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有答案).docx
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辨志(节选)张尔岐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 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亦异。志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 之辕楫也。枢机正,那么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 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选自张尔岐诗文选) 注释:张尔岐:字稷假设,号蒿庵,山东济阳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枢机:户枢与弩 牙。比喻事物的关键。燕:指河北北部,地处北方。越:指浙江东部,地处南方。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2 .本文设喻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文章所讲道理。【答案】1.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到燕国去的人,驾马车向北走,即使没有到达燕国,也一定不会走错到越国。2 .本文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手法,以“向北驾车即使没有到达燕国,但是一定不会误入越国, 向南驾车去越国即使到不了也不会到了燕国“设喻,告诉我们做人有明确的志向,即使没有 完成目标,也不会迷失方向、南辕北辙,我们对待自己的志向要慎重,表达了立志的重要性。【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而就此一天天有了差异,是志向导致的。“而遂至于日异者''强调出现差异的结果;“志为之也”强调导致差异的原因; 故断为: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1 .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重点词有:适,到去;北,向北;虽,即使。2 .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志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可知,本文强调了志向的重要性,然后将其比作“向 善或向恶的车船”,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手法;“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 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以“向北驾车即使没有到达燕国,但是一定不会误 入越国,向南驾车去越国即使到不了也不会到了燕国”设喻,强调志向的引导(引领)作用,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公子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后来因饮酒患病死亡,这一年,魏 安釐王也去世了。秦王听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瞥进攻魏国,攻占了二十座城邑,开始设立东郡。从 此以后,秦国逐渐地像蚕食桑叶一样侵占魏国领土,过了十八年便俘虏了魏王,屠杀大梁军 民,毁掉了这座都城。文言文阅读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 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那么东乡 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 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 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吕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日: “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吕后不说。 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 所不可。”吕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咳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 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日:"于面折廷争, 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 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注释】亨,即“烹”。咳血而盟:即献血为盟,指将牲血涂在嘴边,发誓订盟。13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语:告诉卒:终于说:话语王:封为王语:告诉卒:终于说:话语王:封为王A.愿为老妾语陵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C.吕后不说D.高帝定天下,王子弟 14 .以下各项,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陵乃以兵属汉 *B.及高祖起沛 C.以故后封陵 *D.乃阳迁陵为帝太傅A.陵乃以兵属汉 *B.及高祖起沛 C.以故后封陵 *D.乃阳迁陵为帝太傅神情与苏黄不属*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径寸之木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以下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那么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B.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那么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C.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那么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D.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那么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16 .以下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刘邦在沛县起兵后,王陵聚集起数千人的队伍,不肯臣服于刘邦。等到刘邦回师攻打项 籍,王陵才带兵归附刘邦。B.王陵母亲是深明大义的人,她认为刘邦忠厚可以成大事,便自杀明志,遗言给儿子要其 辅佐刘邦平定天下。C.汉惠帝驾崩,吕后临朝称制,想把族中子弟封为王侯,并与朝臣商议。王陵性格耿直, 以当年高祖刑白马而盟为由,直言反对。D.吕后见王陵不肯合作,便直接将他降职为太傅,夺去其丞相职权。王陵很愤懑,生了一 场大病,就索性以养病为由,躲在家中不肯再上朝。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答案】C13. DA14. D现在高帝去世,太后作女主,要立吕氏作王,各位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何面目死后在 地下再见高帝!【解析】C.吕后不说:太后不高兴。说:同“悦力 高兴。应选C。13. A.属:动词,归属/名词,类;B.及:动词,等到/动词,来得及;C.以:连词,因为/介词,用;D.为:动词,做/动词,做;应选D。15 .此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句意为: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 来了,便让她向东而坐,想来招降王陵。“陵使”是主语,其前断开,“那么”为连词,其前断开, “欲以招陵''是"东乡坐陵母”的目的。故断句为: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那么东乡坐陵母/欲 以招陵。应选A。16 . D.结合第二段末尾“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 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可知,吕太后想罢免王陵,就外表上提升王陵做皇帝太傅, 实际是夺了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便直接将他降职为太傅,夺 去其丞相职权”理解错误;应选D。17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 语序调整。重点词语:今:现在。王:让称王。背约:违背盟约。【参考译文王陵,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微贱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王陵。到高祖在沛 县起事,攻入咸阳,王陵也聚集了党羽几千人,在南阳,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 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来了,便让她向东而坐, 想来招降王陵。王陵母亲暗中送使者,哭道:“希望替老妇告诉王陵,好好事奉汉王,汉王 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来为使者送行。”便伏剑而死。项王大怒,烹 杀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因为和雍齿友好,而雍齿是高祖的仇人, 王陵又本来没有服从汉的意思,所以后封王陵,做了安国侯。王陵为人纵任意气没有文才,喜欢直言。做了右丞相两年,惠帝去世。高后想立吕姓之 人为王,问王陵。王陵说:“高皇帝杀白马盟誓说:不是刘氏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攻打他。 现在立吕氏做王,不合规定。”太后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等,都说:“高帝平定 天下,立子弟为王;现在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力,要封吕姓兄弟,没什么不行的。”太后高兴。 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道:“起初和高帝饮血盟誓,各位不在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 做女主,要立吕氏做王,各位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在地下见高帝! ”陈平说:“当面 在朝廷争辩,我不如您;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代,您也不如我。'王陵无言以对。于是吕 太后想罢免王陵,就外表上提升王陵做皇帝太傅,实际是夺了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辞 职,闭门不去朝见,十年后去世。文言文阅读王公廷相,道艺纯备,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公延入坐,语之日:“昨雨后出青衢,*一舆人蹑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新多泥泞, 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余退而佩 服公言,终身不敢忘。(节选自松窗梦语【注释】(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道艺纯备) 学说和才能纯粹完备。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衢)四通八达的道。1舆人) 古代职位卑微的吏卒。(蹑)穿(鞋)。(历)经过。(兢兢)心谨慎的样子。(沾 濡)浸湿。(居)守持。傥)倘假设,假如。18 .解释加点的词语。余谒公私第更不复顾惜19 .翻译句子。居身之道,亦犹是耳。20 .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答案】.拜访。再。18 .守持身心的大道(方法),也还是这样罢了。19 .以事喻理(类比的方法),从身边小事谈及,更易被“我”接受。【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我到他的家里去拜访。谒:拜访;(2)句意:此后就不再顾及和惋惜(鞋子)了。复:再。18 .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重点词有:居,守持;之,结构助词,的;道,大道,方法;亦,也;是,这样;耳,罢了、 而已。19 .此题考查表现手法。根据“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可知,王廷相通过讲自己爱惜鞋子,因 为鞋子不小心被浸湿,就不再顾及和惋惜鞋子,走路不再小心翼翼,来告诫“我”为人处世也 是如此,一旦堕落就将毁此一生,王廷相从身边的小事谈起,寓理于事(以事喻理,运用类 比的方法),使“我”更容易接受。【参考译文兵部尚书王廷相,他的学说和才能纯粹完备,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我到他的家里去拜访。 他邀请我人座,告诉我说:“昨天雨后,我乘轿走在大街上,一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从灰 厂至长安街,他都拣着地面小心谨慎地行走,唯恐弄脏了鞋子,转弯进人京城,泥泞渐多, 一不小心,鞋子浸湿了,此后就不再顾及和惋惜(鞋子)了。守持身心的大道(方法),也 还是这样罢了。假如一旦堕落,误人歧途,将会没有什么歹事做不出来的。“我回到家,非常佩服王公所说的,终身也不敢忘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假设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信十万,然后足以 师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上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不啬,妇人不 暇纺绩织红。那么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弊也,幔幕帷盖,三军 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那么犹为序疏矣。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 继,食饮之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 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那么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节选自墨子九章)【注解】罢:通“疲”。之:当为“不工 厕役:杂役。20 .用7”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那么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22 .本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说明 的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23 .那么这样国家就会失去土兵,百姓就要改业了。24 .举例论证的方法 战争不利于国家安定,不利于人民生活,危害严重。(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 为:这样不利于人、为害天下之处就够严重了。“也"与“矣''都是句末语气词。故“也”后应断 开。故应断句为: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25 .此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那么:那么。是:这样。而:表并列。易务:改业。26 .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联系文本中的“假设使中兴师不可胜计也”可知,作者以假想中的某一次战争为例,战争让 “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嵇,妇人不暇纺绩织红”,无数的人在战争中失 去生命不可胜计”,这是举例论证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是作者证明的观点, 战争不利于人,让天下动乱不安,人民游离失所,危害严重。【参考译文工现在何不试着看看那些喜欢攻伐的国家?假使国中出兵发动战争,君子身份的人(数 以百计),普通人士数以千计,负担劳役的人数十万,然后才足以成军而出动。(战争时间) 久的数年,快的数月。这使在上位的人无暇听政,官员无暇治理他的官府之事,农夫无暇耕 种,妇女无暇纺织。那么国家就会失去土兵,而百姓那么要改业了。然而如那种兵车战马的损 失,帐幕帷盖,三军的用度,兵甲的设备,如果能够收回五分之一,这还只是一个粗略的估 计。然而又如那种土卒在道路上散亡,由于道路遥远,粮食不继,饮食不时,厮役们因之辗 转死于沟壑中的,又多得不可胜数。像这样不利于人、为害天下之处就够严重了,但王公大 人却乐于实行,那么这是乐于残害天下的百姓,难道不是荒唐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义猴传建南杨子石袍告予日:吴越间,有鬃髯丐子,编茅为舍,居于南坡。尝畜一猴,教以盘 铃傀儡,演于市以济朝夕。每得食,与猴共,虽严寒暑雨,亦与猴俱。相依为命,假设父子然。如是者十余年,丐子老且病,不能引猴入市。猴每日长跪道旁,乞食养之,久而不变。 及丐子死,猴乃悲哀旋绕,如人子蹲踊状。哀毕,复长跪道旁,凄声俯首,引掌乞钱。不终 日,得钱数贯,悉以绳钱入市中,至棺肆不去。匠果与棺,仍不去,伺担者辄牵其衣裾。担 者为舁棺至南坡,殓丐子埋之。猴复于道旁乞食以祭。祭毕,遍拾野之枯薪,原于墓侧,取 向时傀儡置其上焚之,乃长啼数声,自赴烈焰中死。行道之人,莫不惊叹而感其义,爰作义 猴冢。(出自虞初新志卷一) 24.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1)尝畜一猴()(2)虽严寒暑雨()(3)如是者十余年()(4)悉以绳钱入市中()27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相依为命,假设父子然。(2)丐子老且病,不能引猴入市。(3)行道之人,莫不惊叹而感其义.动物如此有情义,你怎么看待?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答案】. 曾经即使这样用绳子串起来28 . (1)彼此相依为命,如同父子一般。(2)乞丐又老又病,不能再带猴子去集市表演了。(3)路过的人无不惊叹,被它的忠义所感动。29 .例如:相信。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天长日久,猴子也知道报答主人,现在人们饲养宠物, 都是当做自己的家人,这些宠物排遣了人们的寂寞,激发起来人们的爱心,世界是我们的, 也是它们的。不相信。这是人们杜撰的故事,是为了弘扬感恩或者谴责那些不懂得感恩的人 而写的故事,动物有情感也是低级的,我们不能太亲近动物,尤其是那些野生动物,这样可 能反而害了它们。这个猴子如此听话,也可能是主人残酷训练的结果。【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 现象。(1)句意为:曾经养了一只猴子。尝:曾经。(2)句意为:即使严寒酷暑。虽:即使。(3)句意为:像这样过了十多年。是:这样。(4)句意为:把这些钱全部用绳串起来,到了集市上。绳:用绳子串起来。30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相:相互。依:依靠。(2)丐子:乞丐。且:表并列,又。引:带着。市:集市。(3)莫不:没有不。感:被所感动。31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看法。由文中“殓丐子埋之”“乞食以祭”“乃长啼数声,自赴烈焰中死”都可见猴子对自己的主人的忠 义,对于这一现象,可以就动物是否也有忠义之情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果相信,可 以从动物也是有情感的来谈。如果不相信,可以从故事的虚构性来谈。例如:相信。动物也是有感情的,甚至有时候比人更强烈。它们也有喜怒哀乐,能憎能爱, 是通人性的。文中的猴子和乞丐相依为命,猴子为了报答主人,这样的行为感人至深。所以, 世界万物都是平等的,只有尊重每一个生命,互相保护对方,终能得到对方的感恩和爱。【参考译文建南杨石袍先生告诉我说:在吴越一带,有一个须髯卷曲的乞丐,在南坡搭了个茅草 屋。他曾经养了一只猴子,教它在盘铃的伴奏下表演木偶戏,在集市上演出以维持生计。乞 丐每次得到食物,都与猴子提供。即使严寒酷暑都与猴子在一起,彼此相依为命,如同父子 一般。像这样过了十多年,乞丐年老而且有病,不能再带猴子去集市表演了。猴子就每天跪在路边,向行人乞食来养活他,过了很久也从不改变。乞丐死后,猴子悲哀地环绕着他的尸 体,像人子丧父一样捶胸顿足。哀悼之后,又在路边跪下,垂下头凄声叫着,伸手向路人要 钱。不到一天,讨来数贯钱。它把这些钱全部用绳串起来,到了集市上,在卖棺材的店铺前 不肯离去,于是店主便卖给它一副棺材。它还不肯走,看见有挑担子的人,就上去牵拽他的 衣服。挑担的人便帮它把棺材抬到南坡,收殓乞丐的尸体,将他埋葬。猴子又在路边跪着乞 食,来祭奠主人。祭奠完毕,就到四周的野地找来枯柴,堆在墓的一旁,取出以前使用的木 偶放在上面,点火燃烧。最后长啼几声,便跳到烈焰中烧死了。路过的人,无不惊叹被它的 忠义所感动,于是将它安葬,称为“义猴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 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 其群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趋围。将张著被创, 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 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 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 胆也。”(选自云别传南朝,裴松之注) 【注】曹公:指曹操。围:军营。32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1)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 为: *(2)且斗且却去卜(3)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去:(4)先主明旦自来旦:33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2)更大开门,偃旗息鼓。(3)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34 .赵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答案】(1)被(2)退却(3)离开(4)早晨27. (1)赵云带着几十个骑兵轻装出营。(2)却大开营门,然后令蜀军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3)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命令军士只用弩箭在后面射曹军。28. (1)仗义大度。借兵给黄忠,不争功。(2)武艺高强。面对曹军,杀进杀出,毫无惧色。 (3)爱惜部下。张著受伤被围,赵云勇敢救出。(4)谋略超群。在兵营设置“空营计”,不 去追击,只用弓箭射击,唬住操军。【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赵云被曹军的前锋所攻击。为,被。(2)句意:一边战斗一边退却。去L 退却。(3)句意:曹军怕赵云有伏兵,引兵离开。去,离开。(4)句意:先主第二天早上亲自前来。旦,早晨。27 .此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将,率领;轻行,轻装前行;围,防御工事;更,去,还;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雷鼓,敲鼓;惟,只;以,用。28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可知,赵云仗义大度,借兵给黄忠。根据“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群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将张著被创,云 复驰马还营迎著''可知他武艺高强。面对强大曹军,屡次冲杀。根据“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可知,他爱惜部下,拼死救出了张著。根据“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和“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 甚多“可知,他谋略超群,故意示敌以弱,敌人退却时,也不追击,只是用弓箭射击。【参考译文工夏侯渊败亡后,曹操亲自征战汉中时,曹军在北山下运粮,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以攻 击曹军粮队,赵云的兵也跟随黄忠去抢粮。黄忠过了该回来的时间没有回来,赵云率领数十 骑兵,未带辎重,出了营地的防御工事,去迎视黄忠。正赶上曹操派大军出击,赵云与曹军 前锋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向赵云发动攻击。刚交战,曹军前锋的大部队过来了,靠近战场。 于是赵云前进突入曹军军阵,一边战斗一边后退。曹军军阵被击散后又从新集结列阵,赵云 军攻破敌人,快速回到营地的防御工事中。这时有报告说张著受伤,赵云又从防御工事骑马 进入后方营地去看张著。曹军追到工事时,沔阳长张翼在工事内,想关上寨门拒守。而赵云 进入营地后,变成大开寨门,偃旗息鼓。曹军怕赵云有伏兵,引兵离开。曹军撤退时,赵云 命令大声击鼓,只以军弩在后面射击曹军。曹军惊骇,自相拥挤踩踏,很多人掉进汉水中死 掉。刘备第二天早上亲自到赵云营地的防御工事前看昨天的战场,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工王质字子野。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背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 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日:“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 衣衣之,遣去。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谓质,质日:“范公贤 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注释】摄:代理。赞:同“资”,财货。消:责备。29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或诉民约婚后期(2)世以此益贤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质命取衣衣之,遣去。31 .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答案】. (1)有人 (2)更加30 .王质下令拿来衣服给他穿上,让他离开了。31 .是一个对百姓充满了仁爱之心、爱慕贤才(不同流俗)的人。(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句意是:有人状告他人约定了婚期而迟误期限。或:有人。(2)句意是:世人因此更加认为他贤能。益:更加。32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 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字词有:取衣:拿衣服;衣:穿;遣:打发;去:离开。33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的事件分析作答。从“质问其费几何,出 私钱予之”来处理案件看,王质是一个充满了仁爱之心之人;从他处理因饥寒所迫偷人衣服 的盗贼时,采用“命取衣衣之,遣去”,可见其是一个宽厚善良之人;从“范仲淹贬饶州,治 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并说“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可见王质是一个爱慕贤才之 人。据此可概括作答。【参考译文王质字子野。(王质)曾经代理江陵府事务,有人状告他人约定了婚期而迟误期限,那 人说家境贫寒没有钱财办理婚事,所以才违约的。王质问婚事的费用是多少,拿出自己的钱 给他。差役抓捕了偷人衣服的贼,贼叩头说:“平生没有做过错事,被饥寒所迫才到这地步。” 王质下令拿来衣服给他穿上,让他离开了。范仲淹被贬饶州,当时惩罚朋党正严厉,王质独 自带着酒前去饯行。有人拿这件事来责备王质,王质说:“范公是个贤能的人,能够成为他 的朋党,是荣幸的事啊。”世人因此更加尊重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表达目标明确,即使方向稍有偏差也不会误入歧途(迷失方向),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从而引出“人之于志,可不慎欤”,表达立志应慎重,立志的重耍性。【参考译文】:人(刚)生下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不同;而最终开展到大不相同,是习惯造成的。 人所有的习惯,起初不知道它有什么不同;而就此一天天有了差异,是志向导致的。志向不 同了,习惯也就不同;习惯不同了,人也就不同了。志向是做学问的关键,(也)是(一个 人)向善或向恶的车船。(志向)关键局部正确了,那么其他没有不正确的;(志向)关键部 分不正确,就没有什么是正确的了。到燕国去的人,驾马车向北走,即使没有到达燕国,也 一定不会走错到越国。去越地的船向南行驶,即使还没到越地,也一定不会走错到燕地。唉, 人对于志向,能不慎重吗!上梅直讲书苏轼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 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 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 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他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 *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那么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 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有删改) 【注释】梅直讲:梅尧臣,北宋诗人,曾任国子监直讲。升斗之禄:微薄的俸禄。执 事:指梅尧。臣。容:疏通关系。4.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1)自度()(2)而向之十余年间(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6 .梅尧臣喜欢苏轼文章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来看,苏轼认为什么才是真正快乐的事情? 【答案】. 估计,估量从前4 .人不能够苟且地贪图富贵,也不能无所作为地过贫贱的日子。5 .因为苏轼文“有孟轲之风苏轼认为能够结交像欧阳修、梅尧臣这样的大贤人,并有机 会像他们学习,成为他们的学生,这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师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 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 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那么不动矣。“匠师 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筐,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服之。(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改动) 【注释】喻皓:著名建筑工匠。讫:完毕,终了。弥束:全部紧束。六幕:立方体 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箧:箱子。33 .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匠师如其言塔遂定3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35 .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匠师如其言/塔遂定33 .例如:于是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34 .例如一:喻皓并没有到建塔的现场,仅仅依靠他人描述就给出了解决方案:逐层铺木板 后钉牢,可见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艺高超。例如二:匠师面对塔动的问题无可奈何,喻皓却轻松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见其有丰富 的实践经验,技艺高超。【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另外在文言文中, 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 断句提供了依据。还可结合句子意思来断句。句中“匠师”是主语,“如”是谓语,“其言”是宾语,“塔”是第二个主语,因此可在“其言”后“塔” 前断句。句子意思: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34.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乃(于是,就)、以(用)、而(但)、动(晃动)、如 初(像原来,像当初)”要准确理解。35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先找到文中与人物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理解概括人物性 格特点。文中与喻皓相关的语句有:“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这是直接描写喻皓的语言, 写他没有到过塔的建造现场,只通过匠师的描述就能给出解决塔不稳定的方案,表现出他的 专业技能娴熟,技艺高超;“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人皆服之”,这是匠师采用喻皓的方法解决 了塔不稳的问题和人们对他的佩服,间接表现出喻皓技艺的高超。【译文】:钱氏占据两渐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它 晃动。匠师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 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匠师)没有方法,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 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 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 下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翻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 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的)精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公仲为韩、魏易地,公叔争之而不听,且亡。史惕谓公叔日:“公亡,那么易必可成矣。 公无辞以后反,且示天下轻公,公不假设顺之。夫韩地易于上,那么害于赵;魏地易于下,那么害 于楚。公不如告楚、赵,楚、赵恶之。赵闻之,起兵临羊肠,楚闻之,发兵临方城,而易必 败矣。”(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释】公仲:韩朋,韩相国。史惕:周臣。上:指魏国。下:指韩国。36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画一处)公叔争之而不听且亡3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公无辞以后反,且示天下轻公,公不假设顺之。38 .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史惕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公叔争之而不听/且亡36 .您将没有借口再回来,并且天下人还会因此轻视您,您不如顺势而行。37 .史惕在公叔劝阻公仲失败,将要逃亡的时候,认真细致地分析问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做事认真、心思缜密、思虑长远、考虑周全、遇事冷静的人。【解析】36.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 意思是:公叔竭力谏铮而公仲不听,公叔将要出走。“公叔争之而不听”是原因,“且亡”是结 果,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画一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公叔争之而不听/且亡 37.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那么。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此题重点词: 反:返回,归来。轻:轻视。不假设:不如。顺:顺其自然。38.此题考查概括人物的特点。公仲为韩、魏两国交换土地,公叔竭力谏铮而公仲不听,公叔将耍出走。然后史惕劝说公叔不要出走,应该把交换土地这件事告诉楚国、赵国,楚、赵 两国都会厌恶这种做法。根据文中史惕劝说公叔的话可知,史惕是一个遇事冷静、聪明机智、 考虑周全、目光长远的人。【参考译文公仲为韩、魏两国交换土地,公叔竭力谏净而公仲不听,公叔将要出走。史惕对公叔说: “您如果出走,交换土地的事必然成功了。您将没有任何借口再回来,并且天下人还会因此 轻视您,您不如顺势而行。韩国的土地交换给魏国就会损害赵国,魏国的土地对换给韩国就 会损害楚国。您不如把这件事告诉楚国、赵国,楚、赵两国都会厌恶这种做法。赵国听说后, 就会起兵逼近羊肠;楚国听说后,就会兵临方城,公仲交换土地的事必定会失败了。”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其母曰:“何不亦求之? ”对日:“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 日:“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J其母日:“能如 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日:“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有改 *动)注释: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 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诬:欺骗。尤:过错。 文:文饰。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田:祭田。16.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B.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C.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D.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晋侯赏从亡者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B.禄亦弗及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故人不独亲其亲 D.以志吾过寻向所志 1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介之推偕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 而非人力。B.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 受禄。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之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来缅怀像介之推一样的 人。D.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贪功好利的人,不主动提封赏,认为“贪天之功”的人比盗贼还 恶劣。19.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答案】A16. DB17. (1)上天没有灭绝晋国。(晋国)必将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晋文公还会 是谁?(2)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上。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 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 句读。语句“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的意思是: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 将要隐居了,怎么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应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