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调摄方法.docx
中医情志调摄方法养生,又称摄生。生,是生命、生存、生长;养,即保养、 补养、摄养。养生就是调摄生命、保持健康以达到长寿。养生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 心是要“调和阴阳"。养生的原则是协调阴阳、保阳益阴;五脏坚固、脾胃为本; 畅通经络、调和气血。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 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 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 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清静养神: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 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 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 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 “清静则肉媵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 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 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 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 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 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 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 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 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 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 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 舒畅。清静养神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修性怡神法。“性"是 指人的性格和情操。现实生活中,高寿的人多性格开朗,情绪乐 观,其中有许多人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 性格,常常使人疾病丛生或早夭。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指出,“世 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自除 烦恼”。因此,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 心,而养心首重养德。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 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 冶情操、调神健身。调摄情志: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 节。常用的控制和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华超 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以情制情法: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 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 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 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 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 “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 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 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 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 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 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 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 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 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 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 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 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 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 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 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 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 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 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 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 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