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20章)】.docx
第二局部课后习题第1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1.从社会心理学开展的三个时期来看,本门学科与收社会实践、科学进展有何关联?答: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开展,大体经历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和实验期。从社会心理 学开展的这三个时期来看,它是伴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开展而开展的。(1)在思辨期,也就是在哲学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的阶段,正是人类社会的古 代 时期。人类社会一开始便伴随有许多的社会心理现象,如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恐惧而形成宗 教,而 宗教又被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等等。在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类社 会实践水平 较低,对自然和社会的哲学解释相对简单朴素,而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最初提出那么 是来源于古希腊哲 学家柏拉图的先验论哲学观点。这个时期里,中外很多思想家者隈出过许 多著名的社会心理思想,虽 然g些主张与论述有的颇涉深刻甚分寸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开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相对来说依然 冠物翻和思辨密勺。(2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这个时 期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开展的经验描绘期,是社会心理学孕育并产生形成最初学科形式的阶 段。在这段时期里对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历史背景为:从17世纪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德国资产 阶级革命,这个时期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高速的开展,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 厚的社会基础。革命与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着技术革新与科学进步,如自然科学出现了三大发现:动 植 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也推动着心1/118 或加以改变的。社会学习论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常被用来讨论与解决如电视节目的消 极 影响等现实问题。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 的理论。由社会交换理论引出的人际相倚作用理论,对策与决策研究、社会比较的探讨等引起了 当 代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2)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格式塔学派的理论该理论主要包含知觉组织原那么、同型论、顿悟学习理论、心理和行为的场论思想等,从 整 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 反响, 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做出 的。任何一种 环境必须通过人有组织的相关的认知活动才可能引起行为反响。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与决定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是汲口活动方面。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a 场论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E(environment,心理环境)和P ( person ,人胸成的个人生活空间(life space of person , 简称LSP ),也是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s field工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P )和心理环境(E )两种力量相互作 用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勒温提出了一个公式:B=f ( P , E) =f ( LSP),即行为10/(Fs )的函数。悉熟反射一冲动自尊归属悉场依赖一独立自我概念同一性父母兄弟姐妹 同性朋友 异性朋友 教师 校长其他成人 电视其他同伴合作群体 竞争群体 民主群体 专制群体 意见沟通 领导友谊 模式 规范角色 规章 法令等级制度 特殊化 规模 领导意见沟通成就动机IQ刺激的组织和分类文化背景认知复杂性控制点 注意 成就 焦虑 态度 归因好奇心 才能 正直 成认一地位 保护一依赖 支配一独立角色知觉控制尊重理解图18-1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对这一模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情境(S )的性质可以从"熟悉"到"不熟悉"分成假设干水平。分析情境对于学生 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熟悉到什么程度、不熟悉到什么程度。这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 很重(2 )个性特征(Icp )分为常量和变量两种常量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认知方式、成就动机、智力水平 等。变量特征依赖于情境而变化,如控制点、焦虑、归因等。(3 )个人需要(Nps )决定了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强化刺激,因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 习。(4 )个人从情境那里得到的反响(Fs )包括重要他人、群体和学校三大类。(5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这一学习模型将影响学习的个人一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组100/ 织起来。按照这一模型,分析学生的学习的步骤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特别是要了解那些在特定情境中对学习有影响的特征。分析个人的需要,同时确定个人作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类型。分析情境中的重要他人以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反响,和从群体、组织中得到的信息和 指 令。该模型强调要将几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由于人在不同情境中的需要不同,因 而 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刺激也不一样,相应地,每个人的重要他人也各不相同,群体过程和组 织特点 对他人的影响也不一样。3.简谈教师期待效应的实现过程。答:(1)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模型最早的也是人们弓I用最多的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模型由布罗菲和古德(J . E. Brophy &T. Good , 1970 )提出。该模型共包括以下五个步骤:教师预期某一学生特有的行为和学习成绩;由于有不同的期待,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区别对待,使学生了解到教师期待自己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学习成绩, 并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区别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会越来越符合教师对他们的最初期待。(2)形成教师期待的信息来源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中,教师的期待来自心理学家提供的虚假信息,而在现实生活 中,教师期待是自然形成的,来自实践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分为两类:101/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3)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期待和社会性期待社会性期待是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期待,而学业期待那么是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期待。从理论上说,这两种期待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方向不同地存在着。而得到更多研究支持的却是社 会性期待和学业期待的一致性,尤其在学业期待高的学生身上,社会性期待往往也高。(4)教师期待的传达教师传达期待的行为分为两类:行政管理行为(包括各种行政管理的决策、手段)和相互作用行为(包括教师通过不同的态度、言语和相互作用的频率等传达不同的期待的行为X教师向学生传达期待的方式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座位安排上的区别对待教师往往把低期待的学生的座位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课堂上教师给予的关注的区别对待教师较多地注意高期待的学生,对他们微笑,关怀和信任,而较少注意低期待的学生,或较少对他们微笑和与他们有目光接触。课堂提问上的区别对待教师更多地让高期待的学生来回答以下问题或公开演示,而较少让低期待的学生参与。回答以下问题等待时间的区别对待当高期待学生不能立即回答以下问题时,教师给予较长的等待时间,回答不正确时给他们留 有思考或纠正错误的时间。而同样情况下给低期待的学生时间较少。批评和表扬的区别对待当高期待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教师给予表扬,而对低期待的学生很少给予表扬。当低期待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不正确时,教师通常会批评,而对高期待的学生那么不批评。当答案介102/ 于对错之间时,教师对低期待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高期待的学生那么不给予表扬。在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和付出的努力上的区别对待教师对低期待的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和付出努力的要求比对高期待学生提出的要求低。在提供学习反响上的区别对待教师给低期待学生的反响不如给高期待学生的反响那么精确和详细,甚至有些教师经常 对 低期待学生的回答不予反响。4.合作学习的目的和基本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答:(1)合作学习的目的:促使学生为个人和集体的成功而一起学习。(2)合作学习的关键特征:小组成员是异质的。小组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掌握性的或工程性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般 有两种: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掌握先前教师讲授过的材料或要求小组完成一个工程。行为规那么是"集体为个人,个人为集体”成员间相互帮助。每个人都要有责任 感,承当个人与小组的义务和责任,并互相支持、鼓励与合作。奖励制度是使成员平等提供小组所获得的奖励。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所获得的分数不 是 基于个人努力的分数,而是基于小组的整体成绩。(3)合作学习的优势对学业成绩和课堂态度的影响绝大多数研究报告,高成绩者在合作学习的受益和低成绩者或中等成绩者的受益一样 多。在"互教"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像问题解决 和学 业活动等复杂的情境中,合作比竞争可以产生更好的成责。砌板实验中,学生对学校103/的态度有积极的变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互相之间更多地接受、关心和更加信任。合作学习有利于开展不同 群体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消除种族隔阂。合作班的学生比控制班的学生更持续地认为非 本种族的学生是自己重要的朋友。对班级内和班级外的跨种族相互作用都有积极影响。对"主流"和"整合"的影响将身体上或心理上残缺的儿童和正常发育的儿童放在一个正规课堂里学习,这在北美称 为"主流",在欧洲称为"整合"。在一项STAD研究中,企图1翎B些在成责上比他们同龄人落后两个年级甚至更多的残障儿 童整合到社会结构中来。结果显示,STAD的使用显著地减少了正规进度学生对他们的拒绝程 度,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尊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主流”残障学生和他们的正 常学习进 度同伴之间的寿皤著缩小。对角色采择的影响为了和其他人合作,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在一个共同的情境中同时采取自己的视角和他人的 视角看待问题,因此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这种角色采择能力。闰并板研究中,学生的推理思考 的角色采择(考虑他人的逻辑视角)和情感思考的角色采择(考虑他人的情绪视角)在合作后者隋 提高。对自尊的影响合作环境改变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失败做自我一挫败的归因,并且防止形成消极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合作班级中的学生比传统班级中的学生对自己有 更积极的情感。(4)合作学习的局限104/为了使合作学习成功,小组成员必须做到不仅仅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他们是 怎 样得出这个答案的,为什么这个答案是正确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小组负责。这个"个人为集体"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 受 与适应的。合作学习要具有良好的状态,小组成员必须一直坚持在任务上。在所有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融洽相处。105/第19章 婚姻与家庭心理1 .什么是爱情?爱情有哪些类型?答:(1)爱情的定义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人对异性产生的兼具浪漫色彩和性色彩的高级情感。(2)爱情的类型诺克斯和斯波拉科夫斯基(D . Knox & . M . J . Sporakowskio 1968 )把爱情分 成浪漫之爱和成熟之爱两种类型。马斯洛(A . Maslow , 1970 )把爱分为以需求及依赖为基础的爱和以自主及给予为 基础的爱。伯斯切德与沃尔斯特(E . Berscheid&E . Walster, 1978 )把爱情分成友谊之爱与 激情之爱。凯利(H . H . Kelley , 1983 )把爱情分成激情爱、现实爱及利他爱。在斯腾伯格的三角理论中,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成分不同组合,形成了以下爱情关 系 理:a.圆熟爱。亲密、激情与承诺都很高,三者交互作用,表现出爱的本质。这种境界很 难到达,只有在新婚蜜月期才可能有较多表现。b.友伴爱。亲近和承诺高,激情很低。这种爱比较平淡,较多地发生在青梅竹马的两 性 之间,到了适婚年龄就结婚。c .愚爱。激情和承诺很高,亲近感很低。两人刚认识就产生激情,许下结婚的承诺。 但因为彼此不十分了解,激情会随时间慢慢淡化,变得感觉陌生而不和谐。d.浪漫爱。亲密与激情很高,承诺较低。两个人都较少考虑结婚和终身相守,结婚之106/后也喜新厌旧、寻找婚外情人。e .喜欢。亲近感很高,激情和承诺都很低。两人彼此熟悉、欣赏与契合,出于友情或 认同感而建立起婚恋关系。f.欲爰。激情成分很高,亲密感很低,承诺只发生在一见钟情的时候。两个人一见钟 情,激情过后爱情也就枯萎。g .虚爱。承诺很高,亲密和激情偏低,结婚多年但缺乏亲密和激情。h .无爱。两人之间三个成分都很低,只是普通朋友或视为路人。最著名也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是由约翰阿伦李(J . A . Lee , 1973 , 1976 )提出的。他把爱情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和三种次要的类型。a.三种主要类型激情之爱。是一种包含性爱渴望的激情性情绪感受,恋爱者追寻理想中的情人形象,注 重外 貌吸弓I力,力求讨好对方,带有浓重的罗曼蒂克色彩。游戏之爱。是一种放纵和玩乐主义的爱,较少长期性承诺.更多游戏色彩,不会较多地 投入 真实情感。友谊之爱,生-种爱恋与It谊间的联结,带着深厚的感清,享受对的陪伴,从事相同且 共享的活动。两人之间的关系显得轻松、自然。b.三种次要类型狂热(占有/依赖)之爱。这种爱情近似于着魔,对对方的意念占满全心,经常对彼此 的 关系焦躁不安,再三要求对方保证其爱情的真实性,并充满嫉妒等强烈情绪。理性(购物单式)之爱。这种爱情是现实性的,注重对方的客观条件,核算自己在爱情 关 系中的收益和本钱,选个与自己匹配的伴侣。利他之爱,是一种只关注对方幸福,不求回报的爱。其表达方式是温和且低调的。107/每一种次要类型都由两种主要类型组成,但在合成后并不同于原来的主要类型。狂热之 爱 是由激情之爱和游戏之爱合成的,理性之爱是由游戏之爱和友谊之爱合成的,无私之爱是 由激情 之爱和友谊之爱合成的。2 .爱情的产生由一个重要的情绪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的名称和内容是什么?答:(1)理论名称:情绪二因素理论。个体爱上了特定异性,必定有个起源。情绪的 二因素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爱情的产生。(2)情绪二因素理论的内容:情绪二因素理论认为,作为特定情绪,它是生理唤起与 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个体由于一些自身不明确的原因引起了生理唤起,而这时他正 与T异性在f,就刽巴这种生理唤起归因为由对方引起。在合适的生理唤起与对异性的认知 的综合作用下,这种生理D娓就易被感受或命名为爱情。生理口娓是泛化的或者是未分化的,它几 乎可以由任何一种刺激引起,比方运动、恐惧、愤怒、噪音、注射肾上腺素等。这些生理口娓只要与 合适的认知索结合,都可能被当作爱情。3 .婚姻幸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根据这些条件,应该如何开展婚姻关系?答:(1 )身体条件夫妻身体健康,精力充分,是获得婚姻生活幸福感的必要条件。身体不只关系到自己的 感受 和行动,也影响到配偶的感受和行动,态度和对待行为。(2)能力条件认知方面。智力、知识和技能对于解决婚后生活中的问题是必需的,同时,正确认识 和把 握对方也需要较高水平的沙口能力。情绪和情感方面。伯吉斯和沃林(E. W. Burgess & P . Wallin , 1953 )指出,夫108/妻之间在情绪上的依赖关系,即相互共鸣的理解以及相互鼓励、心心相印是必要的。稳定的 情 绪和婚姻幸福感成正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正确应对对方的情绪,是夫妻生活的必要 前提。决策和意志方面。现实中,结婚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主见,容易受亲朋好 友 的影响。决策能力强、具有果断素质的夫妻,容易获得美满生活。(3)期望条件一方的行为与配偶对前者期望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者的幸福感。实际表现 与 角色期望的差距越大,婚姻满意度越低。每个人的行为都出于自我期望。如果其行为吻合于配偶期望,那么这是因为夫妻的自 我 期望与对他期望之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者彼此认同对于婚后幸福至关重要。自我期望和对对方期望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夫妻,容易 在期望方面达成一致。但是,每个人所受到的具体环境影响是不同的,这方面的差异越大,夫妻 进入和谐状态的可能性越小。性格特征与配偶对该性格的认同也是重要的。对配偶的性格有正面评价的人婚姻满意度 较高。(4)经济条件收入较高的夫妻婚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即经济条件的提高有助于婚姻质量的提升。经济 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收入的绝对量,二是与这一决定量相关的主观判断,三是经 济支出 的安排方式.伯吉斯沃林和洛克的研究都指出,婚后的收入储蓄额越高,结婚生活的幸福程度也 越高。然而,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对收入的主观判断。对自己的收入评价较高的夫妻, 倾向于有较美满的家庭生活。109/ 是环境与人的函数,或说是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b.群体动力学勒温把B=f ( P , E ) =f ( LSP )的公式推广到群体过程。他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 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样就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 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LSP ),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的制约。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局部重要的观点,认为群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 影 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单独个体。一个已经建立的群体有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价值标准,因此会形成凝 聚力使个体的动机更容易偏向群体的目标。所以引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去 腔怖要容易;而群体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循®使个本方娣群体标准改变原有的主见。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认知相符是指人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信念、观点或态度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矛盾,就会自 发 地去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去与正常逻辑关系相符。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 态或倾 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W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3)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始并由阿德 勒、荣格等众多心理学家推动形成,最初是在精神病治疗中为分析病态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 而建 立起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受到众多的质疑和批评,原因在于它单纯以性或其他本能来说明社会行为 的 动力,而没有考虑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动机。但它对潜意识行深层探讨,重视动机 冲突、 移情、人格结构等的研究,对于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许多启发。11/伍德豪斯的研究认为,经济开支和安排与幸福度有很大关系。牛岛等人发现,收入全 部 交给妻子的,夫妻幸福度较高,而且妻子的幸福感特别强。伯吉斯和沃林(E . W . Burgess & P . Wallin , 1953 )发现,丈夫婚后就业稳定和 连续性是夫妻幸福的必要条件。(5)社会条件从事领导性强、变动小的职业的人,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生活。社会地位越高,满意程 度 越高。当夫妻学历相同,或者丈夫的学历比妻子略高一些时,婚姻容易到达美满。如果丈夫或者妻子在结婚后依然过度依恋母亲,那么在生活中就容易出现冲突。但是,如 果夫妻两人都对父母相当依恋,却有利于又或昏后生活的适应。在对父母的态度方面,伯吉斯和沃林认为,婚前对父母的态度都非常好的夫妻婚后生 活的 幸福感I:浪高。在对朋友的关系方面,洛克以及伯吉斯和科特莱尔都发现,夫妻在婚前或者婚后都有 一 些同性和异性以及共同的朋友,会有助于婚后生活的适应。4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应该如何调节这些冲突?答:(1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夫妻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参见本章笔记。(3)调节夫妻心理冲突的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聆听自己和对方的心声,使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方的聆听和了解远比辩赢一 个 观点重要。110/两人之间要达成共识。即使两人的差异仍然存在,也需要谨慎说明不同的观点,然后 达 成共识。双方都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为有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看法,或者做 法不同,就澈坊不对。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 得 到满足,而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进而增进了夫妻间的感情。5 .一些夫妻为什么要离婚?离婚后的心理感受是什么?答:(1)离婚原因引起离婚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外遇"。离婚的其他原因可以分为三类a.心理因素,包括粗暴、不尊重和性格不合;b.性的因素,主要指性欲不满或者没有生育;c.社会与行为因素,包括亲属关系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犯罪。(2)心理感受解脱感相关调查说明,离婚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具有轻松感和解脱感。多数离婚者对自己的选 择是 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解脱。孤独与心理震荡大多数离婚者在离婚后由于缺乏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感到孤独,同时,离婚也会造成 不 同程度的感情震荡。处世的尴尬离婚者还往往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在李银河等的调查中,76 . 1%的人认为自己处 于猜疑、议论和讥讽之中。同时,由于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离婚者感到难以忍受。111/对前配偶的态度尽管离婚之时抱有厌恶和仇恨,但是在离婚之后,一些人会回忆起原来配偶好的地方, 产生怀念和思念之情,或者抱有好感,有一些人甚至想到与前配偶复婚。112/第20章 犯罪与司法心理6 .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都是怎样解释犯罪的?答:(1)自由意志论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 view )认为,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其选择过程是不 受外部约束而是主动进行的。因而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自己决定的。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 自由意志论的观点是,尽管人是自由的,但自由也是有原因的。所以,自由只表现为某种程度 的可能性,而并不是必然性。(2)决定论决定论(determinism view )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人之外的因素决定;犯罪是在 各种因素下"身不由己”的结果,只要具备了某种外部条件它就必然发生;预测和控制犯罪 是可 能的,只要知道某个人处于某种条件下,就可以知道他会不会降。7 .什么是犯罪心理倾向,它是怎样形成的?答:(1)犯罪心理倾向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 在特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刘丽君、李明杰等人( 1995 )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 正常人群。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2)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113/ 有XYY染色体的人都犯罪。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 倾向。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多的0峰条件。另外,某些特殊的骨相、脑电波和气质类型,智力的低下,精神病态等,都可能在社会 化过 程中磔阕哪)作甩社会环境的影响a.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及其对犯罪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影响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学校 和 工作单位,同伴、邻里和群众传媒等。第一,家庭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由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这些关系的不良和缺陷,有 可 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犯罪倾向。麦科德(J . McCord , 1979 )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 冲 突、缺乏母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帕特森 (G . R. Patterson )早期的研究也发现,偷盗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庭类型有密切关系。第二,学校学校的招生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可能导致或增强某些学生的犯罪 倾 向。哈格里夫斯(D . H . Hargreaves , 1980 )的研究发现,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 致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第三,居住区不同的居住区可能形成不同的邻里关系特点、文化模式和社会心理气氛,其中的缺陷可 能 导致犯罪倾向。邻里间的不和睦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不良思想和反社会倾向。研究发 现,贫 困人口居住区、人口稠密居住区和夕除人口居住区的才廓率匿交高。114/第四,职业人长久受职业的影响,也会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特点,其中的不良影响会引发或者增强 犯罪 倾向。低职业者一般收入较少,因而在价值观中十分注重金钱。在这种气氛中生活,难 免噌强唯利 是图倾向,导锄巳罪。b.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倾向产生影响的原因某些社会环境会刺激某些超强的、畸形的欲望;某些社会环境会灌输和传授反社会或者违法的价值观念;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个体的挫折感和攻击、发泄倾向;某些社会环境会引发对社会和他人的敌视;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引导或者迫使人去学习、运用违法的行为方式;某些社会环境可能使人自由放任,朝向犯罪方向开展。先天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a.人的先天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潜能两个方面,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潜能都不完 全相同,具有导致犯罪倾向的不同可能性。由此,可将先天素质视为一个由很少引发犯罪倾 向到 很可能引发罪倾向的连续谱系。b.社会环境包括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所有社会因素及其组合,每个人所接触的社会环 境 都不完全相同。由此,也构成了一个由很少引发才嚅倾向到很可能引发犯罪倾向的连续谱 系。c.在先天素质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与在社会因素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 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导致两类变量间的不同关系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即不同 类 型和不同强t的3BO倾向。d.犯罪倾向是在无数个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增强的。几乎每个人都存在"有可115/ 能"导致犯罪倾向的先天素质,也都会接触"有可能"导致犯罪倾向的社会环境,因而每个 人都 存生巳罪倾向。罪倾向在社会成员中的强弱分布也是f生续谱系。8 .犯罪行为是怎样出现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犯罪与受害者、无关者犯罪被害人是犯罪情境的重要组成局部。犯罪被害人的自身特点、经济状况、语言与姿 势、表情与动作、态度与行为等那么是犯罪刺激的重要组成局部。很多犯罪动机是在这些刺激 的作 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才巳罪行为的。犯罪者的行为也会对其本身造成刺激,导致犯罪行为的延续、加强或者中止。如果犯罪 由 二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会彼此构成行为情境和刺激。被害人和犯罪人之外的人也会影响犯罪者的决策和行为。如果第三者的存在阻碍犯罪行 为,或使犯罪行为败露,那么第三者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攻击的对象,引发新的犯罪动机;如 果第 三者较多,而且均无动于衷,3罪者可能会有恃无淞,继缀年行动。(2)犯罪与环境因素环境指与犯罪者和犯罪行为具有关联的事和物,是犯罪决策和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影响 着 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增强或者减弱、中止。犯罪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达在 以下方 面:犯罪倾向只有受到诱因刺激,才能变为现实状态,形成指向特定目标的犯罪动机。环 境 中的刺激物即具有诱因功能。常见的环境诱因包括:金钱外露、室外放物、室内无人、财物被委 托保管、幼J弹独外出。犯罪行为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有关。3(2罪常发生在具备有利条件如社会监督较为 薄 的地方进行。116/时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犯罪者往往选择犯罪环境最为优越,犯罪行为最易成功,或 者 最难被他人觉察的时机。环境也影响犯罪手段。有些犯罪行为可以事先筹划多种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那么 必须根据所处环境而灵活变化。9 .罪犯在审讯过程中有哪些心理活动,审讯者应该如何审讯?答:(1)审讯情境下的受审者心理反响在审讯环境下,受审讯者会出现与其他情境下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响。处分恐惧与心理盔甲几乎所有3年者都担忧受到处分,这是他们在审讯情境中的注意中心。他们此时的行为都 与防止处分、消除恐惧有关。如果认为回答提问会露出破绽,就在心理中装上一具盔甲,对所有 提问都一概IW兰和抵抗。防御计划几乎每个受审者都制定掩盖犯罪行为的防御计划。比较简单而有效的防御计划是保持沉 默。比较复杂的防御计划是编造情节。更为复杂的防御计划是几个案犯之间订立攻守同盟。防 御计划的特征包括:一是一厢情愿,出于主观臆断和主观愿望,或过于保守,或过于乐观;二是编造 白田郡具的口谐也服从证据绝大局部受审者在证据面前都会受到震慑,哑口无言,原来借以狡辩的理由和侥幸的幻 想 一概被打破,挖空心思制定的防御计划也会动摇,只好低头认罪。受审者也对与证据有关 的事物 和"准"礴敏感。3年者会因心虚而交代罪行。压力回避117/犯罪者在受审过程中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是来自外部的审讯环境、事实证 据;二是来自内部的谎言与事实不和谐、交代与抗拒的心理冲突。压力作为一种强烈的痛苦和 折磨,会使压力耐受力较弱者为缓解眼前痛苦而放弃对长远后果的考虑,从而供认罪行。 犯罪者 的心理防线往往因为内部压力而崩溃。(2)如何审讯审讯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尽量做到因人施审;允许被审者思考,不轻易打断其思路;注意缓和审讯时的紧张气氛,减轻被审者的心理压力;善于发现、指出被审者供述中的遗漏之处和识别与事实不对之处;提供线索,帮助被审者理清思路,启发回忆;提问时用词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审讯前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态度和蔼,防止简单粗暴和刺激性语言;防止暗示性的提问方式,防止指供、诱供等。此外,执法A员认为应该讲究审讯环境的布要明非,月删人员那么把这些看得无关紧要。10 如何才能使刑罚产生应有的控制和矫治作用?答:略。118/新精神分析(neo-psychoanalysis )中的社会学派别新精神分析学派否认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 人 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开展的作 用,重 视自我的整合与调节作用。其代表人物有滋I文、霍妮、弗罗姆和埃里克森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 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舒茨。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从人际需要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人际关系与交往中的许多现象,尽管 操 作性的论证研究尚少,且没有说明三种需要和社会源泉的关系,但是它很富于独创和启发 性,属 新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较新开展。(4)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 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开展,它们之间 的相 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 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词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唯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 其意义系统的动物。符号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虽然带有主观臆测,但由于它带有全方位性和辩证性,因而颇 受 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实证性研究和理论(如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符 号相 互作用理论的内容。12/角色理论角色理论(role theory )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 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莫雷诺、林顿、纽科姆、萨宾和戈夫曼等。角色理论局部地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局部真实关系和某些辩证因素。但人在现实生活中 并不是单纯地为"剧本"来扮演角色,而是作为社会成员真实地在参与社会活动,并且能 够主动 地去改变或选择自己的角色地位并自觉的塑造着自己的人格。所以角色理论在这一方面的解释相对 片面。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理论(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 )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 其附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海曼、纽科姆、谢里夫、梅顿及凯利等人。开展参照群体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个体动机或态度、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 机制是有益的,又由于参照群体理论对于个体在新的社会结构条件下行为的不一贯性、对 于未成 年人的才廊现象、以及对于人们的群体表达忠实态度时的冲突等现象进行分析与了解有重要的参考 意义,因而受到了社会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重视。但由于目前对其进行实验 并不多,特SU它又脱离 开历史与经济结构把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仅归结为人际关系或人与群体 的关系,那么相对偏窄而有局 限性。(5)如何看待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四大流派从学术性上说各种理论各有长处,如它们都抓住一个侧面对社会行为或社会心理的发生和机制作出了自己 的解释;但也都存在某些缺失或各自的片面性,特别是各种理论都同程度地忽视了宏13/ 观社会中历史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对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 响。在学习过程中,要摆脱各种理论的局限性,保持宏观的意识,在微观范围内不抱偏见地、有选择 地运用它们去探索社会环境(群体L社会心理T社会行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从哲学观上看行为主义学派和符号相互作用学派(特别是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具有唯物主义 特色,然而往往带有形而上学特色,因为它们不重视行为的心理原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探 索; 而认知学派(包括场论)和精神分析学派与之相反,它们重视认知、意识、动机和心理 空间的 探索,并带有一定的辩证性,然而也或多或少带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对上述四大学派理论进行有扬弃的继承、加以改造,以建立社会心 理 学新理论。3 .试就四大学派理论新近开展中的一种你最感兴趣或最反感的理论进行评析。答:略。4 .对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何评价。答:略。14/第3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开展1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是如何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既实现社会化,又实 现个性化?答: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 性 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 窗口深度也不断增加。(1)社会化的实现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 体有着相对T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悌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 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 以开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 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瞬佥,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2)个性化的实现从个体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