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琴声琴韵_鼓浪屿景点.docx
鼓浪屿琴声琴韵_鼓浪屿景点 鼓浪屿宁静、清雅的气质向我们启示了平和的性情、安静的心态可以在音乐中、在简洁的生活方式下养成。 一批批的游客,纷至沓来,足见鼓浪屿的名气与魅力。这个1.87平方公里的小岛何以有如此魅力,吸引八方来客? 鼓浪屿是一个至今没有机动车、自行车的小岛,全部在岛上的人只能靠双脚或电瓶车到达目的地,人们得以用脚步丈量和接近这个小岛。 我们穿街走巷,鲜见居民走动,优雅或许已深化当地人的骨髓。那些雕花的别墅楼群之间,听不到一丝嘈杂之音,间或看到庭院里有人,也是正在搬挪几盆花木盆景,或是锁上门静静静走了,丝毫也不受我们这些路人的干扰。鼓浪屿人宠爱用各种花卉妆点各自或古旧或现代或简陋的居室,在这里你会看到生活是如此被酷爱着。 我们沿着欧式别墅的院墙根步行,高墙拦住视线,露出的别墅一角勾着新奇心。一排有着异域风情的墙头,如节奏轻快的小调,伸出墙外的枝叶和石墙构成动静、柔硬的和声。难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说:“一柱一梁的连续重复,似乎四分之二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立面节奏,则似四分之三的华尔兹。无论哪一个雄伟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颂。”一路走走停停,眼睛、心、脚步开心地融合。 在鼓浪屿,音乐没有像传闻中一样从每一扇窗户飘出,却不经意间从一些幽雅的房子里流淌出来,在小岛上空漂浮,恰到好处地与四周景致、建筑融为一体,构成无法炮制、难以忘怀的场景。 每当看到美丽的风景,我的心里总会有观赏音乐时的心情,让头脑置空,整个身心都躺在起伏变化音调整奏上随景色游弋,悠游荡漾。在鼓浪屿的两日,我们就始终处在这样的荡漾中。 走了一天的路,看了一天的景,凡脚步所到,眼睛所见,心皆为之新奇。在一幢欧式建筑前,我们被里面的琴声吸引走了进去。院门虚掩,前廊摆着盆花,廊下绿树洒荫。我掂着脚尖,轻轻地走到玻璃门前,向里探望,屋内光线很暗,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弹琴。她身后的房间宽敞简洁,除八仙桌和沙发外没有更多的家具。 二楼飘在廊前晾晒的衣服,一楼走廊上的簸箕和扫帚,许是经过那双弹琴的手触摸过,在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在这午后的夕阳下一起享受音乐带来的闲适和美妙。 老人或许是初学者,弹奏得并不流畅,但专注而仔细。屋外树叶轻颤,和我们一起成为听众。 生活如琴键,一双巧手就能弹奏出奇妙的旋律。有了音乐,简朴的生活也经得起把玩,它让人有心境去妆点生活,也有了理由放慢脚步。我这才明白与音乐相伴的鼓浪屿人为何热衷于养花种草、妆点居室。 晚上我们拖着乏累的身体,在海边的排挡前坐下,一边是海浪拍打沙滩,海风拂面,海中游人戏水;一面是海鲜排挡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在等待时,海滩上传来吉他声,几个年轻人架起话筒、音箱,唱起了外婆的澎湖湾。“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一片片,只是一片海蓝蓝”歌曲和眼前的画面恰好吻合,海滩在旋律中欢快地舞蹈。军港的夜、你的眼神一首接一首飘过来,歌声伴着波涛拍打海岸,一切溶化在节奏中,步行的乏累一网打尽,心只贪恋这一刻的奇妙。 音乐就是这么奇妙,它吸引你走进,停留。其次天早晨,鼓浪屿特别清朗。我们行至一座崭新的教堂前,美丽的和声飘出来。随着歌声我拾阶而上,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楼大厅里,手持歌谱在唱诵赞美诗。从歌声中感受到这些年轻人此刻平和的心境。曲调充溢阳光,圣洁而暖和,和这幢简洁的建筑、院中纤尘不染的花园相合。有人向我点头微笑,让出座位,递过歌谱,我轻声地和他们一起哼唱。在其中我感受到平和友善的力气,具着溶化人心的魅力。难怪在这里所遇之人,既不过度热忱,也绝不冷漠,他们的笑淡然而暖和,他们记得在为你指路后加一句“渐渐走”,于是很难再对这烈日骄阳发火,也不好意思对长途步行埋怨,于是我们慢慢沾染上了鼓浪屿的气质。 一曲完毕,其中有人向我做介绍,并对我表示欢迎,原来他们是基督教徒,在这里做晨会。我自我介绍后,道谢并告辞。当我走下台阶,歌声再次响起。 其实,鼓浪屿的音乐传统,最初的渊源在于教会的赞美诗。鸦片斗争时,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1902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起先涌入鼓浪屿。一时间,教堂、教会、教会医院司琴者众,风琴、钢琴大量引进。英国绅士将钢琴带到了岛上,作为休息时的消遣。但他没有想到,这种爱好竟然可以传染,若干年后,岛上早已没有了外国人的影子,而钢琴却犹如撒下的种子,伴着鼓浪屿的海风与潮声,强壮的生长并繁衍开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头全岛钢琴多达五百多架。时至今日,鼓浪屿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仍为全国第一。 其实,从宋元时期至近代鸦片斗争爆发这数百年间,居住在鼓浪屿岛上的人们以渔、农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安静的生活环境使古代鼓浪屿的先民得以留神海浪冲击岸礁时发出的鸣鼓之声,并以“鼓浪”为地名。 浓浓的音乐氛围不仅令这里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悠长的曲径,小巷的人家缀满了音符与节奏,更滋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 一个接一个杰出音乐家从鼓浪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20世纪20年头到90年头,鼓浪屿出的全国著名钢琴家、歌颂家、指挥家就有: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吴天球、许斐星、陈佐湟等。 这一路上,鼓浪屿的音乐总会在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行程。而去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则是刻意而为的音乐之旅。在那,像是进入了这座音乐之岛的心脏,触到音乐的血脉。 在钢琴博物馆里,摆放着几百台千姿百态的古钢琴,“年纪”最大的琴近200岁。30台古钢琴中,“年纪”最大的要算19世纪初伦敦克莱门弟公司(Clementik Company)制造的琴,至今高龄已近200岁。优雅的琴声伴随着我们参观的脚步,走完一遍就犹如走过钢琴近200年的演化历程。而博物馆的墙壁上悬挂的鼓浪屿音乐家的照片与简介让我们领会到琴岛是如何用如此深厚的音乐氛围陶养这里的人们。 钢琴博物馆的捐建者胡义友先生将毕生的保藏安放在他漂亮家乡,并深情地说:“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恒久的家乡,我把我毕生保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将我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 而此后我们参观的管风琴博物馆也由胡义友先生捐建,他的言辞中满是对家乡的酷爱与眷恋:“我将尽毕生力气,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建成世界上最大、最精彩的风琴博物馆。希望全世界爱好音乐的人们都能带着朝圣的心来到我的家乡鼓浪屿,观赏她无与伦比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