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
资源ID:62439159
资源大小:20.2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教学目标】1 .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2 .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 然熨帖,紧密严谨。3 .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 胜的精神。【重点】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一、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 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 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1 .了解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 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 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 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相关背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 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 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 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 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 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 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3 .了解“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 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 五烈士“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 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4 .解题“为了”,表明目的;“忘却”,即忘记;“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二、研读1 .理清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6段),写“我”与白莽的三次交往。第二部分:(第7T7段),写“我”与柔石的相处。第三部分:(第18T9段),合写柔石、白莽。第四部分:(第20-33段),写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经过以及“我”的处境和心情。第五部分:(第34-36段),写“我”对烈士的怀念,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控诉,对革命 胜利的信心。2 .如何理解第14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 己背起来。”这句话?“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 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3 .第16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疑心”,分别指的是什么?第一个“疑心”是指作者对冯铿的印象;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 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 艰难的精神。4 .文章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内容上: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密切关系。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烈士被捕前情况的介绍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5 .如何理解第21段结尾处的“逃走” 一词?鲁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中国的脊梁。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逃走”, 才能得以继续奔走、呼告,这足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6 .鲁迅先生为什么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7 .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 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 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 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 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8 .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 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作者把“忘却”与“记念”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标题里,看似 矛盾,实际上作者在这一标题里寄寓着深刻的意义。首先我们看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己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 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 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 们忘却了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谓 的“忘却”,实际上就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 暂时搁置一边,使思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脱离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 战斗纪念死者。8.怎样理解作者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作者在叙述柔石的“硬气”和“迁”的特点时运用了明代方孝孺的典故。作者用这 一典故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与“迁”。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 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 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和称颂。作者将其与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 “硬气”与“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 的罪行,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作者在写柔石被捕、自己逃走时运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作者 用这个典故暗示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没什么两样,更为 深刻的是,作者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 实力,继续战斗。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逸事。 作者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比,以揭露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 夺手段建立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 写处”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怀恋和尊敬、对国 民党当局卑劣行径的愤恨之情,号召民众应化悲愤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对革命前 途,作者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写作特点】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 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 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 中。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 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 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三、迁移1 .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并列举了许多篇“被踢出去” 的课文。其中涉及多篇鲁迅作品,因此被称为“鲁迅大撤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请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一:支持这种改变。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关于鲁迅文章与时代脱节、晦涩难 懂的诟病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在教改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减少鲁迅作品比重的做法也无可 厚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和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鲁迅作品在教材中 的数量有所减少并为“新作品”所更替,实属情理之中,没什么好争议的。语文课终归不 是鲁迅课,更不是思想教育课,语文教材容纳更多、更广的知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观点二:反对这种改变。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 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 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 书的启蒙使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才会让我们获得心灵和精神的 慰藉,让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 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圣坛上的鲁迅洪烛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 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 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 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 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 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 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 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 性以及可信度。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 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 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 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 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 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建都是铁打的,一点破锭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 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 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 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 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 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2 .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特定时代精神引领与思想交锋的需要。作为政治符号被误读、被神化。被实用主义者解构、利用。3 .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鲁迅是一代文学大师、文化英雄;鲁迅没有虚荣心,平凡、本色、朴实;鲁迅身上也有缺点。4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必须远离功利;应该本真地宣扬作家的人格魅力;应以平等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名人。5 .白莽作孩儿塔序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 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 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说起白莽来,一一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 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 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 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 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一一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 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 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 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 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这我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 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 A,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 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 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1)第段中划线句用白描手法再现了白莽的音容笑貌,刻画出他怎样的形象?乐观豁达,意志坚定的革命文学青年(2)第段“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夸张,焦灼迫切的心情(3)鲁迅先生的杂文在语言艺术上有很鲜明的特色,请结合第段文字做具体分析。善于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来描画事物,抒写情怀。如用“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 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如以六个比喻 构成的排比句,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 明的感情熔于一炉,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