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铁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docx
-
资源ID:62227059
资源大小:25.3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docx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柳州铁一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段考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手机或许不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机不是人的一个工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也使得听觉能力增加了,能够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的存在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已然被手机扫荡。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寒夜灯光 司玉笙 车灯很亮,剑一般刺破黑暗,车窗外的树影便飞速地向两边闪开。 坐在后排的他眯着眼问:“快到了吧?” “已经上了大堤,老板-前面就是蝴蝶庄。”司机小徐目不转睛地盯着灯光尽头。 所谓的大堤,就是黄河故堤。三十多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大堤走出蝴蝶庄到沿海一座城市打工的。而今,他已经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庄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说是买下半个县城还可以剩下个黄金圈。他听了之后,一笑了之。“老板,这条水泥路就是你捐资修建的,还有小学。”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仪表盘五颜六色的光线散射在车内,光线在他脸上波动。 他有两年多没回蝴蝶庄了。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选在夜里回来,是怕给县里的、乡里的头头脑脑找麻烦-只要听说他回来了,片刻工夫小车就会鱼贯而来,不是接他吃饭,就是请他看项目啥的,弄得他不尴不尬的,心里头不那么舒服。 为从老家拔腿,四年前,他将爹娘接到公司所在地,让他们住在海边的一幢小楼里,观海景、吃海鲜。可他们人在这儿,心还是在老家,时不时地嚷着要回蝴蝶庄。他就哄劝,答应到年关送他们回去。不料老爹忽发脑梗死,落下个半身不遂。病榻上,爹还不忘农耕之事,还有那处老宅院。 于是,按爹娘的意思,老宅院交与小学校长匡四管护-匡四是他儿时的玩伴,又是同学,交给他放心。 这匡四是个“老别筋”,只要是认准的道走到底不拐弯。四年前接爹娘时,本打算带他一块走,可怎么劝说他也不去。 “我走了,把孩子扔这儿咋办?”“你想想你一个月才拿多少钱?”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匡四拍拍胸口。 “多少人想跟我去,我都没点头,专想着你哩一一你的文化水平比我深,帮帮我多好!” “不中,不中,我得帮帮这些孩子-他们还小。” 每每回想起与匡四的这次对话,他就在心里长叹一声:“唉,这就是匡四啊!” 前天,躺在病床上的爹忽然歪头问道:“你有几年没回老家了?” “两年了吧!” “回去看看吧!俺和你娘动不了,你得回去,咱可不能忘了蝴蝶庄,那是咱的根呀!” 说着,还忘不了加一句:“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他可是个好先生。” 现在,蝴蝶庄近在咫尺了。夜里的蝴蝶庄就像山峦,峰壑皆有,显得有些陌生。他睁大了眼,盯着路径,提醒司机小徐减速慢行。很快,他就看见了那熟悉的宅院-那里灯光明亮。他心里“咯噔”一下:谁这么晚了还开着大灯?车一停稳,他下车直奔院子。推开虚掩的大门,他愣住了:树底下,一堆堆废纸箱、酒瓶子、旧书、废报纸什么的几乎占满了院子,中间只有一条下脚的小道通向堂屋。 有一个人正蹲着捆扎旧书,听到动静,便直起身子来-正是那位小学校长。 “匡四。” 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 匡四定定地瞧了他一眼,戴手套的双手只是在身上蹭,没有握手的意思。 “我手脏,手脏-你咋回来了?” “快过年了,回来看看。” “都好着哩,好着哩-就是这院子成了废品收购站。” “你不是当着校长哩,咋弄起这营生啦?” “去年退啦,闲着也是闲着,这跑跑颠颠地给孩子弄个书本钱。” “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 “不是钱的事,是让孩子知道这东西来之不易-有时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垃圾也会变成宝贝!” 他打了个寒颤,小时候的那种寒意袭上身来。 “我的匡校长,你不嫌冷吗?”“冷啥,一忙起来啥都忘了。” 小徐糖着大包小包地进来,院门被碰得“咣当咣当”响。第二趟又是圆筒方箱的,来回三次。 “过年了,带些年货,都放你这儿,有四棚叔的、良头家的、三木的” “我知道,知道-你不住下?” “不住,我得连夜赶回去,明天有个联谊会,还有一个合同得签。” “唉,多少钱算钱?多大官算官?” “我也是想把垃圾变成宝贝。” “好,好!” 匡四捋下手套,往一捆旧书上一扔,转身到屋里捧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 “这是我备的干豆角,俺叔俺婶喜欢吃,你捎过去,就说我匡四在蝴蝶庄给他们拜年了!” “你也替我给咱庄老少爷们、大娘大婶拜个年!” 说着,两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车出蝴蝶庄,小徐不由得问了一句:“大冷的天,一个小学校长怎么整起破烂来了?” 他拍了拍腿,斜了小徐一眼:“你不懂他-停车!” 小徐愣了一下,将车停稳,以为老板要小解,可并没有听到那惯常的声音,往车后一看,嘴就张大了- 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插叙了老板走出蝴蝶庄到沿海城市打拼而发家致富的奋斗史,这部分略写为下文故事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B老板特意选择在腊月二十九夜里回蝴蝶庄,不愿给县、乡领导添麻烦,这表明他对家乡媚富、附势、刻意逢迎的歪风邪气的深恶痛绝。 C“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这句话鲜明地表现了小学校长匡四淡薄金钱,永葆初心,坚守岗位,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D小说写病床上的爹对儿子的“回去看看”“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等叮咛,这一处看似闲笔,实则起到充实情节、升华主题的作用。 8.请谈谈小说在塑造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6分) 9.小说以“寒夜灯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篠:xio,小竹,细竹。裛:yì,通“浥”,沾湿。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 B.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表现出诗人客居成都时的穷愁潦倒之态。 C.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D.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15.“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发对往事追忆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我太难了”,说到底是一种青年亚文化表达。这略带幽默的自我调侃,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心理。面对生活的压力,一句流行话语说出口,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追求个性表达,面对生活,还需要换一副认真的模样。毕竟,真实的人生没有不难的。一帆风顺、一路坦途更多的时候用在祝福语中,生活中却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磨难往往是逃不掉、躲不开的,迎难而上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 迎难而上,经过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成长才会。成长,不正是在一个又一个“我太难了”的反复考验中实现的吗?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该是一种过来人的视角,对于正处于困难中的人来说,()杨绛先生有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调适无可厚非艰苦卓绝如期而至 B调整无可非议坚苦卓绝不期而遇 C调整无可厚非艰苦卓绝不期而遇 D调适无可非议坚苦卓绝如期而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越坚强,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B越痛苦,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C越痛苦,收获的心得就越多,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 D越坚强,收获的心得就越多,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能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 B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 C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因此带来短暂的疏解。 D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因此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 20下面是××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分)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5月11日 将_改为_; 将_改为_; 将_改为_; 将_改为_; 将_改为_; 21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创新的“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梁晓声 这四句话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与抄袭。 高一语文段考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手机不是人的一个工具”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原文是“或许不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故选A。 2.C【解析】C项,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应是“他就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故选C。 3.D【解析】D项,“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说法不正确,两者之间应该是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故选D。 4.A【解析】“就往往会束手无策”文中并未提及,强加因果。 5.C【解析】“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条件、因果皆不成立。 6.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