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
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少时抚剑独闲游,幼时独爱文墨,愿与卿共享之。在山水诗的开展过程中,初唐四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指明了正确的方 向,他们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是应该得到肯定的。王维,这位盛唐诗坛 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和修养,在诗苑中独树一帜,将山 水诗这种审美艺术的创作推向高峰,柳宗元山水诗冷峭孤寂情怀与不 平情绪的客观外化直接关联,杜牧生在了腐朽败落的晚唐。藩镇割据、 宦官弄权,这些都让宰相之子、高中进士的杜牧在仕途上步履维艰。 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的研究应建立在实证和观念研究相结合的方 法上,也就是从唐代山水诗这一特殊文本出发,在儒释道背景下去观 照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人自然观的背景下去审视唐代山水诗的独特 地位。把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去发现唐代山水诗独特的自然审美观,在 这个基础之上提炼出普遍的自然审美意识。本文概述了山水题材的变 迁与山水诗的形成,从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概述了唐代 不同时期山水诗的变迁过程,最后分析了唐代山水诗变迁中的审美研 究。20世纪中国美学的研究主要受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中国学 人从王国维开始都持这种观点。自然美,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见诗的繁荣开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是值得肯定 的。(二)盛唐时期:王维山水诗的意境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我 国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出现在唐朝。唐朝时期,儒、佛、道三家 并存,人们的思想信仰自由,社会上盛行漫游和隐逸风气。诗人们喜 欢游山览胜,与大自然亲密相处,人们普遍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1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因素王维的思想兼容儒、佛、道,尤笃信佛教,特别是作为禅宗的虔 诚信徒,他以禅的眼光观照空灵境界,使其山水诗之禅境臻于极致; 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其山水诗的意境美构成的又一个因素。所谓“天 与其性,发言自高”,王维少年时就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 “九岁知属词,工书隶,闲音律”,后世尊其为水墨山水画的鼻祖。 他在音乐、绘画方面的造诣,使其诗歌意境创作融诗、画、乐之美, 共同表现出空灵轻盈,和谐静谧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极富诗 情画意,能营造意与景的空灵秀美之境,正是缘于他的个人气质修养、 艺术才华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2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苏轼曾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山水诗 的一个显著特点。诗人王维向佛倾禅,栖心禅学,所以,在许多诗 中,佛道无限、禅意盎然。“禅”即“禅定”,意为“静虑”,即息 虑凝神,排除杂念,到达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后半生潜心修 禅,王维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使其能够在其山水诗创作中凭借自己对 声音的敏锐感受,捕捉到大自然的天籁,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 出自然山水之清音,“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传达出自己体验 到的理趣,透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3 .王维山水诗对前代诗的革新山水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局部,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盛唐时 期到达繁盛。唐代诗人们致力于山水诗的革新,使之显示出高超的美 学特征,同时繁荣了整个中国诗歌史。先秦文献记载“山川之望”、 “望祭”等,实际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宗教膜拜态度。对自然山水美的 娱心乐意的深层次认识是盛唐山水诗表达出来的。唐代诗人开展了前 期的理论,总结丰富前人的艺术实践,使山水自然美观念最终形成,从 而到达一种超感官的怡神乐志的高深审美境地。唐山水诗对自然的审 美观照,盛唐山水诗人正是这些比拟深刻的人们,他们既悠然意远而又 娱然自足;虽超脱,但又非出世。这种处世态度区别于南朝诗人,山水诗 自然有了革新的内容,并开展到最繁盛的阶段。(三)中唐时期:柳宗元山水诗的冷峭孤寂情怀柳宗元是中唐别具一格的诗人。他的山水诗有赞者,也有责者。 出现这种褒贬参半的局面,与中唐社会现实和作者身世遭遇有千丝万 缕的联系,与柳宗元的个性和追求是紧密相关的。1 .山水诗中心性气质的表现是相当浓郁的往往通过带有特殊色彩的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愁思、愁情、愁绪。通过 这些特殊的景物,把一个被贬放逐后无限愁思、满腔忧郁的诗人形象 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借景生忧,到达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为了摆脱这种压抑的生活,作者希望到山水中去寻求一乐,在山水中寻 求心灵的抚慰,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纠结在一起,无法自拔出来。 柳诗往往是嫉恶如仇,冷目四对的森严,峭厉孤寂情怀化也化不开。由 此,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贬后的适应能力不如刘禹锡强,自我调节能力 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2 .柳宗元的写作标准指向清冷峭拔 在其诗作中大量运用“残月”、“秋桐”、“寒松”、“零露”、“寒 光”、“幽谷”等凄清寒冷的词语,表现的是一种空旷孤寂的意境。 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诗写在“中夜”万籁无声时,清凉的月光照射稀疏之竹,仿佛听到 泉水穿过竹根,并发出泠泠声响。这是写作者的感觉。在寂静之夜能 听到泉水声、能听到山鸟的鸣叫,这些都在衬托静谧的四野,诗人就是 在这种气氛中倚柱到天明的,沉思苦闷、自不待言。3 .柳宗元钟情于冷色调词和阴冷意境“假设然劲翩剪荆棘”(笼鹰词),“左右六翩利如刀”(跋鸟词), “林邑东回山似戟”(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奇疮钉骨状如箭”、 “支心搅腹戟与刀”(寄韦坛)等等,无不尖利峻刻,险峭惊人。“当 暗淡的冷色调与词语尖利的峭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作品的基 调,还是作者的感受渚B势必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这一特征,在江 雪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诗中的“绝”、“灭”呈现的是凛冽清冷的环境,“寒”、“雪”表现的是清冷寂寞的环境中冰冷刺骨的肃杀之气。渔翁“独钓 寒江雪”,显得何等庄严肃穆,这一独特举动“有力地说明了渔翁不被 名缰利索所束缚,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情怀,充满独立不羁的坚定意志和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斗争精神”。(四)晚唐时期:杜牧生命的山水情结1 .山水以巨大的感召力对杜牧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扬州地处长江北岸,南北适中,四季清楚,境内水网密布,只有逶迤 起伏的丘陵。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关中景物相比,这里川秀泽媚、 水软山温,更显其空灵飘逸的江左特色。“州内多水,水波扬也”的 自然环境形成了 “扬州人性轻扬”的个性特征。轻扬,即飘动游移, 其本质是变。既是思想中的不安于现状,也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和易于 波动。而多情善感,那么正是一种精于体物的诗人气质。“荷花兼柳叶, 彼此不胜秋。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秋日偶题)春去秋 来,荷柳华时已逝,这本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它却引发作者的悲秋 之感,人生仓促之思,因而便觉秋意憔悴,荷露似泪,金风吹愁。不 同地域自然环境形成的浓厚文化底蕴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2 .自我消解也表达在劲健写意以及豪迈沉雄的哲思中早期诗人有过及第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豪情与宣州和扬州八 年之久的踌躇满志的幕吏生活。大和九年,杜牧接受朝廷任命为幕监 察御史,由扬州赴长安供职。杜牧是有政治抱负的,这一次进京,他 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此时正是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发生的 前夕。朝廷内部激烈的斗争,使杜牧觉得政治上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 因而因景抒情,赠友伤怀,写了许多好诗,如“秋山念君别,惆怅桂 花时。”杜牧在寂静中渐渐觉察,自己已无力呐喊,已经在走着一条 认命的路,妥协的路。他的想到贾谊,引贾生为千古知己,“聊书感 怀韵,焚之遗贾生”,是在诉说着自己寂寞之上的寂寞。不久杜牧就 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表示不能胜任,又回到了洛阳。这之后,杜牧似 乎看破了红尘,又恢复了其风流“本性”。但他的心里却是充满苦涩 的。三、唐代山水诗变迁中的审美研究(一)唐代山水诗变迁中展示的意境美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完美的意境是自然美与心境美的统一,是客观 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相融。唐诗艺术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的高峰,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唐诗的意境创造进行了划时代的开拓,尤 其是山水诗的意境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形态。唐诗意境丰富多彩,在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 .意境奇特风格多样唐诗的意境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处在不断的开拓和完善之中。不 管是盛唐、中唐,还是晚唐山水诗,在意境上始终以多样的风格特征 呈现出来。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诗境,并在景中透露出情。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 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 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李白的山水诗,那么融入 了诗人自己的心境和情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人行明境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人物相融,眼前景引出心中情。唐代还有很多优秀的 山水诗人,他们各具匠心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山水诗的意境。2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是唐代山水诗意境的显著特征,也就是情和景浑融为一 体,并且在诗中表达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王国维说:“文 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日情。”下面我们从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 类型来进行分析。(1)以景为主,情藏于景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其中, 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将山、径、舟、江、雪这些 景物,用绝、灭、孤、独、寒这些词连缀在一起,展示出一片荒寒冷 寂,全诗写景没有一个字关涉到诗人的感受,但是诗人的孤独凄苦, 却又隐藏在每一个字里,景也就是情。景是黯淡的,情也是黯淡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到达了极高的境界。该诗“清新俊爽,寄情于景,余 韵绵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出及其沉厚的情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 面貌”。(2)以情为主,景为情设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历历如现。李商隐的诗歌多以亲切可感的情思为 主,而景起辅助的作用。如他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 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首诗中“春日”“天涯”“日 斜,“莺啼,高花,它们在“在”字,“又”字和“如有” “为 湿”的作用下,化成深沉凄婉的“情语”,又组成一个对这种情感富 有表现性的暮春黄昏,莺啼花落的意境。因为感情全部融入物象,而 物象又可以容纳和引发更多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3)情中带景,景中寓情抒情和写景在这里到达了浑然一体的程度。李白的山水诗,“江楼 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 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就 是情中带景,景中寓情的典范之作。诗人政治上苦闷彷徨的情结借写 景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写山水美景,抒心中郁闷,自然融合,相得益 彰。3 .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唐诗意境的新开拓,更表达于延伸性的形成。诗人在意境创造中 追求以所能写出的具体物象和具体情感,来表现写不尽的景象和情思。 王维的山水诗有很高的韵味,“情致闲雅、清丽秀逸、声调和谐,既 有诗情画意,又有音乐之美,还包孕着佛理禅趣”,艺术成就极高。 例如他的辆川集中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其实这首诗实景的范围并无陶渊明的一 些诗广阔,而在意义构成上却突出了虚远。“幽篁”“深林”已十分 深邃幽静,诗人的弹琴长啸之声回响其间,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寂静 幽深。而明月相照,又给这幽深带来了无垠纯洁广阔的夜空背景。于 是融合其中的超尘出世,孤静纯洁的心境也就随之向无垠幽深的空间 延伸,以写出的实景为中心视点,虚化出一个带上感情色彩的无垠境 界,这种延伸性给人以回味无穷的韵味。(二)唐代山水诗变迁中自然审美研究1 .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的方法相对成就比拟突出的是新加坡学者王国瓒的中国山水诗研究。书 中指出:中国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物我合一的审美需要,使诗 人自觉地运用了“比照”的手法,以有限的篇幅写完整的无限的画面, 因而多点透视成了诗人们自然的选择。总体看,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 研究的总体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研究的理论深度和理论自觉还 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对唐代山水诗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源流的演 进还缺乏深入研究。而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研 究就不可能取得根本突破,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就无从谈起。所 以,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必须打破单一西学理论框架对中国美学 理论的框限,打破单一的在具体社会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史的历史描述, 打破单一的大艺术和大文化背景下审美泛化的倾向,在逻辑和历史相 统一的背景下对唐代山水诗进行系统梳理。2 .西方传统美学理论主要处理的是人与他的创造物(艺术)的关系问题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确定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后来谢林、黑格 尔等人贬低自然,高扬艺术,把美学变成了艺术哲学,把审美活动等 同于艺术活动,把人和艺术的关系变成了美学的基本问题。一些学者 根据这一事实推断人们对自然美的兴趣晚于对艺术美的兴趣,自然美 证,本来应该受到美学的更多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却遭到了普遍的 忽视。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 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就变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在美学界,自然美的问 题重新得到审视和深化。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的研究应建立在实证 和观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上,也就是从唐代山水诗这一特殊文本出发, 在儒释道背景下去观照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人自然观的背景下去审 视唐代山水诗的独特地位。把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去发现唐代山水诗独 特的自然审美观,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普遍的自然审美意识。一、山水题材的变迁与山水诗的形成(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 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 山水的描绘。1.纯粹山水诗诗中题材基本上都是山水风景物象,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大自然之美。诗歌中透露的淡淡幽雅情思亦是作者对大自然欣赏与热爱之情思。是人们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时发现出来的。自然的问题在西方长时 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甚至长时期被忽视。赫伯恩对人们缺乏关注自 然为何美的热情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科学将自然分解为一系列的材料与现象,使人们很难从整体上把握, 同时自然的神秘感也在科学的解说下消失殆尽,这无疑增加了人们对 自然之审美欣赏的迷茫与困惑;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对象自身所限, 例如自然对象的难以控制性、多变性及不确定性等促使人们把注意的 目光集中到了艺术作品。3.唐代山水诗代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最高水平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必须确定审美对象。现代西方现象学作为一 种特有的哲学方法,为探究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它在思维方式上突破了原来的主客截然二分模式,用关系思维代替了 实体思维。艺术的自然化其实也就是自然作为人的内在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范畴就是意境。意境包括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它的 基本组成要素是情与景。儒家人世的态度,决定了对待自然的态度就 是自然的心灵化,即引景入情、以景衬情;道家出世的态度,决定了 对待自然的态度就是心灵的自然化,即以景写景,情在景中;禅宗空 无的态度,决定了自然和心灵的消失,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消弭,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自然的虚化,最终到达情中无景、景中无情 的空灵境界。四、结论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必须打破单一西学理论框架对中国美学理 论的条条框框的范畴划分,打破单一的在具体社会背景下的美学思想 史的历史描述,打破单一的大艺术和大文化背景下审美泛化的倾向, 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背景下对唐代山水诗进行系统梳理。在中国古 典美学研究中,自然审美研究不算什么新鲜的话题,唐代山水诗自然 审美研究必须站在中国山水诗自然审美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样才能 找到它的独特定位。而中国山水诗自然审美的理论资源又生长在中国 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因此,我们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资源的 梳理就必须站在整个中国文化的高度,否那么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 就失去了意义。要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进行考察,必须要有相关理 论作为先导。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如果没有当代中国山水诗自 然审美理论的自觉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就不可能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 美进行有力的揭示。同样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以西方的学术背景和理 论方法,那么牵涉到是否会遮蔽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理论资源,以及怎 样把西方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资源相融合的问 题。也就是在西方学术理论的背景下,怎样去挖掘中国独特的美学资 源,才能把握住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独特定位。2.抒情山水诗作品中含有大量对自然山水风景的描写,但作者在“诗言志”思维习 惯的作用下,于诗中有意无意地抒发了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悲欢之情。(二)山水题材的溯源1 .远古时期的自然观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对自然的不 可知,人对自然产生了一种近乎神的膜拜,自然被人给神化了。在远 古神话中,自然现象是神的活动构成的一局部,这些现象从刑天、 女婿补天等故事中可见一斑。2 .诗经中的山水题材诗经中有着大量的以山水为题材的描写。例如周南桃天、 秦风兼葭。这些自然景物在诗歌中依然只是片言只语,且又不 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而仅起到一种“兴”的作用。3 .楚辞中的山水题材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蕴涵着楚地文化,又接受了北方文化的 影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代表而受后人景仰。楚辞中有关大自 然的描写已大量涌现:九歌河伯。楚辞多属抒情遣怀之作, 其中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比诗经中有所增多,表现的技巧亦明显加 强。4 .汉代诗歌中的山水题材武帝即位,儒家一统。经学笼罩着整个文坛,诗歌的创作极少,而出 现于其中的山水题材那么更是少之又少。5 .魏与西晋时期山水题材的变迁东汉末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已逐步由“言志”过度到“缘情”,即进入 到人们常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此时便涌现出大量的抒情诗歌。 值得注意的是山水题材比前人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盛行于当时 的记行诗、游宴诗、闺怨诗、赠送诗和游仙诗中的山水描绘更为突出。(三)东晋时期山水诗的产生 永嘉南渡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思潮让士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水平 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意识已完全觉醒,山水逐渐 成为诗歌中的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也终于修成正果。逃避江南的士 大夫把清谈之风带到江南并加以开展,以掩饰其空虚的生活,导致了 玄言诗的风行。玄学思想崇尚自然,倡导走入山水,与自然相冥合, 山水也就势必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对象。东晋时佛教广泛流行,对山 水诗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佛教主张超凡脱俗,在思 想上与自然山水有着亲密的联系。佛教寺庙常建于青山绿水处。诗人 们总是通过对佛山净水泪红林清泉的吟唱来表达悟道的机趣,将冥冥 神思与山水融合,以景透理。山水画追求形似的艺术创作思想也影响 了对山水风光的描绘。魏晋音乐又拓宽了人们对山水审美的境界。山 水诗以其独有的魅力占据着诗坛一隅,在以后的实施中创造了许多光 辉灿烂的篇章。二、唐代不同时期山水诗的变迁过程(-)初唐时期:初唐四杰对山水诗的开展“初唐四杰”是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在山 水诗的开展过程中,初唐四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充分吸收了魏 晋南北朝山水诗创作的精华,在继承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基础上,进 一步扩大了山水文学的表现内容,提高了山水文学的表现力,在诗歌中开始表达广阔的社会生活。1 .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初唐诗坛沿袭着隋代的文风,以唐太宗喜欢的宫体诗及上官仪的“上 官体”为主。诗歌创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山水诗题材 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1)山水与人生的结合“初唐四杰”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寄寓了人在社会生活里各种丰富 而复杂的感情。他们开展了谢、何逊、阴铿等人在山水诗中写送别酬 答、羁旅行役一绪,再将各种人生感触,如辞亲别友的乡关之思,羁旅行 役的劳顿困苦,惜时伤春的人生惆怅,功名难就的失意悲愤,寄寓在对 自然山水的描写中,特别是诗人对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强烈关注和 执着追求,这就使山水诗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扩大了山水诗 的容量和社会功能。(2)山水与历史感的结合魏晋南北朝始终处于长期的动乱之中,到隋唐时方归于统一,这就 使得人们对历史、对人生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唐代社会稳定,国力 强盛,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同时,这种时代精神也激发了 唐代文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带着这种责任感去“模山范水”。故“初 唐四杰”的不少山水诗里包含了强烈的历史感,在创作中将自然山水 的某些属性(如时空感、永恒性等)与对人类的历史思考有效地结合起 来。(3)山水与宇宙意识的结合宇宙意识的加入,也是“初唐四杰”山水诗的一个特色。闻一多 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阐述“宇宙意识”时认为,卢照邻、骆宾 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要紧的是背后有厚积的力量支撑着。这力量,前 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卢照邻长安古意“放开了粗 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生龙活虎般腾弹的节奏”,教给人们“如何 回到健全的欲望”,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2 .地域、风格的扩大(1)描写地域的扩大从描写地域看,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山水诗作主要以东南及长江中 下游的山水为描绘对象。而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疆域辽 阔,很多文人又喜欢漫游,这使得山水诗反映的地域空前阔大。走出宫 苑园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 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 发现与醉心沉迷。这种以行役写山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 绘视野。除两京所在的黄河流域成了反映的中心外,初唐四杰把描写 山水的笔触伸到了西南的艰难蜀道和巴山蜀水。(2)风格的多样化在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同时官场黑暗,很多文人过着隐居的 生活。在登山临水、交友宴会的优游生活的气氛中,很多人既缺乏深 痛的亡国之哀,又没有迫切的复国之志。偏安一隅,使他们视野狭小,襟 抱全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创作的山水诗的风格相比照拟单一。而 “初唐四杰”那么生活在和平统一的时代,他们对山水的感悟又有了新 的变化,山水诗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如王勃的清新秀朗,杨炯的阔 大壮丽,卢、骆的雄浑浪漫等等,盛唐山水诗的许多风格几乎都能在这 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找到源头。3 .艺术手法的丰富与开展(1)体裁上用律诗写山水近体诗的创作,特别是用律诗写山水,到初唐四杰时才得到真正的 运用,”在四杰集中,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亦在四分之一以上。格 律之严与篇数之多渚B可奠定五律的基础。”“初唐四杰”的五律,是 他们全部创作中的精华局部,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评:“词旨华 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2)从“写实”到“写意”初唐四杰山水诗在艺术上另一个特征是由写实到写意。南北朝的 山水诗追求形似,侧重写实,故在选取意象上,多是具体零碎的个体物 象,缺少概括与提炼,而初唐四杰逐渐地从写实走向写意,注意概括和 提炼与作者感情心境相契的意象,从总体上把握和表现意象,使意象与 意象,景与情之间更富有内在联系和概括表现力,从而产生情景相融的 意境,增加山水诗的抒情性。(3)绘景技巧的提高初唐四杰有局部山水诗绘景的技巧较六朝有所提高。初唐四杰在 山水诗的创作中开始注意到景物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变 化,并真切地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六朝以来山水诗基本上采用以 固有色勾勒平涂之法,唯阴铿和庾信的少数诗能概括景物色调的总体 印象,综合调度各种感觉表现夜中观景的感受。初唐四杰为盛唐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