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势教案设计.docx
教 案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上课(试讲)时间:地点:学时:听课人:教材(教学内容)分析:初中,初一,高中,高一 学生(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 节的内容,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地形图, 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 括“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 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 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 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记住我国主要的平 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及其分布。2)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巩固描述一个区域的地势特征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利用实验演 示、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活动,举例说明地势和地 形对河流、气候及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影响当地的民俗, 说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教学重难点:1. 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 难点: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 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 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 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视频和板书板画进 行教学。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复习,复习(3分钟):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导入(2分钟):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势和 地形差异非常明显。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各 地形特点。那么,我国总体的地形和地势特点怎么样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新授(20分钟):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温故知新: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地 形的类型都有哪些?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分辨出不同的地形类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特点。1. 读图归纳学生读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教师引导归纳我国地形的另一特点:山区面积广大。2. 自主练习学生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将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标在相应 位置。学生同桌展示、订正3. 自学检测学生举手抢答地形区的名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学法指导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势特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补充。2 .读图归纳学生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我国的地 势特点。3. 观察辨析图A和图B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 于滑梯状还是阶梯状?教师引导西 东图A西_ 东图B自主练习学生填出作为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 集体交流学生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的 名称填表中。集体交流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承转过渡:地形和地势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 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1. 实验探究: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演示实验:把水倒在中国地形模型上,让学生观 察水流的方向并解释原因。继续观察在阶梯交界处水流速度的变化。有什么利用 价值?学生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水电专家,只考虑自然 因素你会把我国的水电站建在哪些地方?(学生指图 解释)合作探究: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地势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 问题提升: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会带来看样的结 果?迁移应用: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狭长,与地形 有关系吗?2. 互动探究:山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靠山吃山”,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你认为在山区适宜 发展哪些产业?你认为造成山区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学生畅所欲言课后探究:联系板块运动方向解释:为什么我国东部山脉多南北 走向,而西部山脉多东西走向?巩固练习(10分钟):1、班上有四位同学各自画出一幅我国地势特点示意图, 如下所示。其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2、小华利用暑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的游览 线路如下面左图,四条游览线路中,能得到右侧地形 剖面示意图的是()A.甲 B.乙 C.丙 D. T课堂小结(4分钟):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 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 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业布置(1分钟):观察山脉的走向有哪几种,对照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自己动手在纸上画一下,找出哪几种走向的山脉最多。 板书设计:简介大方,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河流、气候地形的地势西高东低,山贷面积卜呈阶梯状交通、民俗教学反思:亮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了 “创设情景一自 主探索一合作探究一知识建构”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破了重点和 难点,提高了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知识建 构从整体把握整节课的知识体系。不足:学生的活动 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活动组织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