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论孕产妇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docx
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论孕产妇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R473.71B1005-2720(2010)09 - 117 - 02 孕产妇系统化管理是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孕产妇、胎婴儿死亡率,预防和治疗妊娠疾病,保障母婴健康,具有很大临床意义。我院周边农村育龄妇女文化素养偏低,缺乏足够的自我保健意识,对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危急因素相识不足,因此,在孕产妇系统化管理过程中,融入健康教化,使孕产妇了解增加健康的学问,提高健康水平,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孕产妇有效地接受健康学问教化,我院制定了一套孕产妇健康教化程序,通过5年多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肯定成效。 1 内 容 1.1 电化教化实施健康教化从孕期起先,门诊电化教室放置电视机、录像机、VCD,由专人定期播放,一直产检的孕产妇宣扬生男生女的科学学问,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特征,孕妇的饮食、卫生及性生活的调整方式,产前检查的好处,孕期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留意平安用药对降低母婴发病率和先天致残率的意义;教会孕妇自我监护的方法,例如胎动次数,胎儿缺氧及异样状况的推断,妊娠晚期预防早破水、早产的方法;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等,用按部就班的方法,让孕妇了解驾驭有关学问,为母婴安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各种形式教化针对住院孕产妇和家属的需求,通过书面形式教化,将自己制作的宣扬画册发放,让孕产妇阅读学习,内容有:住院须知、作息制度、卫生制度、医院服务指南、待产留意事项、母乳喂养胜利秘诀等,使其尽快适应住院环境,驾驭分娩、康复、育儿常识,同时针对孕产妇健康学问水平及技巧驾驭的深浅程度,通过口头及示范教化形式,解答孕产妇的疑问,帮助提高相识,加深理解。 2 教化方式1 我们将教化重点放在住院孕产妇,对住院孕产妇实施阶段性教化的方法,按时间分为3个阶段教化:即入院阶段、住院阶段、出院阶段,实施阶段式的健康教化,协作评估孕产妇对健康教化驾驭程度,以达到全方位地驾驭健康学问的效果。 2.1 入院教化孕妇住院,到了一个生疏的环境,须要一个熟识和适应的过程。我们在为孕产妇办理住院手续的同时,支配责任护士帮助其熟识环境,介绍主管医师,并对其进行入院评估,了解学问驾驭程度和心理状态后,实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同时,发放各种宣扬小册子,进一步强化临产分娩学问和母乳喂养学问,使孕产妇尽快熟识医院环境,适应住院生活,以最佳的身心状况接受治疗和护理。 2.2 住院教化对住院待产的孕产妇,不仅要向她们供应与分娩相关的学问,了解什么是正规宫缩,正常产程时间,缓解产痛的方法等,还应主动赐予相应的心理指导,提高其心理素养,并学会如何协作医护人员平安渡过分娩过程;对有妊娠合并症的孕产妇,要宣教疾病的相关学问,以减轻其焦虑、恐惊感。产后针对母婴同室的特点,讲解母婴同步休息与按需哺乳的关系,刚好排尿的重要性与产后排尿困难的缘由,会阴伤口的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哺姿态及含接姿态,挤奶的目的和方法,从而培育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实力,从真正意义上满意她们的须要。 2.3 出院教化教化内容包括产褥期常见症状及处理,产后用药留意,产后合理养分的重要性,母乳喂养技巧及育儿学问,婴儿的一般护理学问,预防接种程序,产后避孕学问等,进行喂养新生儿沐浴及新生儿抚触示范,使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担当起护理婴儿的重任,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3 效 果 通过对住院及出院孕产妇问卷调查统计,实施健康教化前,孕产妇的满足率为85.5%,实施健康教化后,满足度达98.8%。通过健康教化资料的收集和编写,医护人员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激发了对学习的深厚爱好,从多种渠道获得学习机会,充溢学问。孕产妇系统化管理中,通过健康教化,提高了孕产妇对疾病、保健工作的相识,做到了对疾病的早发觉、早预防、早治疗。 4 讨 论 4.1 满意孕产妇需求是高质量健康教化的基础围产期孕产妇有着特有的健康教化需求,为有针对性的制定围产期健康教化安排供应依据,强调因地制宜,高质量的宣教方法,注意教化实践,满意孕产妇需求,使产科护理真正体现“爱母爱婴”的服务宗旨。 4.2 健康教化形式多样化在孕产妇这一独特的群体中,教化方式应强调多样化,包括宣扬册、宣扬单、宣扬板报、电化教化、集体讲解、个别沟通等教化形式,图文并茂的宣扬册、宣扬板报备受欢迎,而口头及示范教化更有利于护患沟通,达到进一步的沟通2。 4.3 重视语言教化的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语言教化技能的重要性,这是从事健康教化工作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技能,必需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包括说话时的语气、速度、神态,学会讲话时字句清晰,询问得当,回答简要,通俗易懂,这就须要学习相关学问,注意自身修养。 1 刘荫荣,陈桂云,张文.健康教化在整体护理病房中的实施.黑龙江护理,2000,6(1):58. 2 王桂萍.分阶段健康教化贯穿护理始终.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