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docx
-
资源ID:62193739
资源大小:27.3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docx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文言文学问点整理 孙权劝学文言文学问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g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依据字义推想读音。 2.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2)但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4)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说明。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需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学问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日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词语说明:P106注释4、5、9;P107注释1-6、9、12、13、15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二至四 句子翻译:P107课后练习二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说明) 1.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谆谆教导)、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文言文学问点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文言文学问点 一、全文讲解篇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具体。对出征前的打算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改变,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其次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毅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复原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憧憬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二、重点复习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机杼zhù可kè汗hán鞍鞯jin辔pèi头溅jin溅啾ji啾柝tuò 2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惟:只。(3)愿为市鞍马市:买。(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著:穿。(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9)万里赴戎机戎机:斗争。(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见爹娘呼喊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学问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练习二、三) 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解析: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解析: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困难的心理活动及肃穆仔细的看法。“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分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解析: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芜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诞生活的隧然改变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别冲突。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解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解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快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终一自然段的理解.解析:最终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方,以此比方表现木兰的机灵聪慧,和伙伴们的惊异;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方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解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须要的时候,她自告奋勇,驰骋沙场,立下丰功伟绩;成功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和善、机灵、英勇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解析: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斗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妙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支配好像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妙生活的憧憬祝愿,对斗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缘由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确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惊慌打算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英勇、坚毅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方事情错综困难,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画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方,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斗争旷日长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验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剧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 还家乡。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文言文学问点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文言文学问点 1基础学问 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闻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书目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原文注释】 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验】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缘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推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验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找寻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找寻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讪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找寻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准确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讪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找寻。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肯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找寻石兽,原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找寻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根据他的话去找寻,果真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许多啊,莫非可以依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推断吗?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阅:古义:经验阅十余。今义:阅读。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推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挡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汉字通假。“颠”同“癫”,疯。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圮p?;曳yè;棹zhào;杮fèi;湮yn;溯sù。 6、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找寻方法 其次层(2-3):另两种不同的找寻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找寻经过 人物 找寻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行得 其次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2.四种找寻方法: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其次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视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精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中心思想: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推断】欤(yú)? 主题概括:很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困难的缘由,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依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依据常情作出主观的推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4.相识不同的缘由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淌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决但阅历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学问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依据多年阅历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似乎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阅历,沾沾自喜) 5.写法探究 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终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奇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具有较强的思辨色调。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好像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行辩驳的劝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细微环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答疑解惑】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 1、在找寻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留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阅历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阅历动身,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学问和多年阅历结合起来分析,他则依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推断。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讪笑寺僧无知,只根据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讪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相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阅历。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终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白相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化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留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行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终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化思索分析其中的道理。 4、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奇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终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奇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很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困难的缘由,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依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依据常情主观作出推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推断,实践出真知。 6.这个故事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2分)很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困难的缘由,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依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依据常情主观作出推断。(言之成理即可) 7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示例:实际阅历有时比书本学问更牢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结尾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白相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化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留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行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