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说课稿-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 3 上册第二单元.docx
-
资源ID:62634877
资源大小:16.2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琵琶行》说课稿-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 3 上册第二单元.docx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 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一、说教材(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二)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 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 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 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 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 体是文章的难点。)二、说学情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 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 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 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缺乏。三、说教法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 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 时、三课时进行教学。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 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 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 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气氛。然后在音乐的背景 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 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 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 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 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 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济阳的白居易 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 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 文。(二)分析课文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 局部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 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局部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 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 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局部。这一局部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 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 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局部? c.这一局部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 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局部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局部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 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 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 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 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 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说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 的悲凉音乐。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局部。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 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 句子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 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局部说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 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 湿”?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 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 全诗的主题。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 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 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 和大家共鸣: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月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三)课外延伸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 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 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四)作业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教授琵琶行教学反思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 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 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 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 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 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 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 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 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 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一一鉴赏一一创作来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一一 学生一一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 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 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 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 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 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 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缺乏之处:一.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 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 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 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二.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 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 你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诗中的内容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因生 活的源头活水来浇灌语文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例如对于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相同的感受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来加以感受, 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