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隐私》教学设计-01.docx
保护个人隐私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通过学习,使中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 生活中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意义,他不仅保护了公民的人格权利,而且 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懂得我国在保护公民隐 私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懂得未成年人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并 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情,通过教学活动将课 程的价值观引导转化为学生开展的内在要求和自主选择。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开展趋势,时代性比拟强,但比拟难理解, 公民教育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培养学生的 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义务意识、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新一代公民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隐私权属于人身权的一种,通 过教学活动对隐私权进行分析以及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的方法,来到达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既树立对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学会如何理智处理隐 私权保护问题。教学目标:未成年人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隐私权,而且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 权,中学生保护自我的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尤其注意如何引导学生 理解家长作为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知情权,掌握几个与家长沟通的方 法,防止冲突和摩擦的产生。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权,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尊重他人的隐私。教学策略:以情景教育为主要手段,运用多媒体,开展比拟贴切学生实际的 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教,在轻松感人的活动中体会法律的价值和 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并同时感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成长 的关爱。教学过程:1 .课前探究局部: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未成年人是否应该拥有自己的个人秘密?(2)你一般将自己的秘密收藏在什么地方?(3)互联网上可以成为你倾诉秘密和隐藏秘密的地方吗?设计目的:利用互联网聊天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兴趣及 注意,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给人类交往可能带来 的影响。2 .新课导入局部:最近一段时间,小茜一回家就上QQ跟网友聊天,妈妈看到后, 就马上关掉。老师也反映开学二个月来,小茜学习不够认真,成绩下 降明显。妈妈对此很怀疑,坚持要看小茜的聊天内容,要求小茜告知 QQ密码。母女俩因此闹翻了学生讨论:对于小茜妈妈索要QQ密码的做法,说说你的看法,并 说明理由。设计目的:现代科技兴旺,人际交往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尤其 年青人通过网络来聊天交友成为了普遍的现象,但也出现了许多现实 的问题,象案例中妈妈对于未成年子女上网问题的关心,引发了摩擦 与冲突,问题的实质在哪里,为顺利导出隐私权作铺垫。2.师生互动局部本局部:(1)青少年是否需要监护,监管与隐私权 有没有冲突;活动设计L由于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班主任王老师怀疑蔻蔻有早恋 倾向,为制止这种行为,便当众翻了蔻蔻的书包,强迫她交出日记。 王老师还将局部日记和信件的内容在班上公布。从此蔻蔻成了全班同 学嘲笑的对象,整日紧张兮兮的。蔻蔻该怎么办呢?活动设计2:播放动画片,根据课本P43页制作,请学生讨论:以下 行为你认为合理吗?活动设计3:隐私权小调查(课本P47页)设计目的: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虽然不是很明确,往往是与 名誉权等人格尊严权利等联系在一起,但是并不代表公民隐私权可以 随便的侵犯,在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内,中小学生作为成年人,监护人 对其日常行为进行监护是否属于侵犯隐私权在法律上也没有一个明 确的规定,这种模糊性容易增加亲子关系之间的摩擦并引发矛盾。本 活动设计中,我们力图增强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在上一节课了解何 为隐私权后,本课从生活学习各方面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隐私权在中学 生生活中的表现,提高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意识。(2)如何正确解决隐私权问题活动L案例分析:哈尔滨一小学生在父母偷看自己日记后想将父母 告上法庭,控告父母侵犯隐私权,偷看日记,请问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活动2:阅读父母给子女的一封信;(课前要求父母提前写好,密封 交给子女在课堂上统一阅读)设计目的:未成年人隐私权比拟容易被侵犯的地方可能是在家 庭里,父母作为监护人难免爱子心切在沟通方式上往往会急功近利放 弃正面与子女交流而不知不觉中侵犯了子女的隐私权。在法律层面看 来,父母偷看日记,偷听 等行为确已涉及到隐私权的保护范畴, 但法律并没有对父母此类行为规定明确的指引和惩罚措施,矛盾的根 源其实并非是父母有非法的目的而是处于关爱,但在未成年人看来, 这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恰恰是难以容忍的。本活动设计的目的就在与 最大程度上在激发学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隐私是一种权利的同时 告诉学生,父母的养育之恩关切之情不应该仅用冷冰冰的方法进行, 沟通与交流是最有效的,从小学生欲状告父母到父母写的一封信可以 产生强烈的对差,父母可以在信中解释为何不得不采取一些可能侵犯 隐私权的行为来关心子女,以期获得未成年子女的谅解,将本课推向 高潮。教学反思:教师在获得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未成年人拥有的隐私 权受到法律保护,但在如何与父母、老师等不同场合的监护人沟通的 方式上,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才可以解决问题;未成年 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对个人的隐私权进行保护,但如何处理好 与父母以及师长的关系,掌握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 难点,在课堂的活动中,从学生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到开始意识需要 保护自己隐私权,最后如何在保护隐私权的同时也能处理好亲子关 系,需要教师扮演好这个引导的角色,既要在讲授法律常识的同时告 诉学生他们的隐私权存在着被侵犯的现实性,也要在学生阅读家长的 一封信时充分感受到父母和师长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化解潜在的冲 突,法律不外乎人情,懂法知法守法,懂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法律知 识保护自己,理性处理好人际关系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