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docx
-
资源ID:62176506
资源大小:29.28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docx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3.1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3)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a)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GIS的5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a)GIS的5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GIS的工作过程: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输出等环节。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b)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其次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1、遥感技术遥感(RS)的含义(a)遥感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状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改变的综合探测技术。即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a)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分类:依据运载工具可分为航天、航空、近地遥感;依据辐射源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依据电磁波波谱范围可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谱段遥感;依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大气、海洋、地质、资源、环境、农业、林业遥感。2、遥感与资源普查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b)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的调查。它具有以下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得的信息量大,可削减调查的盲目性。3、遥感与环境灾难监测遥感在环境灾难监测中的应用(b)环境灾难监测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灾难监测。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实时、长期、动态和精确的特点,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刚好了解环境与灾难的动态改变,对环境与灾难实施监测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预报,为环境和灾难防治供应决策依据。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1、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a)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具有在陆、海、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测量“四度”: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基本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由空间星座、用户系统、地面限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工作过程:GPS卫星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地面限制系统对卫星进行监测和调控,用户系统接收GPS卫星放射的信号进行导航定位。2、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GPS的主要应用领域(a)GPS以其高技术的含量及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主要应用领域有军事、导航、交通管理、农业、旅游消遣、城市管理等方面。第四节数字地球1、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a)“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比照体。数字地球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辨别率的、海量存储的、可多维显示的信息系统。通过获得地球的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进行数字化重现和预现,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问世为人们相识世界供应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构筑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a)构筑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有:信息高速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辨别率卫星遥感(RS)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可视化和虚拟现实(VR)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高性能计算实力等。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2、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数字地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b)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袤的探讨前景。一些国家已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也可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得到最优化的运用,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预料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分析、诊断预料、耕作措施、管理方案的决策支持在内的信息农业技术系统。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灾难综合防治系统、交通导航、环境监测、商业选址、市场调查管理。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网上远程教化。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应用相关技术可以探讨全球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等。这将使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将来作出更好的分析和预料。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复习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1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纳“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依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袤、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快速获得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难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改变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辨别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辨别率高、范围小 3.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比照体。 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改变: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短缺的缘由及解决措施。专题一海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寒、暖流的推断1海水温度的水平改变判读图解(1)判定北半球、南半球的依据:海水温度由低纬高纬递减。北半球,从低纬高纬(南北),故一般水温由南(下)北(上)递减即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洋流对沿岸海疆水温有影响,即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导致沿岸等温线弯曲。一般可理解为:暖流增温,使水温高于同纬度,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降温,使水温低于同纬度,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沿岸地区可以认定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样。(3)依据洋流分布模式,一般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2寒、暖流的推断(1)洋流概念法: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是暖流,反之是寒流。一般地,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是寒流,反之是暖流。(2)洋流成因法:依据洋流分布海区的风带来推断(风海流)。依据相邻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差异来推断(密度流)。(3)海水等温线图中寒暖流的判读方法“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图a,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b,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推断洋流名称依据等温线凸向判定洋流流向,进一步确定其性质;依据等温线数值及其改变判定纬度位置和南北半球,最终确定洋流名称。如图c,该图若为太平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等温线凸向低值区流向较高纬地区的暖流,水温较高中低纬海区,水温由北向南降低南半球,结论:东澳大利亚暖流。专题练习1A、B两地位于同一纬度的不同海区,曲线代表等温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海区位于_(南或北)半球(2)推断A、B处的洋流性质及流向:A_,流向为_;B_,流向为_。(3)假如A、B分别位于大西洋西岸和东岸,则流经A处的洋流名称是_;流经B处的洋流名称是_。专题二水危机产生的缘由及其缓解的措施1背景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包括人类难以利用的冰川,它占了淡水总量的2/3。人类目前比较简单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共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0.3%。2产生水危机的主要缘由(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差别大。从总量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从人均占有量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2)水资源时间安排不均。(3)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污染严峻。由于水污染日益严峻,很多原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严峻破坏,并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工业排放物、农药和化肥、生活用的含磷洗涤剂和杀虫剂是当前水资源的三大污染源。3缓解措施(1)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3)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养,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综合利用。(4)留意环境爱护,防治水污染,治理、净化污水,提倡清洁生产。专题练习2由于很多地方出现淡水资源紧缺,联合国将2022年定为“世界淡水年”,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确定抽调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严峻缺水且缺乏资金的国家解决水源问题。据此回答(1)(3)题。(1)下面四组国家中,须要全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源问题的是()A蒙古、朝鲜、沙特阿拉伯B苏丹、伊朗、阿富汗C中国、印度、埃及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2)造成很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缘由是()水资源的时间安排及空间分布不匀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削减水资源的奢侈ABCD(3)下图是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从中可知()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B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水资源丰富C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D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限制用水量专题三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1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改变随降水量的改变而改变。2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寒冷,积雪深厚,春季积雪消融,4、5月份出现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夏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其次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3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有,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加,故该地区河流7、8月水量最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溶化,河流断流;由于冰川溶化量有限,加之蒸发剧烈和下渗量大,故该地区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4南部沿海地区每年5月因夏季风带来降雨,出现第一次汛期;该地区8、9月份多台风雨,故出现其次次汛期;本地区纬度低,又面临海洋,是我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所以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水位差较小。5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较亲密,补给量稳定牢靠,径流量一般改变比较小。6多数河流有多种形式补给,如黄河夏、秋季时以雨水补给为主,冬季时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春季时又有积雪融水补给。因此,要留意综合分析。专题练习3读“我国东部某河2022年流量过程图”,它大体反映了该河流量改变的多年平均状况,回答下列问题。(1)该河流量最大值出现在_月,这时期该地区出现了特别的_天气,这种现象是由_造成的。(2)该河位于_地区,河水主要补给来源是_和_,河流除冬季枯水期外,最低水位出现在_月,这是由于_天气造成的。读右图,回答12题。1若a点所在的线是大陆西岸,b点所在的线是大洋西岸,且都在低纬度,则()Aa点旁边有暖流流经Bb点旁边有寒流流经Ca点旁边有寒流流经Db点旁边有西风漂流2若a、b两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1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旁边的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Bb点旁边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Ca点旁边的等温线向北凸出Db点旁边的等温线向北凸出3下列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及造成的后果,叙述正确的是()新疆绿洲地区上游过度利用河流水下游绿洲萎缩华北平原大水漫灌地下水漏斗区天津过量开采地下水土壤次生盐渍化黄河中上游过量引用黄河水黄河下游断流ABCD新华网北京2022年8月13日电:中国水利部官员表示,奥运会期间北京的供水是有保障的,没有从河北调水,也没有开采深层地下水。据此回答45题。4北京市水资源的利用主体是()A河流水B浅层地下水C淡化海水D水库的水5为保障北京水资源的持续供应,下列措施不行取的是()A提倡节约用水B南水北调,缓解供水惊慌C适当提高水价D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读“某河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67题。6该河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不行能是()A热带草原气候B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潮湿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7该河可能位于下图中的()ABCD题号1234567答案8.阅读下图,图中甲表示: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有灌无排的不当人类活动。图中乙表示:人类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不当活动。据图完成下列各题。(1)绘制完成图中甲、乙两地的地下水水位线。(2)甲处农业生产活动中只灌不排会产生什么危害?避开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3)乙处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带来什么危害?避开危害的措施有哪些?参考答案专题探究区专题练习1(1)北(2)暖流由南向北寒流由北向南(3)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解析由图中等温线的分布自北向南温度增高,可推断该海区为北半球;因A处的等温线凸向高纬,而B处等温线弯曲方向恰好相反,可推断A处为暖流,从南向北流淌;B处为寒流,从北向南流淌。若A处为大西洋西岸,B处为大西洋东岸,即该海区为大西洋中低纬度之间的大洋环流,则A应为墨西哥湾暖流,B为加那利寒流。专题练习2(1)B(2)B(3)D第(1)题,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帮助的国家肯定是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同时还是经济落后缺乏资金的国家。第(2)题,水资源紧缺的缘由既有自然缘由,如选项。也有人为缘由,如选项。第(3)题,城市水价是通过政策来调整用水量的重要措施。衡量一个城市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标准,而影响径流量大小的因素是降水量。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小;纽约虽然地处海边但降水量并不丰富;东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远远大于位于半潮湿地区的北京,而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因此东京不行能是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城市。专题练习3(1)6梅雨准静止锋(2)江淮雨水地下水78伏旱解析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的改变与夏季风的移动有关,5月夏季风到达南部沿海,与冷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雨不定期的在南部沿海产生大量降水,受其影响的地区河流进入汛期。67月初,夏季风与北方冷空气形成的锋面雨带徘徊在江淮地区,形成该地区的梅雨天气,并使得6月是该地区降水最多的月份。当夏季风7、8月限制华北、东北时,江淮地区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的限制,形成伏旱天气。9月夏季风退到长江以南,10月退出我国大陆。课后练习区1C2.D本题组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不同季节海陆温度的分布规律。从题中可推断考查的是低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洋流的分布状况,依据洋流分布规律,其大陆东岸即b点旁边为暖流,大陆西岸即a点旁边为寒流,如北美大陆低纬度大陆东岸是墨西哥湾暖流,大陆西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若a、b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1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此时为南半球夏季),由于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比热容,故陆地升温快,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a点旁边的等温线应向北凸出,即向较低纬度凸出,b点旁边的等温线应向南凸出,即向高纬凸出。3D该题目出现的问题中,学生比较难以分析的有大水漫灌、地下水漏斗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学问点。大水漫灌能使土壤次生盐渍化,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4D北京市地处华北地区,地表径流较少,河流水不能满意众多人口的须要;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易引起地面下沉等环境问题;海水淡化不行能解决北京用水问题。5D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危及建筑平安。6D7.D 题目选项ABCD6有明显的干湿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终年多雨7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59月少雨,10月至次年4月多雨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9月多雨,10月至次年4月少雨北半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59月多雨,10月至次年4月少雨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9月少雨,10月至次年4月多雨8.(1)(2)危害:土壤盐渍化。措施:合理浇灌,有灌有排。(3)危害:地面沉降。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科学浇灌,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等。解析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浇灌农业得到发展,但由于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当方式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盐渍化。在地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出现地下漏斗区,继而导致地面沉降。 湘教版选修地理第三章复习教案 中学地理选修生态环境爱护第三章生态环境爱护 一、教材分析与课标解读环境爱护共分五个专题,模块的学问结构如下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而这些问题又与人类广泛地、大规模利用资源相关联,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可见,本章“生态环境爱护”是本模块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其基本内容如下: 教材特点:(1)学问脉络清楚,层次分明;(2)阅读和活动篇幅较多,说理与实例结合,实践性强。与本章教材对应的课标有五条,详细内容如下:课程标准内容课标含义和要求教材内容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缘由“举例说出”是指通过详细的实例,来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缘由”,并能在相像的情境中推断环境问题的类型。其次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内容包括: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削减等几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要求:对某个详细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及“与四周环境的联系”。其次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支配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形成过程分析内容,并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探究。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要求: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区域,还会波及到相邻甚至更广的地区。 其次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P48)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干脆导致当地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危害中下游河道瘀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滥;(P50)荒漠化不仅使当地土地退化,还引发沙尘暴灾难。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其次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P47、P48地图)显示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的主要分布地区,作为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理背景来了解。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诞生态环境爱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要求: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行不同的相应措施,通过详细措施的落实,理解这些措施对爱护生态环境的实际作用。第三节生态环境爱护。措施有“爱护植被”(生态农业和工程建设环保评估)和爱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爱护区和动植物园区)说明:第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课程标准没有详细要求。编者可能是考虑到生态系统学问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的背景和基础学问,是必需的,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过有关生态系统的学问,放上这部分内容,体现学问的完整性。其次,在教材编排上,与其他章节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不是一条课标对应一块教材内容,课标与教材的对应性不显明,表现为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产生缘由、形成过程及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整合在某一详细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下,有机结合、综合阐释。第三,对“某一区域”、“某一生态环境问题”的选择比较精简,与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如下:湘教版中图版人教版其次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削减”产生缘由、形成过程及影响第三节生态环境爱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缘由“生物物种削减”“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削减”。其次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防治措施第一节森林及其爱护、其次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枯及其复原、第四节生物多样性爱护 二、教学指导看法说明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了解层次:说明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知道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描述生态平衡的主要特征。理解层次:发展层次:说明因为没有课标的明示,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最基本、最简洁层次,只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为后续学习供应便利。教学时,不须要深化绽开,更不要拓展深化,系统讲授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联系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可。生态环境问题,从体质上讲,是生态系统的受损或失衡。其次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层次:说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知道生物多样性削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层次: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人为缘由;相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发展层次: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以水土流失为例,说明水土流失对当地和邻近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明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学要求的目标层次很分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和区域分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削减,设定在了解层次。理由是这些都属于“在哪里”“是什么”的地理事实性学问,要求学生了解、知道即可。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缘由的分析,属于“为什么”的理解性、综合性学问,要求学生驾驭,定位在理解性层次,并依据教材内容,限定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两类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属于“怎么样”的原理性、规律性学问作为发展层次,并要求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例。教学时希望能恰当把握。第三节生态环境爱护了解层次:了解生态农业概念及相应措施;了解爱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理解层次:理解爱护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并提出综合治理某区域生态环境爱护措施说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相识和考察,最终目的是要落实爱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爱护的措施和实施途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措施就是爱护地表植被,尤其是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对于植被对调整和爱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没有详细绽开,只是提示爱护方法和途径。对此可以从生态环境问题产朝气理得到启示。老师教学时,从形成的人为缘由上加以引导分析。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很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的粗放经营、迁移农业、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引发的,因此爱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须要针对人类的这些不合理行为,提出建议。生态环境爱护须要各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而不是限于空泛的说教。三、教学建议和案例1突出重点。其次节是重点和难点集中的内容。教材没有按标准条款,采纳线条式垂直结构,而是采纳了块状结构,即用综合的案例剖析的编写方法,以便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比较完整的相识。因此教学时,不能平均运用力气,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足够重视。可以分三个专题绽开探究:(1)森林匮乏草场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削减,(2)水土流失,(3)土地荒漠化。2采纳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知道,但不会很详细,尤其对形成机制,因为缺少阅历学问,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教学中建议老师采纳多种方法,为学生供应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和“典型情境”。下面以其次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土地荒漠化”为例。本目教材除了正文部格外,还按排了三幅地图(图片)、两个活动、一篇阅读。关于“地图(图片)”对于“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P48)须要指导学生阅读:了解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地域,概括分布特点:(1)荒漠化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联系必修III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石漠化、盐碱化。(2)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3)与(P47)“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对比,发觉两者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即水土流失地区,由于土壤侵蚀,出现土地肥力下降的退化现象,如石漠化现象和红色荒漠等。图片“风沙肆虐”呈现荒漠化的典型景观,风沙吞噬土地的景象;图片“沙尘暴”是由荒漠化引发的次生灾难,表现为荒漠化对其他区域环境的影响。两幅图片可以对应起来运用,比较区分:前者是土地侵蚀退化,后者是气象灾难,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相关性。关于“活动”P49活动,要求对土地荒漠化形成过程进行因果推理。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和沟通,详细方法可以采纳(1)按课本提示编序排列;(2)也可制成图框连接;(3)有可能让学生依据课本提示绘制连环画简图(略),表达荒漠化形成过程。P50活动,要求对北京遭受沙尘暴攻击进行地理条件分析。沙尘暴是沙源环境和气象条件协作作用产生的,本活动要求学生:(1)找寻北京沙尘暴的沙源地;(2)分析北京遭受沙尘暴的气象条件。对于沙尘暴的危害、利弊不是本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可以结合本目的阅读材料。关于“阅读”P50阅读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建议结合上例活动,作为沙尘暴的地理背景学问来了解,老师可以供应“我国沙尘传输路径图”,结合地图,说明北京遭受沙尘暴的地理因素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