河南缑氏(河南偃师县南)人。627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游学。途经今日的新疆及中亚各国,饱经风霜,历尽艰险,最终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他游学十九年,走遍了五天竺各地。 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结束了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余里的宏大行程,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在长安慈恩寺用心译经,二十年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就成了探讨古代印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在印度留学时,玄奘把秦王破阵乐介绍到了印度。回国后,他又把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送往印度。此外,玄奘还将这次所经验的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闻等等,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探讨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大师义净 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动身,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译出佛经二百三十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也是探讨7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珍贵资料。 昭武九姓国 唐朝时,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有称为“昭武九姓国”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 这些国家善商贾,很早就和中国通商。唐平西突厥后,他们名义上内附于唐,事实上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这就便利了他们和唐朝的沟通。当时在中国的外商,以这些国家的为最多。 近年在西安、洛阳出土了很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立了军功,有的担当过唐的军政职务。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宠爱。说明昭武九姓国与唐朝关系是很亲密的。 阿富汗 在中亚还有吐火罗国,即今之阿富汗。唐初,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唐高宗亦曾派使者到那里访问。玄宗时期,双方往来更为频繁。如724年(开元十二年),吐火罗使臣一次就给唐朝带来乾婆多罗等药物二百余种。 波斯 唐时期与西亚的波斯和东罗马保持了亲密的联系。 波斯萨珊王朝,由北魏到隋唐与中国的关系都很亲密。7世纪中,波斯为大食所灭。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后皆客死唐朝。当时有很多波斯人流亡到中国,并且落户。 波斯商人的踪迹,遍于各地。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中开设的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品而驰名。在今日的吐鲁番、西宁、西安、太原以及广东的英德等地,都曾发觉过波斯萨珊朝的银币,有的数量还许多,这证明唐朝和波斯的商业贸易是很繁盛的。 波斯和唐朝在文化上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关系亲密。波斯输入唐朝的东西许多,其中有菠菜和波斯枣。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源源不绝地远销波斯,并通过波斯转输西方。现代在伊朗境内曾发掘出不少唐三彩,即为明证。 东罗马 643年(贞观十七年),东罗马遣使来唐,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回书答礼,并回赠绫、绮等丝织品。 在唐前期,东罗马遣使凡七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妇女都宠爱服用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当地成为唐朝丝织物的重要转输地。东罗马的医术和吞刀吐火等杂技也传到了唐朝。现代在西安、咸阳等地都曾发觉东罗马金币。 阿拉伯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东灭波斯,西陷开罗,建立了势力达到中亚、南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国。 651年(永徽二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此后,大食遣使来唐有三十七次之多。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中国的也不少。当时,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在唐朝任职。 751年(天宝十年),唐将高仙芝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不少唐兵被俘,其中包括造纸工人。大食利用他们的技术设厂造纸,于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中亚,又传到西亚,最终西传到了非洲和欧洲,为西方文化的传播供应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沙玛拉城遗址,发掘出大批中国陶瓷,其中有唐三彩、白瓷和青瓷三种,在北非的福斯特(即开罗古城)遗址中,曾发掘出唐朝的青瓷器。这些来自中国的工艺品正是中阿经济文化沟通的历史见证。 2古代日本 日本国,古称“大和”。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7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19世纪末叶起称“大日本帝国”。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弧形列岛,由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及数以千计的小岛组成。东和西南濒太平洋,西和北临中国东海、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苏联仅一水之隔。总面积37万余平方公里。人口12055万(1985),基本居民为大和族。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通用日语,首都东京。 古代日本(迄公元12世纪末) 石器时代日本旧石器时代,亦称“无陶器时代”或“先陶器时代”。其上限无确考,据推想,距今约2030万年前;其下限距今约1万年前。日本旧石器时代和亚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是并行的。日本新石器时代文化称绳纹文化,因陶器有绳纹而得名。其上限距今约9500年或1万年前(一说4500年前),下限为公元前3前2世纪。 金石并用时代 继绳纹时代之后,日本于公元前3前2世纪进入弥生时代,即金石并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称弥生文化,因陶器出土于东京都弥生町(在今东京都文京区)而得名其下限止于公元3世纪。在弥生时代,中国大陆的水稻栽培技术和青铜器、铁器等金属文化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原始氏族公社 日本石器时代是母权氏族公社阶段,绳纹时代是其旺盛时期。绳纹时代后期和晚期的人口估计有1215万。人们多栖身于被称作“竖穴”的原始房屋里,靠狩猎和渔捞为生。社会处于采集经济阶段。狩猎运用弓矢,渔捞则运用鱼钩和网罾。猎场、渔场和主要生产工具为公社成员所共有。全部社会成员权利同等,实行共同生产和平均安排,无贫富贵贱之别。进入弥生时代后,父权氏族公社渐渐取代母权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趋于解体。日本人种和民族的形成迄今日本考古出土的人骨化石很少。1931年在兵库县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发觉人类腰骨化石,后命名为“明石原人”。1950年在木县葛生町旁边、1957年在爱知县丰桥市牛川町、1958和1961年在静冈县引佐郡三日町相继发觉一些人骨化石。据此推想,洪积世日本列岛已有人类存在。关于日本人种和民族的形成,学术界一般推想日本最早的居民经由北亚和南亚两条路途来到日本列岛,经过长期混血,大约在弥生时代以前形成具有共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日本民族。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弥生时代是日本文明史的开端。由于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出现,特殊是青铜器和铁器等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弥生时代中期日本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据中国汉书记载,大约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日本列岛出现了百余个由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汉武帝在朝鲜设置的乐浪郡献上贡物。后经长期兼并,至公元23世纪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0多个部落。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魏志o倭人传记载,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统辖约30个部落,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已有统治机构和贫富、阶级差别,是日本奴隶制社会初期粗具规模的国家。该国女王卑弥呼在239年曾遣使到中国洛阳,魏明帝封她为“亲魏倭王”,授与金印紫绶。其后继女王与(台与)亦曾遣使向西晋王朝朝贡。 古坟时代和倭王统治 公元47世纪,日本历史称古坟时代。因当时统治阶级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坟丘形态多种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前方后圆坟,是奴隶主王权的象征。初期最大规模的古坟集中于畿内的大和地方。这种奴隶主王权,日本史称“大和朝廷”,即“大和国”。其统治者为日本皇室的祖先。从4世纪下半叶到5世纪,古坟分布的地区渐渐扩大,这表明大和国家从东到西逐步实现国土的统一。大和国家是以氏姓制度和部民制著称的奴隶制国家。在倭王之下初步建立起中心和地方的官僚统治机构。自4世纪后半期起,大和国家为掠夺奴隶和财宝,起先向朝鲜南部进行扩张。6世纪后半期起,由于父权家长制家族的发展,大和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日趋尖锐。加之,对朝鲜半岛侵略失利,奴隶主王权面临危机。推古女帝的摄政圣德太子于7世纪初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抑制豪族,革新政治。是为推古朝改革。对外,日本主动同中国开展外交,先后派遣隋使4次(600、607、608、614),主动汲取中国文化。此时,倭王对外称号改为天皇。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律令制社会 592年推古女帝即位后,因帝都在飞鸟地方,故称飞鸟时代(592710);710年元明天皇(707715在位)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市)后,奈良时代(710794)起先(见彩图日本平城京(奈良)遗址);794年(一说784),桓武天皇(781806在位)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到1192年建立镰仓幕府的400年间,史称平安时代。在这600年间,日本处于天皇的最高权力统治之下。从630年起的200多年间,为了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和典章制度,日本先后派遣唐使19次,实际到达的有13次。这对日本古代的改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完成了推古朝改革未竟的事业,从中心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制官僚统治机构,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心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律令制的完成,经过半个多世纪。701年制定、次年实施的大宝律令将大化改新的成果在制度上巩固下来。大化改新后建立的国家体制,史称律令国家;就社会组织而言,则称律令制社会。关于大化改新的性质,学术界始终有争辩;中国史学界多认为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制社会变革”。 自8世纪前半期起,由于土地不足,国家被迫允许私人开垦新田。723年颁行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造沟池开垦的水田,允许三代人私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水田,准给本人一代运用。743年又颁行垦田永世私有法,允许垦田恒久归私人全部。于是真正的私有领地起先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日本庄园制度不断发展;进入10世纪以后,律令制趋于衰微和蜕变。在社会经济发生重大改变的基础上,自9世纪中叶迄11世纪下半叶,外戚藤原氏擅权,被称为摄关政治的贵族政治体制占统治地位。之后,以太上天皇为代表的皇室势力伸张,以院政取代摄关政治。与此同时,伴随庄园成长的新兴武士势力于10世纪登上历史舞台。武士势力的核心是地方庄园领主阶层,他们逐步演化成封建的军事农奴主。号称“武家栋梁”的源平两氏,经过为皇室贵族效力的阶段,绽开了争夺国家权力的激烈斗争。这一斗争持续到12世纪末。 古代经济和文化 大约4世纪下半叶起,中国和朝鲜的移民不断来到日本,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大化改新起五六百年间,社会经济有显著进步。农业已普遍运用铁制农具,水田耕作的集约程度提高,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养蚕受到政府激励,手工业生产也获得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也日臻旺盛。继45世纪汉字和儒家经典传入之后,6世纪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先后出现了闻名的三大文化:6世纪末至7世纪上半叶的飞鸟文化,是以寺院为中心的初期佛教文化;7世纪下半叶的白凤文化,则在佛教艺术方面通过中国唐朝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8世纪的天平文化深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除佛教美术外,还有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国史的编纂,以及怀风藻、万叶集等闻名诗集的编撰。平安时代初期,除佛教文化外,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深受唐朝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起先运用平假名和片假名两套日本表音文字。随后,创立“国风文化”,出现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文学杰作。 中世纪日本(12世纪末1868年) 武家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自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约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势力不断减弱。1192年源赖朝(11471199)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创幕府,开武家政权的先河。1333年,以后醍醐天皇(13181339在位)为首的宫廷贵族用武力推翻了镰仓幕府。次年改元建武。史称“建武中兴”。1336年武士巨头足利尊氏(13051358)攻入京都,开创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逃至吉野。从今出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时代。1392年南北朝议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统一全国。 大名领国制的确立和人民斗争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封建制不断发展,幕府集权统治渐渐走向封建分权割据。南北朝时代庄园制趋于衰落,守护大名领国制形成。1467年(应仁元年)爆发应仁之乱,此后至1568年出现一个长达百年的群雄割据时期,史称战国时代。守护大名领国制演化为战国大名领国制。在大名领国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各种社会冲突加剧,爆发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其中有农夫反对地主压榨、反对商人高利贷盘剥的“德政暴动”,有各领国内武士为争夺领地而进行的“国人暴动”;还有农夫借宗教信仰而进行的反对领主的“一向宗暴动”。 镰仓和室町时代的经济和文化 镰仓时代出现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豆两熟或三熟的种植法。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面积扩大。从中国传入的茶叶栽培盛行,并起先种植从朝鲜传来的棉花。手工业和运输业兴盛起来。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发达和城市兴起,同中国、朝鲜等地的贸易也日益发展。 文化方面,从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在中国宋元两朝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武士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兴起,禅宗尤为武士所尊崇。出现了以京都、镰仓的五山禅林为中心的“五山文学”。作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朱子学”受到重视。连歌、能乐等文艺形式兴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国家统一和织丰政权 战国时代末期,在群雄中崭露头角的武将织田信长于1573年推翻室町幕府,国家起先走向统一。织田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于1590年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建立的统治,是没有幕府的武家政权,史称“织丰政权”。织丰时代亦称“安土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在完成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在全国实行“检地”(15821598,史称“太检地”);颁布“刀狩令”(1588),收缴农夫手中的武器;固定武士和农夫的身份,实行“兵农分别”;为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查禁基督教。通过“检地”,丰臣秀吉集中驾驭全国土地,彻底废除了庄园领主土地全部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领主全部制。原来在庄园制下受层层剥削的小佃农,得以独立为自耕农。丰臣秀吉妄图折服中国(明朝),为此假道朝鲜,于1592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 织丰政权时期,日本起先同西方发生接触,欧洲文化传入日本。1543年以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踵而至,同日本进行贸易。1549年西班牙耶稣会士方济各o沙勿略(15061552)到日本传布基督教。15821590年,九州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也向欧洲派遣了使节。 幕藩统治体制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是为江户幕府,亦称“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制度,史称“幕藩体制”。幕府为集中权力和限制诸侯,除颁行有关法令外,还实行参觐交代制度。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自17世纪30年头起颁行锁国令,至1853年实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政策。 3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沟通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沟通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恳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干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起先,也是日本统治者实行主助主动看法,派遣大型文化使团干脆汲取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旺盛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憧憬,出现学习仿照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干脆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确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最终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事实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化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忱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削减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干脆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浩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能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识唐朝状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肯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平安回国,马上奏报朝廷,进京后实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立刻迎进馆舍,支配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会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按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

    注意事项

    本文(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