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册知识点大全(二).docx
古代汉语下册知识点大全(二)1 .历山之农者侵畔 韩非子背景:韩非,韩国的公子,和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韩王遣非使秦,李斯、姚 贾二人妒忌他的才能,进谗于秦王,逼其下狱自杀。韩非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说 理精密,文笔犀利,善于用浅近的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如矛盾、守株待兔等) 本篇批驳了儒家“德治”的主张,强调了 “法治”的重要性。课文讲解: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替年吠歆正(l)o河滨之渔者争垠(2), 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3)。东夷之陶者器苦施(4),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o仲尼叹日:“耕、渔与陶,非舜官也(6),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 (7) o舜其信(8)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9) o故日:圣人之德化乎!”注解:1、历山:传说中的地名,相传舜曾在这里耕种。侵畔: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土 地。替年:周年。吠SX正:指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2、垠:水中高地。3、期ji年:周年4、gu苦:粗劣。Myu:粗劣不结实。5、牢:牢固6、官:职责。7、所以:表目的。8、信:确实,确实9、乃:竟然。躬藉:亲身耕田。处苦:亲身去做那些劳苦的工作。或问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1) ?”其(2)人日:“尧为天子。”注解:1、方:正当,正在。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2、其:指示代词,那。然那么仲尼之圣尧奈何(1) ?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2)。今耕渔不争,陶器不赢,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那么是尧有失也。贤舜那么去尧之明察;圣尧那么去舜之德化(3),不可两得也(4)。楚人有鬻楣与矛者(5),誉之日:吾楣之坚,物莫能陷也(6)。'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 日:以子之矛,陷子之楣,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 楣,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7)。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楣之 说也。的节日(秦始皇改在十二月)。遗:赠送。2、泽居: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水: 苦于水患。买庸:雇工。庸:“佣”的本字,给人做工。决窦:开挖渠道。 3、饥岁:荒年。五谷不收叫饥。«:同“饷”,供给别人食物。4、穰岁:丰年。穰:丰收。疏客:关系疏远的客人。食:拿食物给人吃。5、疏:疏远。骨肉:指亲人,这里指上文的“幼弟”。6、易财工轻视财货。易:轻视。7、鄙:鄙吝,非常小气。8、高:指品德高尚。 势薄:权势薄弱。9、士橐:指做官和依附权势。士通“仕”,做官。橐,通“托”。依托,投靠。 指依附于诸侯或卿大夫。下:卑下。10、多少:指财物的多少。薄厚:指权势的大小。为之政:进行他的治理工作, 指制定他的政策法令。11、罚薄:刑罚轻。诛:责罚。戾:暴虐。称俗:适应当时的习俗。称:适合, 适应。12:因此,情况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政治措施也要适应现实的情况。因: 依,顺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1),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2),遂王天下。徐偃 王处汉东(3),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有通又)六国;荆文 王恐其害己也4,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 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那么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5), 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6)。”乃修教三年,执 干戚舞(7),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金舌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8),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那么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9)。注解:1、丰:周文王的都城,在今陕西户县东。镐:周武王迁都于镐,在今陕西长安 县西南。丰镐之间:指周文王兴起的领域。2、地:土地,地域。方:方圆。怀: 怀柔,用安抚手段使归附自己。西戎: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3、徐偃王:徐国的国君,西周穆王时人。当时由于国力强盛,平服了东方“九 夷”,故称偃王。汉东:汉水以东。4、前文王:即楚文王。5、有苗:古代少数民族,又称三苗。服:归服,归顺。6、崇尚德教做得不够就 实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上:通“尚”,崇尚。厚:厚实,充分。7、干、戚:都是兵器。干是盾,戚是斧。用干、戚为舞具,表示修德教,不用 武力使有苗归顺。8、共工之战:共工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此处共工是聋公之误。/戟金舌:铁制的 一种兵器。铠甲:古代的战衣,用皮革做成,上面缀有金属薄片。9、竞:比赛,互相争胜。逐:角逐,竞争。气力:指战争实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1)。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2),吾所欲者土地 也,非斯言所谓也(3)。”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4) o故偃王仁义而 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5)。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6)。去偃 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7),那么齐、荆之欲不得行于 二国矣(8) o注解:1、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说之:指说服齐国不要进攻鲁 国。2、辩:说得有道理。3、斯:指示代词,此。4、去:距离。门:指鲁国都城的城门。5、削:这里指国土削减。6、非所以持国也:不是用来保持国家的方法。持:保持。7、息、:止,指废弃。循:依照,这里有依靠、凭借的意思。敌:抵抗。万乘: 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8、欲:指侵占土地的欲望。8 .习题.古书的注解汉代著名注解家: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一、注解方式1、的传:说明经义2、笺:补充和订正传3、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也叫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的春秋公 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宋邢禺(bing)论语孝经尔雅 疏+孙爽(shi)孟子疏,为了便于查阅,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 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二、注解内容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校勘4、注音5、注明典故出处。三、注解术语(一)校勘术语:1、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和刻印误加的文字2、脱文: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 文字。(二)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叫做)被注释词放在其后,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 微差异。(1)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重通槿)穆,禾麻菽麦。”毛亨传:“后 熟曰重,先熟曰穆。"(2)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3)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财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 秦谓之蜗,楚谓之蚊。'”.谓被注释词放在其前,往往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2)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貌,之貌( 的样子)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解释的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或 某种状态。(1)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 妙之貌。”(2)楚辞,哀郢:“众践踝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践踝,行貌。”4、犹(等于说)用“犹”时,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是引申义训释本义。(1)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杜预注:“间,犹与也。”(2)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5、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也就是所谓“声训”。 (1)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 墙。”(2)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3)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声训的理论依据: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的词,其意义往往相通。这就是 戴震所说的“训诂声音,相为表里”。1、戋(浅、贱、笺、线)2、里(径、茎、颈、经)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尔雅释诂:“古,故也。” “诰,告也。”说文一部:“天,颠也。”(颠,顶也)释名释水:“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释名,释衣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传统的训诂方法有三种:形训、声训、义训(1)形训(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皿虫为蛊。甘,美也,从口,含一。(说文,甘部)取,捕取也,从又,从耳。(说文又部)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说文木部)秉,禾束也,从手持禾。(说文又部)(2)声训(因声求义)声训I,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3)义训: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直接解释词义,所以又称直陈词义。其揭示词 义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训、义界、描写比况。直训,是直接用单词训释单词的一种释义方式。一般是:某,某也。直训又分为: 同训I、递训、互训、反训。(1)同训就是把假设干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类聚在一起。用一个跟他们同义的 常用词来训释。尔雅释诂:“朝、旦、夙、晨、唆jun,早也。”尔雅释诂:“初、哉、 首、基、肇、祖、元,始也。”(2)递训就是用几个同义词一个训释一个。说文足部:“遭,遇也;遇,逢也。”(3)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说文老部:“老,考也。” “考,老也。”说文页部:“颠,顶也。”“顶,颠也。”(4)反训,用反义词来训释,也是尔雅首创尔雅释诂:“乱,治也。” “故,今也。”义界是用下定义或对举的方式来解释词义说文衣部:“蓑,草雨衣也。”说文手部:“拙,不巧也。”(对举式的格式是:否认词加反义词)描写比况,是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加以描写,或用类似的事物加以比较、比喻。说 文,犬部:“獭ta,如小狗,水居食鱼。”(三)释音术语读为、读曰,读假设、读如(1)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2)读假设,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鼬醴也。”高诱注:“酗读如诗'蛔 蛔 硕言'之蛾。'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区别:读为、读曰必然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假设、读如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说明假借字。10 .习题11.古书的标点翻译一、句读句读: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 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 者合称句读。二、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一)字句必须能讲通例如: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 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现在把我少年时代所写的一篇辞赋送给你)夫 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禁毋张丧车,从韩厥日:“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塞 之战(上述标点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内,那么下文“皆肘之”的“皆”就没有着落。)正确的标点是:泰毋张丧受,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塞 之战(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面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也不用不作为单 词句表示否认。)正确标点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论语乡党三、古汉今译应注意的问题(-)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簟之战)译文:又射他车右的人,那人死在车中。(毙,古为倒下,不是死。)(二)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与原文句法结构相同)1、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柳宗元封建论)译文(1):没有经过几年而秦朝对天下的统治即告崩溃。译文(2):没有几年就天下大乱。2、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译文(1):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 宋国的一个笑话。译文(2):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 笑。(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怡然是安闲愉快的样子。但是,如果把句子翻译成“安闲快乐地自个儿快乐。” 就不通了正确翻译:老人小孩,都很安闲快乐。2、诺,恣君之所使之。(触龙说赵太后)恣是任凭,“君之所使之”是“你支使他的方法”。但是翻译成“任凭你支使他 的方法”确是不通的。任凭后要加谓语性结构,但是“你支使他的方法”却是一 个名词性结构。正确翻译: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四)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论)译文(1):周朝败亡的原因,不外乎这个罢了。译文(2):周朝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四、审查词例所谓词例,是指古代文献语言中的词的组合例式和用词习惯。(一)同义连用例所谓同义连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并列在一起使用。1、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2、作结绳而为网罟3、是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4、又坐贼杀无辜。(汉书.赵广汉传)(二)复合偏义例(偏义复词)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曾说:“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 注意,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 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6)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战国策.魏策四)(7)昼夜勤作息,伶傅繁苦辛。(孔雀东南飞)(8)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那么语泄。(史记,刺客列传)(三)对文例对文,也叫相对为文。是指处于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个 句子中的相应位置上的词语。这样的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审察对文考证词义,可根据对文较熟悉的那个同义词或反义词去 推求相应位置上的另一词的词义。(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3)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4)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she。(5)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12.古代汉语的修辞(一)一、引用引用分为引言、引事、引文1、引言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1)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3)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 传(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 注,巫山.巫峡 二、引事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典故)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 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明引)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暗引) 3、引文引文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易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二、譬喻譬喻分为明喻、隐喻。1、明喻就是有比喻词的比喻,常用的比喻词有譬如、譬犹、譬之、犹、假设、如等。2、隐喻隐喻是没有比喻词的比喻。(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刀俎,切肉的案板,砧板)(2)曹公,豺虎也。博喻,连用3个或3个以上比喻来说明同一个事物。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代称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 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1)为肥甘缺乏于口与?轻暖缺乏于体与?(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轻暖代高贵的衣服)(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指代荒凉的地方。)(3)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指代海棠叶,红指海棠花。)2、用泛称代特称(1)晋国,天下莫强焉。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专 指魏国。(2)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称,这里特指一种寄生虫。(3)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声、色、土木特指音乐、美女和房屋之类的建筑物。3、用特称代泛称(1)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南浦”见于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后来用作送别之地的泛 称。(2)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大雅”是诗经的组成局部之一,这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3)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牡。(王维偶然作)许、史二家本是汉宣帝时的贵戚,这里用作一般贵戚的代称。(4)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铃戊午上高宗封事)“藁街”是汉代长安的一条街,为招待外族人的住处,这里泛指外族人居住的地 方。四、并提所谓“并提” 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夫种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按照史实,自杀而死的是大夫种,亡命 出逃的是范蠡。2、月呈cheng醴nong肥厚。就是月呈肥醴厚。腥是肉,醴是酒。3、发皇耳目。就是发耳皇目。发,启,通,使动用法。皇,明,使动用法。使耳通目明。4、耳目聪明。就是耳聪目明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山巫峡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自非就是除非、假设非,如果不是。亭午,正 午。夜分,半夜。曦,日光。假设非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13、习题14、古代汉语的修辞(二)五、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左右植松柏、种梧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己喜悲。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4、叫嚣乎东西,黑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注解:1、圣:形容词用作意动。奈何:怎么样,怎么办?2、在上位:指作帝王。将:助动词,欲、打算。奸:邪恶。3、贤、圣:形容词用作意动。去:离开,抛弃。4、两得:两方面同时成立。5、鬻:卖。楣:同盾。6、陷:穿透7、同世而立:同时存在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1)。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2)。以 有尽逐无己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日:'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3)。' 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替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 不亦无术乎(4) ?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 之所易也(5) o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6),道尧、舜之所难(7),未可与为政也。”注解:1、已:停止,消除。过:过错。2、舜有尽的“有尽”二字是衍文,应删。校勘术语:衍文(误加的文字)、脱 文(脱落的文字)。已:完了,完结。3、中:符合。程:规矩,法那么。诛:责罚。4、犹:尚且,还。乃:竟然。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5、难、易:形容词用作意动。处势:处在有权势的地位。骄下:指用命令矫正 百姓的错误。“骄”通“矫”,矫正。5、释:放弃。6、道:称道,提倡。2.习题历山之农者侵畔1、解释以下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翻译整句话。(1)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抵;。(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3)东夷之陶者器苦Mo叫嚣、麋突乎东西南北。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防止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如:1、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L龌jueti不实外厩jiu。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序,季节的次序。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就是九月。)六、夸饰1、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刀通朋,小船)。诗经.卫风2、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皆尽裂。鸿门宴3、喑鸣那么山岳崩颓,叱咤那么风云变色。七、倒置1、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怒于室色于市。)2、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孤臣坠涕,孽子危心。)3、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卞妻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楼老碧梧枝。)4、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秋与鹤飞)八、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婉一些,叫委婉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避粗俗(1)荒侯市人(市人是樊哙庶子,封为荒侯)病,不能为人。(“为人”是两性关系的委婉说法。)(2)即阳为病狂,卧便利。(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2、避忌讳古人多忌讳,仅以死为例,就有很多委婉的说法。(1)放勋乃徂落。(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证于赵。(3)始皇崩于沙丘。(4)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立谁哉?(5)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6)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7)百岁之后,归于其居。(8)越数月,而先生亦捐馆。3、避冒犯对人用敬词,对己用谦词,都有不敢冒犯之意。敬词:陛下、执事、足下、惠等。谦词:仆、牛马走、辱等。再如:不说“皇帝年轻”,而说“陛下富于春秋。”不说“太子年少”,而说“太子方富于年”。4、交际辞令(1)韩厥对齐侯说:“寡君使君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 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2)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指交战。)九、省略1、省略主语(1)那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2)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日: 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2、省略宾语或兼语。(1)明日,子路行,以()告()。(2)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3、省略述语。(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可以远怨矣。(2)太后曰:“君过矣,不假设()长安君之甚。(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曰"字省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那么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4)吾楣之坚,物莫能陷也。(5)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6)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7)处势而骄下者。2、找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词义。(1)然那么仲尼之圣尧奈何!(2)尧舜之所难也。(3)庸主之所易也。3、指出以下各句的句式(1)方此时也,尧安在?(2)不亦无求乎?3 .去私一一吕氏春秋 背景:吕氏春秋是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写的。吕不韦,本是赵国 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后来当了秦国庄襄王的丞相。秦始皇时被尊为 相国,主持国政,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战国末期各诸侯国都喜欢招徒士 人,让这些人著书立说。吕不韦认为强大的秦国在这方面也不能落后,于是让他 的数千门客人人著其所闻,最后合编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 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为吕氏春秋”因书中有 八览,后人也称这部书为吕览。这部书由于是许多人共同编写的,所以思想很不统一,有点近似学术论文汇编。 他的思想内容是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墨家、法家、名家、农家、兵家的学说, 其中既有各家的精华,也有各家的糟粕。文章大都篇幅不长,运用故事说理,文 字比较生动。去私就是去掉私心,做到公正。文章先从天地、日月、四季对万物都是无私的谈 起,继而以尧舜禅让帝位、祁奚举荐贤才、腹 依法诛子的故事来说明何谓去 私,最后指出君主只有“诛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业。课文讲解:天无私覆也(1),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2),四时无私行 也(3),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4)。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5)。” 注解:1、覆:覆盖。2、烛:名词用作动词,照耀。3、四时:四季。4、遂长:成长。遂:成。5、至公:最公正无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日(1):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日:“解 狐可(2)。”平公日:“解狐非子之仇邪(3)? ”对日:“君问可,非问臣之仇 也。”平公日:“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4)。居有间(5),平公又问祁黄 羊日:“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日:“午可(6)。”平公日:“午非子 之子邪? ”对日:“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 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日:“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7)” 祁黄羊可谓公矣。注解: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君主,姓姬名彪,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祁黄羊: 晋国大夫,名奚字黄羊。2、xie解狐:晋国大夫。3、邪:ye,语气词。4、遂:于是,就。国:国都。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5、居有间:过了一些时候。间:间隔,指一段时间。6、午:祁午,祁黄羊之子。7、论:论说,言论。外举:对外推举。外:家族以外,用作状语。避:回避。墨者有巨子腹(1),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日:“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2),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3)。”腹 对日:“墨 者之法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4),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 天下之大义也(5)。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 许惠王(6),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7),巨子可谓公 矣。注解:1、墨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腹:人名。巨子:等于说大师。2、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即秦惠文王,名驷,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年长:年纪大。他子:别的儿子。3、弗不问罪,不惩治。诛:问罪,这里是杀戮的意思。以:作用同“于”。4、开IJ:判刑,名词用作动词。5、大义:大理,公理。6、许:许诺,赞同。7、忍:动词,忍心,狠心。庖人调和而弗敢食(1),故可以为庖。假设使庖人调和而食之,那么不可以为庖矣。 王伯之君亦然(2),诛暴而不私(3),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假设使 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那么亦不可以为王伯矣。注解:1、庖人:厨师。调和:调味。2、伯:通“霸”,霸主,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3、诛,诛杀。暴:指暴君。私:据为己有。4 .习题.天论荀子背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游历过齐、秦、楚等国。荀子是战国后 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继承前期 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并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 自己的思想体系,开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在 政治思想方面,他在坚持儒家的礼治原那么的基础上,主张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在自然观方面,他否认天命,强调人为。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征服自然、改 造自然,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天论。课文讲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那么吉,应之以乱那么凶(1)。 强本而节用,那么天不能贫(2);养备而动时,那么天不能病(3);修道而不贰, 那么天不能祸(4)。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5),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 凶O注解:1、应:适应,对待。治:正确的治理措施。舌L:错误的措施。2、强、贫:形容词用作使动。本:农业生产。3、养:给养,衣食等生活资料。备:完备、充足。病:名词用作使动。4、修:应是“循”之误,遵循。贰:应是忒之误,过失。5、渴是衍文。6、袄怪:指自然灾害等反常现象。袄:也作妖。本荒而用侈,那么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1),那么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 行(2),那么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3),袄怪未至而 凶。受时与治世同(4),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 人之分,那么可谓至人矣(5)。注解:1、略:不充足。2、倍:通背,违背。3、薄:迫近。4、受时:遇到的天时。治世:盛世。治:治理得好。5、分:职分。至人:圣人。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1),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 乱,治乱非天也。时邪(3) ?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4),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那么生,失 地那么死(5),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注解:1、瑞历:历象,天象。2、以:介词,凭借。3、时:季节。4、繁、蕃:茂盛。启、长:生长。畜通蓄。臧通藏。5、得地:庄稼得到能生长的土地。失地:庄稼离开了能生长的土地。星队、木鸣,国人皆恐(1)。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 化(2),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3)。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 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4)。上明而政平,那么是虽并世起,无 伤也(5);上暗而政险(6),那么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注解:1、队:坠的古字。说文:“队,从高坠也。”国:国都。2、阴阳之化:指自然发生的变化。3、怪: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奇怪。非:不对。4、蚀:亏缺。不时:不合时节。党:通倘,偶然。见:现的古字。无世:没有 那个时代。常:通尝,曾经。5、并世起:同时发生。6、暗:昏庸愚昧。险:险 恶,指政治暴虐。雪而雨,何也(1) ?曰:无何也,犹不雪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零,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2)。故君子以为文(3),而百姓 以为神,以为文那么吉,以为神那么凶也。注解:1、零: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这里名词用作动词。2、以文之:用这种迷信活动为政事作装饰。文:文饰,修饰。3、君子: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 礼义。故日月不高,那么光晖不赫;水火不积,那么晖润不博(1);珠玉不睹乎外, 那么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那么功名不白(2)。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 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3),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 幽险而尽亡矣(4)。注解:1、晖:火的光辉。润:水的润泽。博:广大。2、功名:功绩和名声。白:显赫。3、君:名词用作动词,统治。隆:高,这里形容词用作使动,使高,指推崇。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4、权谋:用权术。倾覆:颠覆。幽险:阴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2) ?望时而 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3)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4) ?思物而物之,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5)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6) ?故错人 而思天,那么失万物之情(7)。注解:1、大天:认为天伟大。大:形容词用作意动。孰与:表反问,用于比较, 与其哪里比得上呢?(也可表疑问,和相比,谁更,例:公之 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物:名词用作状语。畜通蓄。2、天命:自然规律。3、望 时:盼望天时。应:适应。4、因:依,顺着。多: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增 多。骋:施展。化:动词用作使动,使变化。5、物之:使它成为能供自己 使用的物。物,名词用作使动。6、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地生长出来,哪里比 得上掌握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所由。7、错通措,舍弃。情:本性。6 .习题7.五蠹一一韩非子背景:五蠹是韩非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 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主张。本篇根据古今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论证了法治的合 理,主张因时制宜,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论证了“世 异那么事异,事异那么备变”的道理,为推行变法、实行法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斥当时的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逃避服兵役的人)、工商之民为社会 的蛀虫,而主张养耕战之士(农民、军队),除五蠹之民。课文讲解: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1)。有圣人作,构木 为巢以避群害(2),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3)。民食果菰蟀蛤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5), 而民说之(6),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稣、禹决 渎(7) o注解:1、不胜:受不住。胜:忍受,承受。2、作:起,出现。构:架起。3、王:名词用作动词。有巢氏:和下文的“燧人氏”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有:词头。4、果菰(luo):木本植物的果实叫果,草本植物的果实叫菰。蟀:同蚌。蛤(ge): 蛤蝌。5、钻燧:钻木取火。燧:用来取火的器具。化腥臊:消除腥臊气味,指熟食。 化:动词用作使动,使变化,指消除。6、说通悦。7、稣:传说是禹的父亲。决:开掘,疏导。渎:入海的河流。古代以长江、黄 河、淮河、济水为四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1),必为 稣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2)。然那么今有美尧、舜、汤、 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3)。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4) o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5),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 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注解:1、夏后世:指夏代。禹建立夏朝后,人们也称“夏”为夏后氏。2、这种说法不对。掘河导水在历代都是必要的,没有什么可笑的。3、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称颂。新圣:当时新出现的圣人。韩非认为社 会是开展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圣人。4、期:期望,要求。修:效法。法:取法。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