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doc
让孩子学会欣赏 让欣赏充满创造摘要: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一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社会,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因为它是一切创造的前提和根基。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八个方面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关键词:音乐要素、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儿童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的听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其次,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一、音乐欣赏中渗透音乐要素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1、情景变化渗透音乐要素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我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音乐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2、情绪变化渗透音乐要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3、体裁形式渗透音乐要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咪咪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通过以上,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创新能力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学生欣赏音乐,不仅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等有所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细心倾听,细致地体会作品表现的情感,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聆听作品,提高审美情趣音乐的艺术美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肩负着不可替代的美育任务。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略音乐艺术的形象美、意境美、旋律美,使学生的情操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不断升华。那么音乐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的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如:在欣赏课中,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赞美美丽的富饶的家乡,歌唱幸福的新生活,歌唱改革开放等作品,都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品德,如欣赏春节序曲都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又如欣赏抗战时期的优秀作品黄河大合唱等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作品,让学生了解抗战这一历史,激发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恨,学生纷纷表示为把祖国建成一个繁荣昌盛、世界强国而努力;又如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时启发学生做生活的强者,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坚韧的心理素质。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美育,能使学生不断感受、理解和创造中得到心灵陶冶,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祖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也培养了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2、描述作品,提高欣赏能力“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在乐曲的关键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这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然后学生能说出聆听作品的感受。例如:欣赏红旗颂,听前教师对作品的曲作者及首演背景作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聆听后让学生说说乐曲分了几部分,听后有何感受。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老师评点结论,如曲首,小号奏出以国歌音调为素材的引子,经圆号反复后,由弦乐在C大调上奏出红旗的主题。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的回荡中,接着让学生说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第二部分,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第三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想象,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当前各科的共同任务,音乐教育又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自我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是思维的载体,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能力。音乐有着特殊表情达意的方式,由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曲式,配器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表现性,模糊性和世界性决定了它与人的想象力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欣赏音乐就是一个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心理过程,例如:我让学生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天鹅,当学生听到钢琴平静、流动琶音衬托下,大提琴奏出如诉、恬静、优美、舒展的旋律时,有的学生说这是天鹅在明澈的湖面上悠然自得,昂首浮游的景象;有的学生说这是人们在湖边散步的景象;还有的我肯定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后,再巧妙地告诉学生这是圣桑动物狂欢节里的天鹅。丰富的创造力是以丰富美妙的想象力为依据的。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作用,通过音乐欣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欣赏音乐的重要目的,如在欣赏李涣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听完乐曲后,让学生讨论作品的体裁形式(A、BA)作品思想内容(人民欢度春节的情景),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乐器自编不同的节奏型为春节序曲配伴奏,这样,不仅学生对所欣赏的曲目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智力的翅膀,想象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和创造。许多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非常富于想象甚至于幻想的。而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在音乐语言的感召下,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如果我们让他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写画面或画图画。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所谓,七个音符,五彩缤纷,轻歌一曲,万般情思。在学生们的心里,音乐所描绘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因为正如法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说:同样的歌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这反映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主观意识所产生的作用。例如:在欣赏祝福祖国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然后让学生边听边发挥想象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与之相应的图画。有的学生画了串串玉米,有的学生画出了灿烂的花朵,有的通过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4、通过多动,增强音乐表现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把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舞蹈语言(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真正发挥创造的功能。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直接兴趣性、直接经验性)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为学生创设和谐积极的活动氛围。还有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当欣赏一段明快的音乐时,引导学生手舞足蹈,这也是学生表达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再有鼓励学生自制乐器,通过自制、自编、自演的过程,通过这种创作、创造性教学,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造就开拓型人才。如:利用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教学生在家里寻找或制作。有的学生会从厨房里拿来两个锅盖当“叉”,有的拿来脸盆、勺子当“锣”,有的用可乐瓶里装些砂子当“砂球”等等。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5、电教媒体发展独特思维电教媒体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电教媒体能使音乐变得更形象与生动,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电教媒体,把音乐、图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都同时参与到音乐的欣赏中。如:在欣赏杨边催马运粮忙时,其教学目的是体验乐曲结构与乐曲情绪的关系。利用媒体展示农民们高高兴兴赶着马车上缴公粮的热闹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完成角色的转变,又人物形象为中心,展开思维,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辐射开去谈感受。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他们喜欢欣赏什么,就感受什么,然后进行交流:农民粮食丰收,一派丰收景象农民们争先恐后赶着马车上缴公粮;农民们的歌声、笑声连成一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引出了这精彩纷呈、入情入理的感受。把具体形象的事物与抽象的乐曲紧紧的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体验乐曲的一种独特思维。六、培养学生提升感知能力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背一些音乐知识,会唱一些歌曲。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学生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造潜能。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显然这是有违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违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的。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亟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众所周知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音乐课程表准中明确指出,“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比如学习歌曲国歌时,出现了三连音节奏,我就启发学生想象并模仿子弹发出的 “哒哒哒” 的声响来感知体验三连音节奏的特点,学生显得异常兴奋并且很快就掌握了三连音节奏;又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时,我先以红旗飘飘这首歌曲导入,而后摘听红旗颂主题音乐,通过聆听对比让学生感受表现同一主题的音乐作品其旋律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感知出前者的旋律激昂豪迈,后者则非常宏伟庄严;再如欣赏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中,当学生聆听天鹅主题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天鹅”这一形象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很多学生回答是小提琴,这时我给学生播放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使学生很直观地感知并记住了乐器的音色;再如欣赏管弦乐曲祖国颂时,我挑了其中的几个主题旋律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很清晰地就感知出几个主题音乐的演唱形式。通过音调、音色、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辨各种人声、各种乐器的声音、音乐体裁音乐与形式、风格与流派,以此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进而达到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七、激发学生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鉴于此我的音乐教学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记得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时,我不出示课题,而是先让学生带问题:“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场面?”进行聆听。听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农民们正在地里割麦子;有的说听到敲锣打鼓的像是在扭秧歌庆丰收,还有的说音乐很轻柔时像是收割累了坐在地里休息复听乐曲时,我顺势播放多媒体课件,运用声像结合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们兴趣昂然,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律动,结果好多学生融入到音乐中,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农民,随着音乐挥舞起镰刀收割麦子,扭起秧歌舞动起来,加入到庆丰收的锣鼓队中,场面非常热烈。八、倡导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美国创造能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在音乐课堂上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做无畏的限制,应给他们自由表现和创造的空间。在一堂音乐课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自由的气氛,不断以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来给学生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自我想象、表现能力和创造意识。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比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这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创编题,让学生结合这节课所学知识,利用身边的音源(打击乐器、身体的某个部位、书籍等)创编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最有创意创作的最快最好,创编完后进行展示评价并将评出最佳创编小组。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在组长的带领下忙活起来,选乐器、分配角色、创编节奏等忙的不亦乐乎,一时间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期间我不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创编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创编花样很多。有的小组选择了响板,创编0 0|0 0 | 节奏,运用由慢变快的速度来表现小兔的敏捷,选择沙锤创编| 节奏,运用很慢的速度,力度较强表现乌龟吃力的慢慢爬行着;还有的小组不仅表现了这些,而且运用休止符表现小兔的睡大觉,而运用不变的速度表现乌龟一直努力坚持最终取得胜利;还有的小组竟把小兔睡大觉的鼾声及比赛的热闹场面都配上音、其它观看比赛的小动物都用音源表现出来,真是不得不让我感到惊讶,学生的创造潜能真的是很大的。我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我给予补充评价。经过创编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的能力,而且通过展示评价使学生之间互相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综上所述,正如黑格尔所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见,在一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社会,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因为它是一切创造的前提、根基。三、欣赏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播动学生情感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1创设情境 感受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大大影响并激励着我,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把情感教育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大鹿一课,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于是,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和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他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的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淡漠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生成博爱仁慈、自主创新的高尚人格。 2情感体验 创造美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欢乐、喜庆、赞美、雄壮),引导学生学生有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美的理解和情感的冲动不断加深,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给学生表情演唱、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感染下不断深入的发展。记得我在教唱北京民歌对鲜花这一课时,为使学生了解对歌的形式,首先请他们欣赏了一段优秀电影刘三姐中对歌的场面,另学生们耳目一新。然后介绍了以花为内容的对歌便称为对花,接着又欣赏了我国河北、安徽等地区典型的地方民歌对鲜花。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迫切的想了解北京的民歌对鲜花。在这种学习欲望高涨的时机,我们开始学习本课歌曲。突破重点难点,很快地掌握了这支歌曲。学生们象做游戏一样自己分组,你问我答的唱起了歌,趁机我问到:"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可以编进这支歌曲里,我们进行分组比赛,看谁编的最好听"。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只见他们交头接耳,积极的讨论着,手里还不停的比画着我悄悄地走到钢琴旁,弹起了对鲜花,听到了音乐声,他们自动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编排的动作和歌词尽情的表演起来,有问有答、合情合理,那眼神、那动作充满了天真与童趣。此情此景,我和学生们都已深深地投入到了音乐情节的环境之中,陶醉在那鲜花的海洋里。学生们通过学习、表演、创作,达到了对本歌曲的体验与诠释,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发挥。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的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从而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参考文献】、张行涛主编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2、李志宏主编 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 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3、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郭声健主编 艺术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5、朱名燕、彭志修主编 音乐教学实施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