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内扰 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的针刺与手法治疗.docx
-
资源ID:62370836
资源大小:12.7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痰热内扰 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的针刺与手法治疗.docx
痰热内扰 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的针刺与手法治疗 关键词颈性眩晕痰热上扰针刺治疗手法治疗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源性因素导致的眩晕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眩”,“痰”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笔者近4年来以针刺协作手法治疗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2657岁;病程3小时5天;既往有颈椎病史者37例。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突发眩晕,天动地摇,昏仆在地或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或干呕欲吐;颈项僵硬,转动不利,肩背重胀,或有两手发麻;头向某一侧转动即引发眩晕欲仆,惧怕向该侧转头,而向另一侧转动则无碍;头常处于某一位置而不敢活动;两眼重胀,不欲睁开,睁眼则眩晕愈甚;头重如压,眉心重胀,全身乏力;偶有耳塞耳鸣;口干或苦,不欲纳食,大便干或正常,小便黄或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按诊:一侧或两侧颈项肌肉按之有条索状或硬绷感,以中、上段颈项和风池穴旁边为主;一侧足少阳胆经沿风池、率谷至太阳穴后上方侧(0.6寸处)发际处常有明显压痛;一侧肩井穴按之酸胀明显。其中有昏仆史者12例,呕吐连作者8例。全部病例均分别作X线(36例)与或CT(14例)、MR(21例)检查,其中颈曲变直或反弓者34例,部分节段失稳者10例,颈椎退变者25例,棘突排列不齐者29例,颈椎间盘突出者28例。颅多普勒检查(12例),其中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流速增快者8例,未见异样者4例。中医辨证均为痰热上扰型眩晕。 2治疗方法 2.1呕吐处理:先予胃复安注射液10mg肌注。 2.2针刺治疗:患者取一舒适侧卧位。主穴:取风池、百会、率谷、肩井、太阳、阿是穴。配穴:取丰隆、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内关。每次轮取78穴,针刺宜深(当在平安范围内),针感宜强。行针手法以提插为主,少捻转。颈项部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用连续波,强度以舒适为度,留针2030分钟。 2.3手法治疗:起针后患者休息5分钟,能坐则坐,不能坐则取一舒适侧卧位。手法以点、按、揉为主,也可弹拨。治疗部位以上述头颈部穴位为主。每穴施术23分钟,先轻摩,再点按,后点揉,由轻到重,揉动幅度由小到大。治疗过程中应时时留意患者的反应,若患者自觉眩晕不适,则宜短暂中断手法治疗。要留意手法的幅度和力度,同时尽量避开晃动头部。风池与阿是穴是重点。风池穴可用拇指指端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的桡侧面对上方或内上方骨面顶揉。太阳穴后上方侧发际处常有条索状感,压痛或酸胀明显,如不引发眩晕,此处可施以弹拨、轻摩或抹法以结束治疗。 以上针刺与手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34例在第1个疗程内结束治疗,68例进入第2个疗程。 3治疗结果 45例中,32例临床治愈(眩晕消逝,颈项部不适感明显缓解,头颈部活动功能自如);10例好转(眩晕偶发,颈项部症状减轻);3例无效(症状无变更)。总有效率93.33。 4体会 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是颈性眩晕中起病最为急骤、眩晕最为猛烈者。其特征为一侧足少阳胆经在头颈部循行所过处常有明显反应点(按之酸胀、难受或条索状感)。反应点常位于其次颈椎横突旁、风池穴、率谷穴、肩井穴及太阳穴后上方0.6寸侧发际处等。按压反应点时患者即刻感觉头清目明,眩晕减轻。但按压时若伴左右推拉之力稍大。反而会诱发眩晕或头部不适感。此为诊断颈性眩晕之重要依据。针刺协作手法,能清热化痰,开壅疏堵,通经活络,使气顺血畅,清阳上输以濡养脑窍,诸症自平。若治疗时手法施行不当,则使痰气互结愈甚,清阳愈不得升,眩晕更甚。故手法操作时避开过分晃动头部,揉动、弹拨时避开幅度过大以防诱发眩晕。针刺运针时捻转不要过大,以防缠绕牵拉肌丝,针感过强,从而诱发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