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临床应用体会] 捏脊疗法的临床应用.docx
-
资源ID:62240711
资源大小:13.3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捏脊疗法临床应用体会] 捏脊疗法的临床应用.docx
捏脊疗法临床应用体会 捏脊疗法的临床应用 捏脊疗法是医者通过提拿脊柱两侧肌肤来治疗疾病的推拿手法。晋葛洪在其肘后救卒方中对此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治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是捏脊疗法的最早记载。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是躯干活动的基础。由于脊柱骨及其附属组织与某些经络和脏腑的关系甚为亲密,所以脊柱骨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可影响某些经络和脏腑;同样,某些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亦可反映于脊柱骨及其附属组织。这就为应用捏脊疗法治疗疾病供应了理论依据。 捏脊疗法的操作手法是:患者俯卧于硬板床上,两臂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屈曲重叠置于胸前,下颌顶于手上。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或右侧。由于男女有异,体质有别,胖瘦不一,凹凸不同,加之每个人对于捏脊疗法的耐受程度有强有弱,所以手法操作就有轻有重,速度也有快慢之别。 凡体瘦,背部皮肤松弛,耐受性较强的患者,不论男女老少,操作手法是:术者两手半握空拳,掌面对上,以拇指罗纹面与示指中节(靠拇指侧)对称用力,将患者背部皮肤用力提起,做连绵不断地有节奏地交替推捏滚动。 凡背部脂肪厚,皮肤较紧,耐受力较弱的患者,不论男女老少,操作手法是:术者双手半握空拳,掌面对下,拇、示二指或拇、示、中三指的罗纹面对称用力,将患者背部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绵不断地有节奏的向前交替推移滚动。 另一手法是结合第一和其次种手法,详细操作为:欲治疗某种疾病,就在与病变有关的某脏或某腑的腧穴上,在加重手法的同时用力把背脊皮肤捏紧向上直提,并左右摇摆,听到响声,即为佳象。如治疗胃肠系统疾病,就在脾俞、胃俞等穴处如此操作。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捏脊能调和阴阳气血,疏通脏腑经络,临床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或协助治疗以及痛经的治疗,操作简洁,收效快捷。现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 痛经:患者,女,17岁,2005年3月14日初诊。自述每于经行第2天腹痛甚,恶心呕吐,甚或晕厥,经期延后。此次经来二日,色淡量多。晨起腹痛猛烈,腰骶困痛,呕恶频作。检查:形体消瘦,面色白,冷汗淋漓,手足不温,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细弦。诊断:痛经。证属虚寒凝滞胞中,冲任闭阻,不通则痛,治宜调理冲任,和中止痛。急则治其标:令患者俯卧床上,自尾骨尖至T1112,重复捏脊5遍,腹痛顿失。随后中药调理,痛经再未发作。 胃痛:患者,女,30岁,2006年6月7日初诊。自述素有胃痛,受寒凉即发。昨日因吃凉拌三丝(黄瓜、莴笋、粉丝)于夜间发作,上腹持续难受伴阵发性加剧已7小时,其间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夜间经内科治疗无效,现仍难受难忍。检查:畏寒肢冷,腹部平软,但剑突下压痛明显,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诊断:胃痛。证属脾胃虚寒,复食生冷,胃失和降,治宜消导和中,理气止痛。令患者俯卧床上,自尾骨尖至大椎,重复捏脊7遍,自觉胃有落空感,难受大减。翌日再治,患者胃已不痛,惟感不适、纳差,再捏脊1次,中药调理而愈。 疳积:患者,男,1岁4个月,2003年9月27日初诊。其母云:近半年来因乳不足,小儿日渐消瘦。从8个月起加牛奶、稀饭辅食喂养后,出现纳差腹泻。大便35次/日,为未消化食物及水样便。检查:形质羸瘦,面色白,体重7kg。心肺正常,腹胀大,肝脾未扪及,舌淡苔滑腻脉细滑。诊断:疳积。证属脾胃虚损,积滞内停,虚实夹杂。治宜行气导滞,理脾消积。令患儿俯卧,自尾骨尖至大椎,每次捏脊67遍,隔天1次,10次后小儿食量增加,大便复原正常,临床症状消逝,体重增加。后加中药调理,3个月而愈。 讨 论 从经络循行部位来看,“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之督,故曰阳脉之海”(奇经八脉考)。“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灵枢经脉篇)。由此可见,临床捏脊的部位,即是督脉与足太阳经的循行部位,而督为“阳脉之海”,与冲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任脉(“阴脉之海”)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岐;膀胱经为“巨阳”之经,是脏腑经气输聚的部位(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其经)。因此通过捏脊疏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便可达到和阴阳,行气血,通经络,理脏腑之功效,故祛病止痛,效若桴鼓。 治疗时,不同疾病于不同部位合理运用轻重不同的手法,是保证捏脊疗效的关键。 我们依据脊髓神经的阶段分布,治疗胃痛时,在T812段;治疗痛经时在腰骶椎段;治疗疳积时在T7L2段,采纳“推二提一”即向前温柔推捏两次,向上用力猛提一次(用力猛提时常可闻及脊皮下似气球裂开的声响)的重手法,疗效满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