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 唐海丽 2021、5、11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课程实施建议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单元教材的理解。第一局部说课标一、这局部知识的课程总目标是:1、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开展形象思维。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二、本单元的目标:?三角形?这一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识别和区别它们。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二局部说教材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根底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二、教材的编写特点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根底,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局部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开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根底。这主要表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的规律,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三、教材的内容结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具体内容例题安排及目标要求三 角 形三角形的特性例1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例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例3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例4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例5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图形的拼组例6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例7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1、横向联系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根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假设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局部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纵向联系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会量角的度数,能认识各种角。本单元内容是在上述内容根底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根底。纵观小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由“形的直观识别,到掌握“形的特征,再到 “形的大小计算。前面是根底 ,后面是前面的延伸与拓展。内容循序渐进,能力螺旋上升。第三局部说建议一:教学建议1、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作的高在三角形外,在小学教材里没做画的要求,但考虑到中小学衔接问题,我做了补充教学。三角形按边分类不是目的,是要在按边分类的过程中,从边的角度来认识两种特殊的三角形。因此按边分类不强调分成几类。图形的拼组,拼图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美,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主要是与四边形的关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并说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密铺的知识,只让学生通过欣赏密铺图案,感知什么样的图案是密铺成的就可以了,不要给密铺下定义,也不研究什么样的图形可以进行密铺。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开展空间观念。探索中教师应注意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案例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先让学生准备长短不同的假设干小棒,提问“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结论;进而再问“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行呢,与什么有关系呢,可以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讨与交流;接着可以运用具体的事例,如判断“三条线段分别长3厘米、6厘米、2厘米,3+62,所以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是否正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含义。除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外,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第一学段认识三角形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要从定义、特征等方面来认识,抽象概括的程度提高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把握知识的数学本质。案例认识三角形,是在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什么是三角形。可以先让学生说什么是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老师应对他们的概括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可:“嗯,三角形有我们都看到了,是不是准确呢?学生可能会举一些反例来修正他们的概括。如学生没有异议,老师再引导“是不是只要有就是三角形了?引导学生去补漏洞。学生不一定能说出围成,但只要能把这种意思表达出来,再让他们看书,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去概括,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样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自然到位,润物无声。4、注重教具、学具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由于条件所限,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5、本单元可安排6课时进行教学。二:评价建议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学具带齐,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等,教师都应及时有效的评价。 强化能力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动手操作的标准性和抽象概括的严密性。 情感评价,多一份情感就是多一份天地,只有爱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对学生的兴趣、自信心等进行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教师的评价与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利用直观的情境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使用长方体框架和三角形框架进行实验,发现特性并列举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应用。3、学习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人和街道创设类似教材中的情境,如选择班上某个同学或老师上学上班的路线图,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在研究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进数学天地,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