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踏浪“燃灯者” 教书育人“大先生”.docx
耕海踏浪燃灯者教书育人大先生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文圣常【追思】“是什么力量支撑您一辈子都这么勤奋努力? ”一个青年学 生在下班路上追着他问。“一个人生下来,就得到前人知识的恩惠,是负了前人债的, 所以要有还债的意识、回报社会的意识。何况我们还是科研工作 者,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无私地奉献自己。” 他回答。这个被追问的“他”,就是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海 浪研究的“燃灯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 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先生却已永远离开。3月20日,文圣 常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101岁。迎风破浪,向海而行1921年11月,文圣常出生于河南光山县砖桥镇,在颠沛流 离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国家贫弱、民族危亡让他痛心不已,也激 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救国之志。1944年文圣常从武汉大学毕业,1946年他被选派赴美国航 空机械学校进修。从上海坐船去美国,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海, 也切身感受到海浪的巨大威力。他想,如果能把这些能量利用起 来,一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个偶然间萌发的灵感,指引 着他在随后的人生之路上迎风破浪、向海而行。在美国进修期间,文圣常边查阅海洋资料,边结合机械工程 学科所长,思考开发利用海浪能量的方法。回国后,文圣常来到 重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教学之余,他结合自己的动力机械 知识,设计出一种简单的利用海浪能量的动力装置,并在嘉陵江 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进行试验。依托试验,文圣常撰写 了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并于1953年在机械工程学 报上刊发。迄今所知,这是我国学者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 试验。为获得真实的海洋实验条件,文圣常希望到大海边进行海浪 研究的想法越发强烈。1953年10月,在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 学海洋系(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主任、中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 崇本教授的盛邀之下,文圣常得偿所愿,进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 工作。从此,由当时的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到青岛海洋大学再到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文圣常在这里工作了 69年,也在这里 谱写了他耕海踏浪的人生篇章。浩海求索,谋海济国来到青岛工作之后,文圣常全身心投入到海洋科教工作中。 受困于当时落后的经济环境,学校的图书资料、科研团队、仪器 设备皆匮乏,加之海洋科研特有的不稳定性、复杂性与危险性, 使得开展海浪研究举步维艰。但文圣常顶住了压力,并在海浪研 究领域崭露头角。从海浪谱着手,文圣常创新性提出“普遍风浪谱”和“涌浪 谱”,在学界产生强烈反响。其后,他又导出了风浪频谱和方向 谱,并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方面提出了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施工 标准。从“普遍风浪谱”“涌浪谱”的问世,到适合中国海域特点 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的创新,再到“七五”“八五”国家科技 攻关工程的组织实施,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提出文圣 常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丰富我国海浪研究体系、服务 经济社会开展的同时,也让西方兴旺国家学者刮目相看。日本海洋学家鸟羽良明教授称赞文圣常的研究成果是“东方 思想体系的结晶”。他的海浪原理是世界第一本海浪理论专 著,他和同事合著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被誉为经典之作, 赢得了 “世界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赞誉。文圣常对海洋学科建设和学校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他被任命为山东海洋学院院长,1993年,中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开展史上第一位院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文圣常的一生大局部时间都在教书育人,特别是到青岛后, 更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海洋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既有中国海洋学界第一位在国内获得博 士学位的孙孚教授,也有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获得者、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王斌,可谓桃李满天下。2000年9月,当年的何梁何利基金奖评选结果揭晓,文圣 常获得科学与进步奖,奖金20万元港币。他将其中的10万元捐 给海大,设立奖学金。学校建议以资助者名字命名,但文圣常坚 辞不就,最后定名为“文苑奖学金”。在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文圣常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 深受学生敬仰与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鉴于此,党和政府 授予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终身 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和奖励。2014年,中国教 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授予他“烛光奖”,寓意在育人 的道路上,他如同一支长燃不熄的红烛,映照着浩瀚的海洋和莘 莘学子。“我为党、为人民有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要珍惜余 下的时间,决心将有生之年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文圣 常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铿锵誓言,也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 一代的海洋人不忘初心,扬帆远航!(记者 刘艳杰 通讯员 李华昌 冯文波)(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