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0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202205181104.docx
-
资源ID:62289554
资源大小:112.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0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202205181104.docx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前须知: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此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1.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 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表达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 机制。在他看来当时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 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局部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表达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2 .唐代谏官工作形式多样,负责谏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白居易就做过左拾遗, 当时讽喻诗也具有谏言性质。上述现象反映了A.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开展C.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D.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推断出()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A错误;内阁形成于明朝,故C错误;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草拟政 令,与材料(三省官员)“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内容不符,D错误。10. C【详解】根据进士科三试内容“作时务策五道”,多于明经,说明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政务能力的人才, 正确;从考试内容看出,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正确;进士科考试“作诗、赋、文 各一篇”,有利于唐诗创作的繁荣,正确;正确,应选C;材料只是反映了考试的一种选 官方式,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排除,故排除A、D; B项不全面,排除。【点睛】C【详解】根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可知鸿胪寺属于礼部主管外交的官员,而礼部属于尚 书省,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庙号太宗,葬于 昭陵,这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B中“仅限于”的说法错误,排除;D中“世界各地区”的说法 在材料中不能表达,排除。应选:C。11. D【详解】题干强调宋代科举制录取人数较多,弥封、誉录等防范举措遭到破坏,同时过分强调文采而非实际 的理政能力,这说明宋代统治者在科举制中由于“重文”导致选拔官员出现弊端,D正确;A表述绝 对,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科举考试能够选拔出优秀人才,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科举制在宋 代出现的弊端,这是宋代政策所致,而非科举制度本身导致,排除C。12. C【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玄完开元年间的官员考核制度,将流外官政绩行为进行等级评定,表达政府 注重官员实际工作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设立专门官员考核机构,排除A;考核标准注重官 员行为,并不表达考核标准非常全面客观,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道德判断色彩,排除D。13. B【详解】根据材料“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开展成为尚书台"“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魏文帝始设中 书省,专司诏令”等信息可知,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等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开展完善,尚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的权力变化主要是因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即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 产物,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三省权力变化,“成为定制”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三省的不断开展完善,没有表达三省对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内容 主要表达了三省权力的开展变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开展的结论,D 项错误。14. A【详解】十六国北朝时期,诸多割据政权采用考试方式来选拔官员,这种选拔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而言, 选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表达了君主权力的强化,A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南北朝时期世族阶 层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排除C;选官制度的转变无法推断出儒学社会影响力的变化,排除D。15. 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 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转变,A项正确;以“资产”作为征税的 主要标准并非土地经营权改变的产物,B项错误;唐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开展不是两税 法代替租庸调制的原因,C项错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D项错 误。16. (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之间出现契约关系,封建生产关系有了发 展;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藩镇割据,政 府税收范围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逃亡起义。(2)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情况;赋税的征 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说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后代税制开了 先例。【详解】(1)根据材料“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 未重新登记造册。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到至德年间,由于战祸,到处 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可知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江南赋税沉重,人 民纷纷逃亡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之间出现契约 关系,封建生产关系有了开展。(2)根据材料两税法的内容可知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 农民身上的情况;根据材料宋王安石变法时倡行的“方田均税法”、明代张居正施行的“一条鞭法”、 清朝康熙时推行的“摊丁入亩”法,都不过是杨炎税制的翻版,可知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 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说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后代税制开了先例。17. (1)背景:科举和文学关系密切,影响考试风气;原有科举考试科目、标准不够规范;进士考 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2)影响:完善了科举考试的科目,考核标准;改善了文坛骈丽浮艳之风;不再过于讲究声律,更 加重视文词;帮助更好的选拔人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详解】(1)根据材料“开元以来,科举和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上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可得出 受文学的影响,科举考试之风不正;根据材料“开元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下诏” “自今以后, 不得更然“可见当时科举考试中也受当时文风影响,文风浮艳,辞藻华丽,不符合科举需要;根据 材料“二是开元二十五年,针对进士考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可得出纠正诗赋过于讲究声 律,重视文学。(2)结合材料,唐玄宗重在对科举考试进士科的不当文风、注重声律,轻视文词的不良之风进行变 革。科举重在通过考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写出辞藻华丽,不切实际文学的人才。其变 革,也纠正了这一不良文学之风,端正科举考试考风,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巩固统治。18. (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 者的励精图治。(2)表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 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 互相掣肘推诿。【详解】(1)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得出魏晋 奠定的制度基础;根据材料”能够兼容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是诸多历史 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展,并且统治者励精图治,都促进了隋唐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开展。(2)表现,根据材料“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 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 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时宰相共同议政,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局限性,根据材料“他 的政府无可防止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 弱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皇权;三省中中书省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令决策执 行程序化,易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19. 材料反映了盛唐时期全面繁荣的社会状况。唐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开展,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到达新高度。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 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统治者调整政策,轻徭薄赋,推动小农经济不断发 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至开元年间出现全盛局面。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 证,有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详解】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可得出论题:材料反映了盛唐时期全面繁荣的社会状况。论述:根据“登 科后”,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说明唐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说明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 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开展。根据“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 蓬壶”,说明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 华文化圈不断扩大。根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结合所学唐朝的制度调整,说明 唐朝实行轻徭薄赋,推动小农经济不断开展,人民安居乐业,至开元年间出现全盛局面。左后总结 说明: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 史诗互证。【点睛】分类粟(石)绢帛(匹)钱(文)收入544800支出39. 13.5570剩余14.90.5230剩余率27.6%12.5%28.6%A.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当者B.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D.货币地租成为必然选择5 .由下表可知,在唐代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 经选礼记或左传之 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 义十条答时务策 三道进 ±选礼记或左传之 一及尔雅,每经帖十 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第 五道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政务能力的人才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唐诗创作的繁荣与进士科考试密切关联A.B.C.D.6 .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那么。该学者认为三省制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与门下省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7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那么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秩序的稳定B.商品经济的开展C.赋税制度的变革D.家庭观念的变化8 .下表是安史之乱初期朝廷与叛军分别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列表,由此可知皇帝节度使任(离)职时间叛军首领节度使任(离)职时间唐玄不张介然755年十一至十二月(战死)安禄山李庭望755年十二月至757年一月(战死)李随756年一至三月(免)吴王祇756年三至五月(免)虢王巨756年五月至757年春夏(免)唐肃zK贺兰进明756年十月至757年八月(免)安庆绪尹子奇757年一至十月(战死)张镐757年八月至758年五月(免)A.唐朝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内地设方镇导致藩镇割据C.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D.官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9 .(三省官员)“日有争论,纷纭不决”,为匡其政,唐太宗设A.刺史B.政事堂C.内阁D.中书省10 .由下表可知,在唐代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政务能力的人才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唐诗创作的繁荣与进士科考试密切关联A.B.C.D.礼宾图(以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 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北宋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进士录取额十倍于唐代。南宋时期,弥封、誉录等法因文官过 多而日益受到破坏。同时,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使得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 人可能选在高第。这说明了宋代A.选官彻底打破门第限制B.考试制度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官员C.科举考试难以取得突破D.统治者”重文”导致选官弊端丛生.下表反映了唐玄完开元年间的官员考核制度(流外官是指唐时充任各衙门的具体办事人员),据 此可知,该制度唐代流外官的四等考第等第资格1、上清谨勤公,勘当明审2、中居官不怠,执事无私3、下不勤其职,数有衍犯4、下下背公向私,贪浊有状A.由专门考核机构负责执行B.考核标准非常全面客观C.注重官员实际工作表现D.具有浓厚的道德判断色彩11 .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开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 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 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开展的结果12 .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 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说明十 六国北朝时期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13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 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A. 土地兼并严重B. 土地经营权的改变C.商品经济开展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二、非选择题:此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4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 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甚久, “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到至德年间,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 定标准,官吏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民富者,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 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方法 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 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 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 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 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杨炎税制” 的精神实质为历代仿行不替,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行的“方用均税法”、明代张居正施行的“一条 鞭法”、清朝康熙时推行的“摊丁入亩”法,都不过是杨炎税制的翻版。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杨炎税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简析杨炎税制改革的影响。15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后来又增加了帖读、帖经和杂文等形式不一、不够规 范的考试工程,但不定。高宗时,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工程。开元以来,科举和文学的关系极为密 切,“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唐玄宗遂对进士考试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开元 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科场及文坛都有所触动,时为宰相 的张说和苏顽在骈文写作中崇雅浮艳,运散入骈。在当时,宰相有阅榜及定夺取士名单的特权,苏、张 的文风之变对文坛骈丽浮艳之习有改易之功。二是开元二十五年,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 现象,公布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调后的进士试确立了 “三项剖”:帖经、杂文、策,更加重视文 I司。摘编自张晓敏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影响。16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高度兴旺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 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 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开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 出了更为兴旺、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 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管唐太宗如何开明,他 的政府无可防止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三、论述题17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下表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不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勤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运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所涉及的唐朝历史进行探究。(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省体制下,上下行的政务文书签署将整个体系联系起来,有助于三省制的有效运 作,A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尚书省的地位,排除B;材料未涉及皇权,排除C;官僚机构膨胀与题干 内容不符,排除D。2. B【详解】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局部事务转由自身负责”等信息可 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而安史之乱后,属于下属部门的御史台掌握局部事务,实际上 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尚书省权力的削弱, 没有表达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并且也不能形成破坏,A项错误;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 主专制的加强,并且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书省权力的削弱,C项错误;根据材料“本掌 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 构的信息,D项错误。3.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谏官制度在制约君主专政,防止君主过失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谏官 制度的开展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的反映,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谏官制度,而不是选拔官吏制 度,排除B;材料信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无关,排除C;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且D项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4. C【详解】材料反映唐代均田制下,农民的粟、绢帛和钱均有一定的剩余,这说明农民的生活状况较好,据此 可推断出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应选C;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当者,但材料并 未对农民赋役情况与其他阶层进行比照,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农民的收支情 况,未涉及土地兼并情况,故排除B;唐代仍征收实物地租,明清时期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故排除D。5. C【详解】 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唐朝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只是反映了考试的一种选官方式,不能说明 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进士科三试内容“作时务策五道”,多 于明经,说明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能力的人才,正确;根据材料“选礼记或左传” “口 答诸经大义十条”等考试内容看,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正确;进土科考试“作诗、 赋、文各一篇”,这有利于唐诗创作的繁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C项正确;排除A、 B、D 项。6. C【详解】依据题干“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那么”,可以得出三省制实行的是集 体宰相制度,C项正确;题干中未能表达行政效率低下的论述,A项错误;题干中看不出中书省、门 下省决策权力的扩大,B项错误;分散丞相权力在于加强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错误。7. 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和资产为 主转变,之前隐瞒的人口显现出来,导致家庭人口数增加,故c项正确;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 面,中央集权受到冲击,统治秩序不稳定,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开展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直 接关系,故B项错误;家庭观念的变化不是这一时期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8. C【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唐玄宗任命四名节度使,有一名战死,三名被免职,唐肃宗时任命两个节度使全部 被免职,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叛军首领任命的节度使均为战死,再结合安史之乱后相关史实,可知朝 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故c正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政治中心转移,且唐朝政治中心一直在长安, 故A错误;材料只能表达节度使的更换,无法表达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错误;根据表格,朝廷的 节度使频繁更换,可知朝廷在战场上是被动的,故D错误。9. B【详解】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故B符合题意;刺史是汉代的地方监察官,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