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doc
-
资源ID:62652866
资源大小:2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doc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许多新的思路和设想,有许多新的理念和要求,有许多新的目标和任务,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论述,就是新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开展与提升。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和强调了“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开展。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和重要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完整和丰富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具体和充实了。而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专门作为一局部列出,也显示出其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还写进了新党章,成为党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任务。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新提法还有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国人民的向往。那么,如何看待和理解有关“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这些新的提法、目标和任务呢?本人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理解和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理解和落实。一、“五位一体和“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开展,GDP总量在2021年就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但如此同时,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容无视和乐观。开发无序、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与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小康社会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健康,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平安和民族未来,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当时还没提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还没有赋予生态文明更多的内涵,还没有给予更明确的界定,而这次再提生态文明面已经有了具体内涵和要求,即: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给自然、给后代留下开展恢复空间;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十八大报告的创新,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的保障。还有,这次再提生态文明,已经不是孤立的讲生态文明,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提并论,“五位一体。换句话说,如果社会主义小康建设,只是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而没有生态的保障和表达,就不是真正的繁荣,也不会有持续的繁荣。十八大报告实际上是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定位为新的目标。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的表达是什么,其标志之一就是“美丽中国。我们也注意到,有关“生态的名词,在十五大报告中还没有涉及,十六大报告中出现5次,十七大报告中12次,十八大报告中28次之多!这足以说明党对生态问题关注、重视和认识的不断飞跃,反映出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与应对能力,也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持续开展的理念,因而也就会增强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强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理念,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望。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意义中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2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的人口超过13.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2021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中国也是资源消耗大国,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煤炭资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49.4%、石油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1.4%,2021年国际钢铁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我国钢铁的消费量占世界的46.4%,此外,木材、矿产资源等的使用都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相应的CO2、SO2等污染物排放也位居世界前列,根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2021?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年CO2排放量占世界的29%,居第一位,SO2的排放从2005年就为世界第一位。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系统最多样的地区,除了极地冻原带,其他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都有,从南到北依次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从东到西有森林、草原和荒漠,而青藏高原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着类似从南到北的生物带。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包括大熊猫、扬子鳄、东北虎、藏羚羊、水杉、珙桐等世界重要保护生物在内的上万种生物。然而,中国自身的生态破坏和退化、物种受到严重威胁和消失等问题也相当突出,甚至触目惊心,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因而,中国的经济开展和生态与环境状况必然对世界经济开展、世界稳定和生态平安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从这一点看,中国有责任和义务率先节能减排,有责任维护世界生态稳定和平安,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承当的国际责任,尽义务做出的示范,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就具有了重要的国际意义。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党执政为民、取信于民的表达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左手拿存折、右手拿病例,“一手拎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药袋子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小康,也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城市越来越多、高楼越来越多、汽车越来越多、高铁越来越多等等象征小康的标志,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与小康不协调的是,许多人喝水要纯粹水、瓶装水,外出要戴口罩,在家要关紧门窗和开启净化器,吃饭要私家或自己单位专门种植、养殖、加工的,等等;甚至农民也清楚,卖的粮菜自己不吃,自己吃的粮菜不卖。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不得不让人们进行反思,这到底是怎么了?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的景观,在许多地方似乎已成为童话和遥远的故事。幸运的是,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及其严重性,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解决人民关注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几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已经出现成效:河里有水了,水中有鱼了;山上有树了,林中有鸟了;局部空气变清了,天空可见星星了;沙尘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等等,我国的生态状况开始改观,城市和农村的生态建设,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也让老百姓开始受益。但是随着人们生态和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随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期待值越来越高,人们对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仍然不满意。因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也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通俗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对于“美丽中国的理解,十八大报告并没有明确的解释。本人在此提出粗浅的理解和观点,美丽中国应包括外在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外在的美表达在生态的完整、健康、持续,也就是生态系统的完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内在方面,表达在人的素质和文化,也就是人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文化。内在外在结合才是真正地美。如果说,通过加大投资和措施,可以在局部短期使破坏的山体绿化,使污浊的河水变清,使污染的天空变蓝,但在大范围的生态恢复和修复就是长期的、艰难的。而人的素质和文明,如生态的理念、意识、行为准那么等那么要经过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此也同样道理。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和修建人工湿地,也不是“拦河筑坝、“大树进城,不是轻易而举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建设,需要从生态的和人文的两方面一起抓,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望要经过几代人艰苦的努力。四、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是树立生态意识和理念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不同阶段。生态文明那么是人类社会开展到现代的一种替代工业文明的新兴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根本表达。生态文明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开展和整体生态化,是符合科学开展观的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开展的历史必然。和其他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包括了理念、意识、生存方式、文化、制度法规、教育等多个方面。就目前而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理念离生态文明还相距很远。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的重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了解和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开始形成,逐渐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但是从严格意义来讲,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艰巨性来讲,在大范围讲,人们的生态理念和意识还是落后的,甚至是可怕的。比方对于资源和能源来讲,“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等错误理念和意识在许多人中还是相当普遍和根深蒂固的,缺少“忧患意识。因而在生产、生活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任意消耗和浪费是惊人和广泛的,其中最普遍的是对淡水资源的无节制的使用和浪费。尽管水是可以循环的,但世界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3%,其中绝大局部是不能利用的冰川和深层地下水,能够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量不到1%。150米以下的淡水是地质时期形成的,和石油、煤炭等一样,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开发完就没了!中国淡水总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占世界的6%,淡水资源相当缺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分布不均,时空差异巨大,缺水的地区和城市非常普遍。如果说石油、煤炭等还可以找替代物质,但目前淡水还没有找到替代物质。没有了淡水,人类如何生存?和人类共存的其他生物如何生存?有的专家建议不妨大幅度提高淡水使用价格,从而鼓励节约用水。再如,认为“人定胜天、“人类可以征服自然的意识和理念在许多人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往往容易小视、无视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人类目前还无法预测和控制,所以一次次造成对人类的消灭性灾难。但森林破坏、草地和荒漠等破坏等造成的水灾、沙尘暴等灾害,却与人类无节制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密切相关。还有,在相当多人的意识中,往往认为生态破坏、污染、资源缺乏等与我无关、与以后无关。所以,保护、节约、修复、补偿等等遵循自然和生态规律的行为,是别人的事情、是以后的事情。“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可怕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和理念还很普遍!人类必须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自然系统的恢复和更新也是有限度的,全人类必须都有忧患意识,违反自然规律将会受到惩罚,保护地球、保护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每个公民都应有这些意识。但这些意识的形成和传承需要长期、大量的宣传和教育。五、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是转变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理念和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提,但重要的还是行动,在于落实。我们必须改落后和不文明的生产方式,必须改变落后和不文明的工作方式,必须改变落后和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方面,浪费资源、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目前仍存在,且不是少数。改变这些方式,治理和关停有关企业,采取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目前有效地途径和行为。工作方式方面,众多的公有车、高大的办公楼、豪华的装修、全天候空调、快速换代的电脑等办公设备、数不清的罚款,等等,是落后、奢侈工作方式的表现,与生态文明相悖。提倡减少公车、减少办公空调、少发文件多办实事、靠制度而不是罚款,等等,政府、机关等应率先垂范。生活方式方面,问题也很多,太多的一次性物品、追求多套住房、急速增加的私家车、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等等,成为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又一根源。许多大型旅店开始实行的生活日常品收费、大型商场的塑料袋收费、有些地区开始的垃圾分类等等,都是很好的措施。如果不加快转变落后和不文明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空虚的口号和目标。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全国上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广东、广西、海南、江苏等地还发发布了有关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文件,转方式、调结构、节约资源和能源等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和考核指标,经济开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一些过去污染严重的城市,提出要打造蓝天白云之城,一些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建设青山绿水之地。有的地方也开始提出不要污染的GDP,而是要绿色GDP。低碳生产和生活、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设施和工艺、加大力度造林和修复森林、多种举措保护修复和重建草地、湿地、荒漠等退化生态系统、出台利于生态保护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等等。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实现“五位一体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即: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前三项是物质的、硬对硬的建设,后一项为哪一项文化的、软实力的建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不只是理念,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有行动就要有方案,否那么就很难实现。但如何落实,报告中不可能讲的很具体,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同、差异很大,必须有国家层面、区域层面、部门的行动方案,必须有分类别的实施方案,有分阶段的实施方案,等等。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规划,比方全国的生态功能区划等。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有关污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垃圾处理、危险品处理等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已经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研究、治理、示范,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在实践中也明显见效。但有些难题还需要继续攻关。我这里强调的是,与我国的众多的生态类型、丰富的物种相比,与我国生态退化的严重性和保育恢复的要求相比,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生态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力量、根底研究、技术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加强生态方面的根底、应用等理论和技术的整体研究。我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最为丰富,但相关研究还不够。还有,如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如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各类生态系统的现状如何?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如何保育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如何恢复和再建受损生态系统和物种等等。这些根底和技术研究,必须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列出专门经费,组织科学家进行长期、大量、反复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政策、法规、制度来保障。这些方面,十八大报告讲的很全面和系统,包括与生态和环保相关的目标、评价、考核、奖励、惩罚、补偿、赔偿机制和法规等。其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和实施,必将大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补偿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效劳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本钱而产生的环境经济政策,是将环境本钱内化为有利于引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机制,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补偿、谁付出谁受益,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实行,我国也已经将生态补偿明确为国家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的建立将激发法人和自然人主动保护环境的动力。生态补偿也能够促进生态文明所倡导的生存权,开展权和环境权之间的协调开展。国外提倡“生产者责任也是一种补偿策略,如企业投资回收瓶瓶罐罐、包装箱等,是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有效措施,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满意,也利于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支撑。高校承当着育人、科研、社会效劳、文化传承的多项功能,这些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应当走在前面,这也是历史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结束语生态文明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开展的必然选择,并将为可持续开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从生态的和人文的两方面一起抓,必须从多个角度考虑和落实,才有可能实现“五位一体和“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保护生态需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