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docx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第1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协调好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因此其建设主体是多元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名单及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试点地区成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信访、残联等部门参与,明确成员单位职责。”这说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党政部门。在核心主体之外,还有不同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核心主体内部有“条”与“块”之分,社会主体则有公益性组织与互益性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等。多元主体参与,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的共建特征。主体之间如何协调?核心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各负其责,积极协作,履责到位;党政部门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时,要强化协商意识,淡化命令色彩;在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时,则要突出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与法律意识。惟其如此,方能联动各方,协调多元主体的行动一致性,提升主体之间互动响应的快捷有效性。 处理好服务资源对不同人群的科学分配关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施服务全覆盖,各类个体、各种群体要分享其不同服务。但在服务资源分配中,不宜采取平均原则,这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从心理健康与否的角度,社会大众可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健康指标处于正常值的绝大多数人,可以称为普通人群。二是心理健康指标偏低、心理行为问题较为突出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和特殊群体,如失独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以及遭遇生存困境的其他类型人等,也包括服刑人员、刑释人员、戒毒人员等,可以统称为特殊人群。按照“二八定律”这一法则,在社会心理服务及其体系建设中,占比大的普通人群因其心理健康而耗费较少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而占比小的特殊人群则要耗费更多资源。对普通人群,主要是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咨询、辅导等日常化、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消耗的总量和力度都不大;而特殊人群很容易因心理等问题而造成社会危害,危及社会治理。对特殊人群,我们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建立监测预警干预机制,做到严密筛查发现风险、及时预警防范风险、果断干预消除风险,以及帮助实施人格重塑与心理重建等。 完善好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的良性互补关系。社会心理服务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来确保服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缺口相当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兼职人员与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截至2022年底,我国专业精神科医师有3.34万人,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能提供专业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世卫组织建议,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就此而言,中国所缺心理咨询师超过130万人。因此,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兼职人员与志愿人员参与其间。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之间如何良性互补?志愿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节,在危机干预方面,兼职者和志愿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危机干预的第一现场,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不恰当的志愿服务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或“次生伤害”,从而给社会治理增加难度。因此,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必须实现无缝对接,专业心理工作者要承担起责任,在提供社会心理服务的同时,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力度,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志愿者也要加强学习,提升相关专业素质,使志愿服务拥有更多的专业技术含量和更优的心理服务质量。 联接好“说”与“做”的正向赋能关系。搞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努力去“做”,但也要借力于“说”。“说”体现在三类事上:一要营造舆论氛围,为建设“施工”铺路。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这就需要让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与迫切性,为此需要强化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引导,营造友好互信、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二要把握正确导向,解决认识偏差。受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对心理问题一直存在观念上的盲区和误区,即相信生理疾病,却不认同心理疾病,从而选择性忽略自己或他人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时,把心理疾病完全等同于狭义的精神病,对患者排斥、歧视、冷漠。为此,我们需要通过舆论引导纠正广大群众的认知偏差,重建正确认知。三要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使广大群众从宣传中获取健康知识,致力打造自己更加健康的心理世界。只要我们“说”得准确、“说”得真实、“说”得到位,那么就能“做”得扎实、“做”得精彩、做到事半功倍。 第2篇: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建设交流材料 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 2022年6月26日 大医院爆满而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配臵不当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按照市卫生局关于构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要求,在县卫生局的统筹安排下,我院以提高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为职责,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为己任,坚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手抓,努力实现辖区群众享受均等、便捷、有效的健康服务,2022年1-6月完成门诊收治病人45103人,同期增长4.5%,住院收治病人2760人,同期增长7%。 一、以病人为中心,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参照二级医院标准,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核心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质量上墙制度40余项,同时开展医疗质量专委会、病历交叉质控、处方点评等业务活动,不断规范医疗行为,简化医疗流程,避免了医疗差错。 二是建立适合医院发展的人员培训机制,在保障职工的工资、福利、年终奖金的基础上,给予进修人员每月的450元生活补贴和300元租房补贴,提高在职职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城乡卫生统筹平台外派所有医护人员到三级医院 1 进行规范轮训,截止2022年轮训专技人员83人,占全院专技人员的72%,同时邀请四川大学、省医院、县医院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学术讲座50余次,并与上海白玉兰公司合作,建立远程教育平台,获得更为优越的专家指导资源,并且作为四川省第一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项,构建了与人力资源配臵标准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制度,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坚持贯彻“增加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理念”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和“治未病”中得作用。按照成都市卫生局下发的基本医疗目录要求,应开展417项,实际开展321项,可选择开展207项,实际开展149项,并结合辖区群众的实际要求增加开设腹腔镜手术、骨科手术、腹部手术、激光治疗皮肤病、利普刀检查、电子胃镜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等20余项服务项目;同时建立服务测评机制,成立了服务监测机构,每月向服务窗口发放问卷调查100份,主动向病人征集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让“三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开展县、镇双向转诊,县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CR”片会诊机制; 2 设臵便民服务点,定期派出医务人员到永安镇敬老院提供无偿诊疗服务;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服务,(5月份接力雷锋活动,为“5月中国好人阿各”婆婆免费开展康复治疗)让老百姓获得更为均等、便利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一是完善机构设臵,设臵传染病防治、地方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专职岗位,使其职能分工更为明确,团队协作更为密切。 二是信息化为支撑,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率先与成都维信电子公司合作,植入疾病分析与健康评价系统(DASS系统),通过电话、短消息平台实现对孕产妇的电话追访,重点人群的随访管理,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等工作智能化、简单化,每季度向病人发放健康保健短信10000余条。 三是建立家庭医生式服务机制,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性、连续性公共卫生服务。优先为辖区内的低保人群、慢性病人、残疾人员、65岁以上老人等)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建立病人管理循环制度,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需要治疗的病患转入门诊、住院病人管理,将门诊、住院诊疗过程中需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指导随访的病患归口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进行定期随访指导,5月底完成签约1145户,签约比例10.81%,完成下乡入户随访1376 3 人次,提前完成了2022年的目标任务。 四是建立绩效考核及合理补偿制度,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先是根据行政村的人口基数制定相应的工作量,按照不同的工作量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核;其次通过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利用DASS电话随访系统进行质量考核,以此达到“优劳优酬”补助原则。 三、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药品合理配送机制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07种,医院配备272种;四川省补充目录252种,医院配备155种;成都市补充目录141种,医院配备21种。结合辖区群众需要及医院实际开展的诊疗项目,并申请了利多卡因胶浆、布洛芬混悬液、芬太尼注射液等10余种专科用药。所有药品均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基药销售额占全院药品收入的94%左右。借助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研项目小康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与四川大学循证中心、山东大学共同探讨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机制,同时在村卫生站已经实施药品统一由医院代购,并执行零差率销售。 四、全面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 按照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的建设标准,全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医院完善了机房设施,配套双服务器,开通了“永安中心卫生院”独立网站、触摸屏宣传系统、LED屏显示系统,完成了Lis系统、Pacs系统的对接工作,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系统,与 4 县医院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会诊中心完成“CR”片会诊60余人,付家坝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健康感知舱”应用,病人自愿体检40余人。 五、存在的困难 (一)人力资源紧张及经费保障不足。按照现行政策,公共卫生经费是按照卫生院服务人口分配,中心卫生院与一般卫生院服务人口相当,甚至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而医院员工是一般卫生院的3倍,导致中心卫生院经费相对不足,人才容易流失,形成人才“引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引发新的内部不稳定因素。 (二)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方面。因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公司中标基本药物配备不齐,个别品种时常缺货,且部分中标药品规格在社保对码时没有信息,为社保报销工作带来了困难,甚至个别国家基本药物出现涨价的现象,违背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初衷。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特别是“一卡通”式就诊服务,门诊医生年龄较大,学习意识相对较差,网络运用速度慢,病人诊治耗时延长,以后工作中应加强门诊医生的疏导作用,提高部分老同志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人诊治工作效率。 第3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1全县老龄人口基本情况:我县总人口约46万,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近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 据测算,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将日益突出。 城市“三无”人员34人,农村五保人数为1361人。 老龄人口进入专门机构养老373人,分散供养988人。 2全县养老机构情况:截止2022年底,全县共有机构养老床位数1406张,其中农村敬老院、光荣院15家,床位数960张,可以满足80%以上的农村五保对象入院需求,基本达到国家要求。 公办福利中心1家(预计在2022年8月正式运营),设计床位数196张,民办养老机构2家,床位数350张;农村五保对象1361人,按照“9073”的社会要求(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需提供日间照料或日托,3%的老人需入住养老机构),需进机构养老社会对象1770人,需日间照料或日托对象4250人,其他对象可居家养老社区提供必需的服务。 二、主要工作情况1政府主导,增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每年都会召开相关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使养老服务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成立了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县民政局负责对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并依托县老年公寓建立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全县养老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等工作。 对全县养老服务机构网络进行的总体部署,规划在2022年前,县城区至少一家福利中心正式营运;每个乡镇(场)建成1家综合性中心敬老院;2000以上人口的城乡社区建成1家为老服务工作站或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加上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充,基本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 至2022年社会养老体系覆盖全县,机构养老达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社区服务具备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保健康复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能够向居家老人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购、助残等各种服务。 2注重重点,以优质项目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近年来,我县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面提升各乡镇敬老院、光荣院的硬件建设、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优质项目的建设,每年完成3-4所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 3优惠扶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 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走社会事业社会办的道路。 落实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规定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实行划拨供地,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实行挂牌出让,鼓励利用闲置的房屋资产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同时认真落实上级部门有关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免收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减半收取通信费、视听费等。 我县现有民办养老机构2家,其中县幸福敬老院座落于镇村,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实有床位220个,入住老人160人,院内干净整洁,环境舒适宜人,老人非常满意,为促进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4统筹兼顾,实现养老服务内容多样化。 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健身场所,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护、助餐送餐、家政服务、日间托老、医疗康复、应急救助、法律维权和精神文化服务。 重点优抚对象中的老年人、“三无”老人(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五保对象和低保家庭中的空巢失能老年人,通过提供养护、照料、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对他们实行养老保障,老人享受免费服务。 中、低收入家庭的空巢和失能老人,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责任,享受优惠性的服务。 高收入家庭的老人,为他们提供高端的照护服务,兼顾部分老人的养老医疗娱乐休闲甚至旅游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不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功能不丰富,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不太相适应。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社会养老社会化的浓厚氛围,很多人往往误认为社会养老只是民政部门的事。 二是资金投入不大,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难落实,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更难得到相应的扶持和政策优惠。 三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事业的积极性还不高。 四是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少,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 五是社区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四、下步工作安排1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指导、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养老工作运行机制。 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列入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服务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逐步形成制度化的养老工作运行机制。 2进一步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 目前,我县民办养老机构投资回报率较低,影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向社会养老事业流动。 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我县将进一步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对取得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床位数达到10张(含)以上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经县民政局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后,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逐步把公办与民办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建立社会化福利体系并使其良好运行。 3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养老服务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门机构来牵头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整体上协调。 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好发改委、民政、工商、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财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法规,尤其在建设资金、土地征用、税收、信贷、水电等方面进一步给予优惠扶持。 4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逐步推行培训上岗、竞争上岗,对现有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发挥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对养老机构建设和服务等诸多方面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政府的监管,使之在建设时按照程序中的审批事项,严格执行各项建设标准;建成开业后则要严格遵守各类服务规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4篇: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2022年,A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按照中央综治办相关部署,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的原则,充分运用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建设成果,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格局,社会心理服务组织实现了区、乡镇 (办、区)、社区 (村)三级及重点行业领域的全覆盖。 一年多来,A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共为辖内群众提供心理服务7.35万人次,排解群众心理障碍6270余人次,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560起、信访积案24件,全区涉法涉诉案件下降83%,信访总量下降58.7%,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和“民转刑”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1.3%、23.3%、10.4%,全区没有新增涉法涉诉案件,没有发生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命案,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被辖内干部群众称为情绪的“理疗师”、生活的“减压阀”、社会的“稳压器”,全区50%的居民有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 抓基础,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该区按照“区、乡镇(办、区)、社区(村)和重点行业全覆盖”和“两个中心(综治中心和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同步建设”的思路,A在辖内7个乡镇(办、区)、27个社区 (村)建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站,在310个网格设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点,在公安、信访、人民法院等5家重点单位设立了社会心理咨询室,在15所学校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在3家企业设立了“爱心驿站”,在5家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全区形成了以综治中心为依托,以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心为骨干,以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为重点,以网格社会心理服务点和重点行业社会心理咨询室为触角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无死角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探索建立了各层级心理服务站(室)的建设运行标准体系。区委、区政府投资300万元,建成了湖北省设施最完备(设有热线电话及释压屋、沙盘室、心理测评室、研判室等7个功能室)、最大的(500平方米)公益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作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龙头,既承担心理咨询疏导服务,又负责组织规划、统筹协调全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和运行。 抓关键,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该区组建了以专家协会为支撑、以专业人士为骨干、以志愿者为补充的专业化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一是成立心理服务专家协会。利用市太和医院、汉江师范学院等医院、高校的资源优势,成立了由60名专家、医师组成的十堰市心理健康专家协会,指导全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二是吸纳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公安、信访等单位,以及乡镇(办、区)、社区(村)基层服务岗位;选派、鼓励政法干警、综治维稳干部参加心理专业培训,实施教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工程”,为全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组建心理咨询员队伍。组织培训500名社区干部、368名网格员参与心理服务工作,组建600人的大学生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辖内16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志愿服务。 抓重点,开展多样化心理服务。一是抓好大众宣教服务。通过干部讲坛、大众讲堂、报刊、网站、电视等平台普及心理知识的同时,采用综治视联网、热线电话、微信群、QQ群提供心理服务,依托各级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定期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入户走访等服务。二是抓好重点群体服务。把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戒毒人员、未成年人、精神疾病患者、信访户等作为心理疏导服务的关键人群,加强心理干预和风险评估工作,做好源头预防。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在信访工作中引入心理服务,制定信访人员心理质量表,将信访人员的心理状态量化为十个指标,对符合三个以下指标的纳入综治服务管理,符合三个以上五个以下指标的由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符合五个以上指标的采取心理干预及稳控措施。 抓联动,建立规范化工作流程。该区依托各级综治中心,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推行“排查筛选干预”工作流程,实现了工作的规范化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一是全面排查。各级干部和网格员借助综治中心“三级联排”工作机制,定期对群众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掌握社会情绪、大众心态,精准开展心理预防教育。该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从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健康情况、行为表现等方面设计群众社会心理服务状况调查表,分级分类建立15万份居民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录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其他部门数据信息共享。二是定期筛选。该区心理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医院、综治、公安、信访等单位开展群众心理情绪动态筛查研判,根据采集数据评估形成社会心态研判报告。区综治中心根据报告确定社会矛盾化解的重点领域和对象,开展综治维稳工作。三是联动化解。该区综治中心在化解社会矛盾时,视情况引入心理咨询服务,在解决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完善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化解体系。 抓创新,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该区建立了“政府+市场”的社会心理服务组织运行保障机制。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把心理服务工作纳入综治工作部署、落实和考核。将每年300万元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100万元精神疾病治疗救助基金。社区(村)、学校、企业的心理服务机构原则上各自承担日常费用,每年底经检查考核后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创新市场化运行机制。将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无偿提供给心理专家协会使用,由心理专家协会负责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运行和管理。每年给心理专家协会100万元经费,由区综治办按日常工作和实际成效实行量化打分考核,根据得分拨付资金,进行奖惩。坚持市场运作建设队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聘用50名心理咨询师在各心理咨询服务室坐班服务;将辖内16家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纳入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协作单位,开发推出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教育培训、课题研究、咨询服务等项目和内容,由社会组织承担,区综治办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一定补助;与高校、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共同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工作。 第5篇: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要求,探索适合我市实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增添正向推动力,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助力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杭州2030”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顺利完成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二、工作目标 - 1理援助平台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展心理社工培育试点,建立患者家属学校(课堂),分级分类分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农村人群、城市人群和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50%、60%和90%。 6.特殊人群管理指标:八大类特殊人群建立一人一档案,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地区开展监测预警干预智能管理系统建设试点。 7.患者管理服务能力指标: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及时率达95%,报告患病率达4以上。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和面访率均达80%以上,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达65%以上。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开展区、县(市)、镇(街道)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依托基层人民调解室、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谈心谈话室、心理服务机构、工 - 3业医疗机构治疗。 公安、司法、民政、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干预专家组,为工作对象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4.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要设立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居家患者长效针剂项目。落实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 5.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关于杭州市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杭 - 5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心理咨询人员和社会组织参与,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普知识宣传,为有心理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帮助、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同时,开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综合医院(含中医院)要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和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4.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对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健全奖励表彰机制,支持其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 - 7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提升其服务可及性和专业性。 3.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整合杭州市市域范围内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搭建集预警监测、危机干预、医疗协作、综合管理为一体,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协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杭州市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4.开展“三色等级预警”试点。依托综治平台,开展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试点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格局,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四、组织实施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将分为三个阶段组织推进。 (一)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到2022年底,先行地区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其他地区完成部分指标。 (二)第二阶段:深化提升阶段。到2022年底,全市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挖掘各地特色做法,适时推广复制,变盆景为风景。 (三)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到2022年底,全面完成指标,深化杭州实践,丰富杭州做法,形成杭州经验,将试 - 9(五)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进行抽查,对于工作完成差,政府重视不足,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第6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何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何建设? 2022年7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届心理行业促进大会上,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专家顾问刘晓明做了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题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公益工程专家顾问刘晓明发言 他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何建设: 第一、建立六级联合工作团队。由高校及实践专家、助教与运营支持团队、各地市专职心理工作者与兼职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组成,逐层工作赋能,保障心理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第二、建立四级联合培养团队。第一级高校专家理论指导与专业引领,第二级优秀实践专家实务工作指导,第三级专业助教全程跟踪 1 指导,第四级各地市学员组长组织学习,分工指导,保障培养成效。 第三、借力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化管理 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为各地区建立心理服务线上支持系统,提供专业资源,支持工作线上管理,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学习交流,助力工作成果量化评估。以此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与高效性的轨道。 第四、开展专项研究,坚持科学引领 心理服务领域专家学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导开发心理服务方案,总结经验,借助平台进行展示交流,科学引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立足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积聚专业和社会力量,通过“专业引领+行动推进”的运行方式,打造区域社会心理服务典范,培养区域专业人才,建立区域工作平台,评估区域发展现状,助力区域社会心理服务深入发展。 此外,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做了关于“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如何开展”主旨报告。介绍了“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6大模块的建设内容。 据悉,本次会议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京师博仁(北京)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联合主办,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 2 会心关爱基金支持。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张文康,民政部原副部长、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创始理事长徐瑞新,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杨正泉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教授彭聃龄,中社心关爱基金执行主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常务副组长孙啸海等与来自全国各地600余位代表嘉宾。 3 第7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础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 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进基层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