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单元集体备课(内含6个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单元集体备课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那么,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和相关基 础知识;掌握新闻采编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新闻 阅读能力,能以此阅读新闻作品,能撰写符合相关体裁特点的新闻作品。3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 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4 .注重写作过程中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 独立写作的能力。5 .养成关注身边现实、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主动贴近时代脉搏,自主思 考现实问题。【教学重难点】1 .明确本单元新闻作品的不同体裁,了解新闻内容个,把握各自特点,学习 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开展。2 .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加以实践。3 .完成必做任务一:写一那么消息,自选完成新闻特写、通讯等其中一项的撰 写任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由三项活动探究任务和一项口 语交际构成。任务一是新闻阅读,共选录六篇新闻作品,编为五课。六篇文章作为典范的 新闻作品,又不尽相同。一是体裁不同。消息二那么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是新闻中的消息、,其中前者较为简短,既有新闻的一般特性,又蕴含着作者的态 度观点,后者重点侧重于消息中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完整。“飞天”凌空 是新闻特写,选择新闻横断面进行描写,语言生动,使人有现场感。一着惊海 天是篇通讯,事件表达完整生动,表达了通讯的一般特点。国行公祭,为佑【教学目标】1 .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重要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常见的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的特征。2 .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理清本单元文章的说明顺序, 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4 .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增进对中华传统 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1 .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3 .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激发探索自然 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说明文。所选的四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 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梦回繁华那么围绕着 清明上河图,介绍了这幅传世名画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四篇文章内容不同, 各有特色,但都属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 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不朽的艺 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开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州园林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 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 出的艺术创造力。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 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录。文章围绕着“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 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科学精神。梦回繁华通过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募了北宋时 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 的想象,表现了这幅旷世杰作非凡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写作”活动的主题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说明事 物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性,能够根据事物的特征写说明文。“口语交际”活动的 主题是“复述和转述”,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复述和转述'的技巧,学会清楚地 表达、得体地交流,力求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文。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抓住重点,结合各篇课 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会 阅读和写作说明文1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学习围 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同时还要了 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 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 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2 .教师可以拿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拟,注意学习事物说明文的特点, 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本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 都是典型的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 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 或这类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文章选取了 “赵州桥” 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 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 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文章在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采取 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文章开头两段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 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拟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 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具体特点 和成就。3 .教学写作局部要指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采用合 理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 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 了解复述和转述的区别,并能区分详细复述和简单复述。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转述 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名著导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科普作品中蕴含的 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并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 .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言警句。2 .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3 .反复诵读,训练学生诵读基本技能,品味诗文意境,培养其感悟能力,把 握文章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主题内容,揣摩需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4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操,感悟中华文化博 大,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 .学会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2 .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 趣、情怀、抱负有关。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争强调行仁政、得人 心的重要性,表达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 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说出了自 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通过举例、归纳、比照 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这几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 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那么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 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 聪明智慧,坚忍执着。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 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五首古代诗词,有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饮酒),有对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的沉痛抒写(春望),有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雁门太守 行),有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慨叹(赤壁),还有对沉闷现实的不满 与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渔家傲),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 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学生养成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1 .要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本套教材的教读课文都设置了具体 的预习任务,是希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抓手,明确”预习时应该做什么”, 也方便教师检查落实情况。如果落实情况良好,可以有效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 学效率。因此一定要提前布置好预习任务,上课时,可以以直接提问的方式检查, 也可以将检查环节融入课堂教学的主环节中。2 .要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要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 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尽量不要直接、大量地“干讲”词汇语法知识。诵读 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讲得太多,读 得太少,导致语感缺失,学生脑子里只有一堆半懂不懂的语法名词,文言阅读水 平自然上不去。要注意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并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论 辩中的起承转合,本单元的记叙文,那么应该重点把握人物的对话,通过诵读体会 人物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总之,诵读是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 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3 .要注重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名句的积累。由于学生目前接触的文言文 还相对较少,因此还不必做系统的归纳总结,关键在于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到 一定阶段,稍加点拨,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的收获比教师的直接灌 输更有效。此外,查阅工具书、诵读、课外阅读也都是积累的重要方式。至于名 句的积累,不仅在于会背会默写,更高的境界在于能够运用于日常交际和写作中, 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4 .要重视古今的沟通。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正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值得传承 的东西,也就是常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本单元的课文来说,应该适时 地让学生明确,这些诗文中传达出的精神,并不只属于过去某一个时代,在今天 仍有其价值和意义,比方大丈夫精神,比方愚公移山的精神,比方周亚夫恪尽职 守、刚正不阿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学到的 不是死去的、僵化的“老古董”,而是鲜活的、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财 曷。5 .鼓励、倡导课外阅读。本套教材大力倡导课外阅读,文言文也不例外,注 意选好注本,阅读得法,完全可以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培养语感、增加积累, 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四部“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孟子史记梦溪笔谈 聊斋志异等。世界和平是篇新闻评论,突出了评论事件的价值及时效性,以及文章鲜明的立 场观点和态度。二是三类新闻作品在结构、篇幅、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本 单元选录的新闻作品涵盖军事、体育等领域,表达出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具体来说:任务二是新闻采访。教材对这一任务有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采访 考前须知等方面的提示。任务三是新闻写作。分为必做、选做和拓展三方面。综 合性学习以“讲述”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主要介绍了讲述值得注意的三个点。三项任务组成一个体系,阅读局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新闻的体裁、特 点等基础知识,为新闻写作提供条件和抓手,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内容,新 闻写作那么是将前两项任务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时,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上进行改变、扬弃自己 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具体的方法要摸索、积累。1 .重视单元任务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项任 务是一个整体,要统一于“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的总体思路之下。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关注每一阶段任务的活动过程,以适当方式交流每一阶段 任务的成果,评价其完成质量,防止过度重视新闻写作阶段的学习成果而放松了 对前两个阶段学习活动的要求。2 .提高活动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同学习小组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可能各 不相同,有的可能是缺少某些技能,有的可能是分工不太合理,有的可能是目标 过于宏大,有的可能是计划漏洞较多,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 只是笼统地“一讲了事”。3 .灵活使用教材,使单元学习活动衔接紧密,层次清楚。教材中安排的三个 任务已经勾勒出单元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但是教材并不等于详尽的活动手册,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情灵活使用教材,指导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活动。4 .阅读教学要表达新闻特色。阅读教学的重点: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教师应时刻注意新闻阅读教学的独特之处,理解新闻事实的呈现方式。在教学新 闻作品时,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引;而是要指导他们分析文中的新闻事实是什么, 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新闻事实、想要到达什么样的传播效果、在呈现事实 的同时传达了什么样的立场,体会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教师还应让学生意 识到,仅靠静态的阅读,很难真正领会新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只有经历了 采编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闻,才能真正去进行新闻写作。5 .配合教材内容,引入多种教学资源。教材提供的内容,基本可以满足学生 的学习需求,但是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教学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或传记所记人物的人生经历,共鸣其感情,领悟 其思想,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 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3 .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方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 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4 .通过比拟等方法形成阅读回忆性散文及传记一类文体的基本思维方式,透 过作者多样的语言风格还原传主的本色生活与精神光辉,并尝试初步赏析。【教学重难点】1 .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通过事 件理解作者 的情感,用心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2 .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品格,理 解作者反复提及的内容,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对人物的深厚情感。学习文章在平 时的表达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方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教材分析】第一局部内容,阅读内容,阅读本单元,主要是回忆性散文与传记。藤野先生是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社 戏之后的又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是朝花夕拾里颇受鲁迅先生本人青 睐的一篇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了解藤野先生,感受两 个来自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与别样追求却同样让人仰视和崇敬的伟大人物。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哀的心情 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去追述一位平凡母亲的事迹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在简明 平实的表达语言中,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目的是 让学生感悟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 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现行的部编教材是以核 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 力。本篇文章在本单元中重点是要把握传记也能刻画灵活生动上。第二局部是写作。作文写作训练的要求是学写与单元选文内容紧密相扣的传 记。第三局部是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阅读与作文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综合性学习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教学方法】1 .阅读这些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语言,以提高其语言赏析能力。 这四篇课文的语言也各有特色,或屡次运用反语,呈现出辛辣挖苦的效果(如藤 野先生):或质朴无华,蕴含着真挚深沉的爱与怀念(如回忆我的母亲):或 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奇妙的夸张,让读者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快感(如列夫托 尔斯泰);或在平实客观的记述中,洋溢着一份诗意、温情的色彩(如美丽的 颜色)o2 .表达双线组元结构,人文主题都指向生活中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是有温度 的,有冷有暖,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通过比拟与还原的方法去寻找与体会。阅读 时,就要引导学生梳理传记的基本文体特点,讲求真实,记录典型的事例,适当 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填补事实的空隙,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3 .了解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内容真实世界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 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教学建议运用比拟还原的方法, 同文本不同篇目之间的比拟同一内容不同作品的比拟。将本单元文章阅读的学习 与本单元所安排的写作训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理解课文内容时, 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 文的表达技巧。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 细节等特点,选取那些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事件进行记录。4 .本单元教学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把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 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是本单 元的教学重点之一,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具有传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内容真实, 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 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5本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旁批、点评、赏柝适当补充与课文有关的 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推荐类文,进行拓展比照阅读;指导学生借鉴运用 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学写传记;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做一个老实 守信的中学生。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 .掌握本单元中的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理解其含义。提高借助 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 .了解诗文创设的优美意境,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写景 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景和视角, 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感受诗文意境,感受山川之美, 体会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 .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品味凝练、 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怀。2 .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 .引导学生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作者描写自然 风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大都以描写景物 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郦道元的三峡: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冬 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的景色。短文二篇:是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山川之秀美,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 命愉悦,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 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与朱元思书:以书札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到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或写 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 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 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五首诗歌,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颇值品味。“写作”的内容是“学习描写景物”,主要是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词语、修辞 对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的能力,以及运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进行写 作的能力,让学生将前面课文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教学方法】1 .诵读品味。古代诗文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本单元 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 多读、熟读,读出感情,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进而品味语言,更好 地去体悟诗文的感情,领会诗文的意境。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带有骈文的特点,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所选五首唐诗,都是律诗,句 式、平仄、押韵较为严整。2 .结合背景,抓关键词。先让学牛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题目的意 思,然后在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讨论、品味,进而体会诗文的韵味和作者 的情感。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教学时,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景的方法:用语言营造“诗中有画”的画面感,讲究布 局结构、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对立关 系的和谐统一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从而取得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3 .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创造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气氛,展示学过的同类古诗 文,引入新课。或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诗文的直观形象和画面,使学生们获得身 临其境的感觉,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的意境。4 .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本 单元选文,都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 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5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相对完整的结构。本单元所选诗文, 大豆篇幅短小,有些知识原文(信)的一局部,却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且结 构完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表现出高超的布局谋篇能力。与朱元思书,先 勾画总体风貌,再写异水奇山。写水,有静有动,有俯视,有平视,围绕“异” 字,写出水之清,水之深,水之变幻。6 .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方法,学习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引导学生利用注释、 工具书、前后勾连等方法,去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有引导学生关注古 今汉语的差异性,关注词语相关义项的古今差异,积累一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 常见义项等。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感情,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 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 .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 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的。3 .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了解作者的 思想情感,品味精练、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散文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4 .体察父母关爱之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 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1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2 .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3 .学习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 哲理,或写景抒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背影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无论记人、 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 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 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对学生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白杨礼赞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 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 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散文二篇(1)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哲 理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赞美,引导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 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昆明的雨通过回忆,借助于对昆明的雨季及雨季中的菌子、果子、花等 事物的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怀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现的 风土人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把握 课文记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中形散神聚的特点。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语言要连贯”。语句之间、段落之间要符合逻辑顺序, 可以用适当的关联词显示文章的逻辑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旨在引导学生审视互联 网对我们的影响,看到其利与弊,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 待问题,同时,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散文教学的共性,交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 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又要注意本单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抓住“类型” 这个关键词,防止泛泛而教,防止学生在既有的知识、赏析水平上停滞不前。1 .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 生在阅读赏析中自己感受和体会散文类型的特点,自行总结概括。换而言之,本 单元的教学是要“学文识类”而非“以类学文”。2 .赏读品味。散文的一大特点是语言优美,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 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有哲理、诗情、画意。散文的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和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 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 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杰出的散文家的 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茅盾的散文语言细 腻深刻,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3 .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各篇课文的教学要各有侧重点,本单元的四种散文类 型中,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学生是比拟熟悉的,因此在教学背影和 昆明的雨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课文品析上,而托物言志散文和 议论性散文属于学生相对陌生的散文类型,教师在教学白杨礼赞和散文二 篇时,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这一篇”,又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 并可利用课堂练笔强化学生对这两种散文的认识,要重视内引外联,比拟阅读。4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进行比拟阅读,可以做散文类型之间的比拟, 如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写景物,但在表达意图和写作手法方面差异甚大, 稍加比拟就能把两类散文的基本特点显现出来。本单元写作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 连贯,看起来与阅读局部的内容关系不大,实际上有着潜在的联系,散文写作中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散神也散”文章不连贯,零碎散乱。教师不妨利用阅 读学习和随堂笔记,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连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