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完整版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62795931
资源大小:71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完整版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完整版教学设计第 一 单 元 一、内容简介: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二、语文要素: 1、课文共同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从读的内容想开去。 2、习作“变形记”: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3、“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三、课时安排和教学要点: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草 原 2 描写内蒙古大草原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蒙汉的深厚情谊。 1.会写22个生字,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随作者叙述,想象画面,感受草原风光人情美好,体会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 4.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丁香结中情感。 5.学习看注释、查阅资料、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知诗意;背诵、积累古诗词。 6.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 丁香结 2 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描绘丁香花的高洁、美丽,表达了对丁香花的喜爱,借象征愁怨的丁香结告之要正确面对不顺心的事情。 古诗词三 首 3 1、宿建德江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出了羁旅之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饮酒时所见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情景,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热爱。 花之歌 1 以花的口吻,讲述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赞美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顾影自怜精神。 习 作 2 变形记 发挥想象,重点部分写详细。 语 文 园 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3.学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4.背诵过故人庄。 1 草 原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歌曲、视频了解草原,入情境,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 1.课件:配草原风光视频,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谈话:课前搜集了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 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蒙古包, 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套马、摔跤。 草原 民歌 敕勒川等。) 3.现代文学家老舍以清新隽永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第1课草原。(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检查预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1.检查词语的认读 (1)课件出示:指名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2)课件出示:多音字,并正音。 好客 同行 似乎 蒙古包 “好客”:“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_ín”; “似乎”中的“似”读作“sì”; “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n”。 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 设: 生1:景色很美,天空蔚蓝、白云朵朵,草原宽广、牛羊成群,骏马驰骋。 生2:热情好客,套马表演、摔跤,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以“读”感知,关注文本内容,把握大体情节,理清写作顺序。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在阅读中体会、感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归纳读书方法用心感悟,用情体验,用想象补充,读懂课文 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 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美景。 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读句子,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句子?你想象到了?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根据经验谈想象,把想象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去掉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缺少了美景对作者冲击形成的震撼。 教师归纳学法:边朗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品读例句。 示例一:羊群一会儿,一会儿,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生1:草原比作绿毯,可想象到毛茸茸的草地,羊群比作绿毯上的白花,形象。 生2:色彩很美,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品“绣”字之妙。再读句子,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 生:“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是随意走,可在老舍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2: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指导书写“毯”字师范写“毯”,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生自主练习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 示例二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 课件示:“渲染”“勾勒”画法的中国画,学生对比,感知“渲染”好在哪儿? 此句还有哪词可感知草原美?(课件示:翠色欲流,)“翠”比“绿”好在哪儿? 生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生2:“翠”比绿更鲜亮有光泽,更丰富、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 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草原绿油油,绿得发亮。很辽阔,与云天相接,仿佛绿色渲染到了云层里。 生2: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由浅及深像与天空交接,把绿渲染到云朵里。 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教师归纳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所以要读写结合。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配图:草原风光图,图上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四面有小丘) 师: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读) (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 (3)仿写感受。如果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完成句式训练。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既_,又_,既_,又_。 (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生1: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山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驰。 生2: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与我的伙伴们共赏。 4.了解观察顺序。作者的写景顺序是?(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 2.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草原风情,体会蒙汉情谊,激发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再次走进草原,走进文本。 1.课件出示: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在阅读中享受阅读乐趣,习得阅读方法,体会词句的表情达意。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播音乐赛马30秒。) (2)说说你仿佛看到?生:我仿佛看到蒙古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文中描绘客人到来的场景的呢?自由读25自然段,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小组汇报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配图:迎远客)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生:“男女老少”说明来迎接的人很多。(点击课件,“男女老少”变蓝色。) 这么多人赶来迎接客人,说明蒙古族同胞很热情,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来? 生:从“各色的衣裳”也能体现出来。(点击课件,“各色的衣裳”变蓝色。) 是的,的确是非常热情。请男生来读这个句子,感受他们的热情!(指名读) 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觉得“飞”字用得特别好,心情很急切。(点击课件,“飞”变蓝色。) 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全班齐读) 小结: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同胞远迎客人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 (2)示例一:课件出示: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蒙古族同胞和我们是怎样握手的? 生1:总是握着,握住不撒。我从这儿感受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生2:我觉得“热乎乎地”握着,他们的心也是热乎乎的。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生: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指名读,评价读) (3)示例二: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1:我从这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 生2:我从主客间不拘束体会到蒙汉两族一家人。 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生:过节,一家人团聚的时候。 啊,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4)示例三: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等图片,进一步感受蒙古同胞的热情和民族风情。 全班齐读,读出蒙汉两族人民同欢乐的场景。 (5)示例四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学生读齐读诗句。) 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情义深重不舍分离,站在夕阳下草原上,倾诉惜别之情。 假如你们分别是主人和客人,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主人:尊贵的客人们,下次还要再来呀!客人: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我们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欢迎你们到我们那儿做客。) 小结:从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到依依惜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三、回顾全文,体会方法借课后题,体会本课最主要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并强化。 1.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话别,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以课后第二题为例,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出示: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问题。从文中找出类似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既愿的小诗。 (哪句是句中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写作者感受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生1:在写景中融入感受使景物更有感染力。 生2: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3.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 示例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示例二: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 2.阅读推荐。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呢? 板书设计: 备课后反思: 1.播放视频,可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再现草原风光。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将“话”与“画”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品读玩味,体会美的情感。我把“读”贯穿始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 2 丁 香 结 一、教学目标:1.会写“缀、幽、雅”11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9个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理解感悟丁香结象征意义和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有哲理语言。 二、教学重点: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并给学生出示预习提纲: (1)搜集宗璞的相关介绍和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3)初读文,准字音,通句子,释词意。(4)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1 课 时 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列举学过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为学习预埋伏笔。 1.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如落花生、白杨等), 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 课件出示字: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糊 蕾 襟 恍 怨 课件出示词: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二、初探“丁香”,整体感知从题目入手设问导读,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1)学生初读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引导划分课文结构层次。13段写丁香花,“赏花”。46段写丁香结,“悟花”。 三、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悟丁香花的特点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想象画面,读懂画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1.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城里街旁的丁香花 城外校园的丁香花 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雨中丁香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颜色 形貌 气味 姿态( 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繁密耀目 幽雅的甜香 娇俏灵动 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 课件出示: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月光下白的、紫的丁香花都好看。 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写丁香花的部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 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 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 (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 (1)课件出示:丁香花图片和丁香花布艺纽扣,从而理解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师释:丁香花蕾称“丁香结”,是因为从外形看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课件出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纱 师释:结合“阅读链接”,可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 思考: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课件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文中的“丁香结”是指生活中的不顺事,解不开的愁怨。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作者的意图。 赏析文中哲理性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四、回顾写法,学表达读写结合。抓住身边事引发“我对人生的思考”。 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备课后反思: 1.选材虽然普通但 “丁香结”内涵理解去不容易,需要教师认真构思。 2.认真研读课文,可助于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3.入情入境的与文本对话利于学生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写作意图。 3 古 诗 词 三 首 一、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生字,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想象等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并给学生出示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 (2)初读,准字音,通句子,理解词意。再读,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宿建德江 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比较两首古诗相似处,找诗眼,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的相似处?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是? 生:(思,忆) 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人的心情?板书诗题: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读诗方法: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音韵美。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1)多音字:“泊” 音:“bó”,意:“停船靠岸”的意思,。 (2)翘舌音:“泊烟渚”的“渚”; “日暮客愁新”的“愁”; (3)后鼻音: “清”; (4)前鼻音:“近”。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检查学生课前资料搜集。了解写作背景助于悟诗情。 1.忆学法回忆:学习古诗“四步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解诗题“宿”是什么意思?“建德江”是? 生:住宿、留宿。/ 地名,诗题的意思是:宿在建德江。 3知作者。(1)学生交流孟浩然的资料。 (2)了解写作背景后带着感受,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孟浩然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诗作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可当他赴 京求取功名、施展才华时,却总是名落孙山。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朗诵了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惹怒龙颜。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怅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学会想象画面和感情朗读的学古诗方法。 (一)明诗意。 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静读宿建德江,插图和注释,大概讲读诗意?把诗中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的词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二)悟诗情。 1找出诗眼:生: 愁。 2品味“愁”字。 (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课件出示: 日暮客愁新 “愁新”:新愁,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如何知道他是思乡之愁?从这行诗的哪个字可看出?是指谁?为什么? (客诗人自己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 飒飒秋风勾起张籍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此时,是什么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是日暮 ) (2)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 分享温馨画面。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现在的人们应该在干什么呢? 生:背着书包回家。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归来、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等等。 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 生: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如果能和家人在!如果有人陪我!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指名读、评价读) 课件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 对月抒发愁绪。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 如果你是诗人,会诉说? 生1: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 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 回忆往昔甜蜜。此时诗人置身孤舟,想起了往日与家乡亲朋相聚情景是? 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 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入情入境读诗句。师生互动: 师:想起昨日亲友把酒言欢,可是,此时。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而这里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不见家乡山水,乡里乡音,这里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 生: 愁。 (三)拓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课件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 板书设计: 第 2 课 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以诗题总览全文,了解时间、地点和事件;以恰当设疑激发学生的究兴趣,为深化主旨埋下伏笔。 1.指名读诗题并理解诗题。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 2.简介诗人。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在逐层提升诵读中感知诗意和诗趣,为知意和背诵打下基础。 1.读得正确。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遮”翘舌音, “卷”“jun”,“ 散”“sàn”。 2.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出韵味。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 (2)按“平长仄短”练读。并先分组读,再齐读。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想象画面,化诗为画。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描绘的景物?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 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联系生活。雷雨来临前,天空的景象是?四字词语形容?(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学生想象画面。生回答后点击课件:(“黑、翻墨”变色) 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峦。 生3: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带着感受读诗句。联系生活,想象这幅“翻墨云”图。(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2)课件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 抓【关键词】:p 语,品析雨的特点。生回答后点击课件:(“白、跳珠、乱”变色) 生1:雨急而大,从“跳珠”感知雨落在船上像跳动的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生2:从“乱入船”的“乱”看出雨势大且杂乱无章,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 生3:从“白雨”看出雨很大,只有大雨点儿才会看起来是白色的, 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 师: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惊叹!当我们正被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换了一副图景。 (3)课件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 品味“忽”之妙。生回答后点击课件:(“忽”变色) 生1: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去匆匆,一阵狂风席地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生2:从“忽”体会到风的威力,吹散大雨,吹散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 拓展含“忽”的诗句。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出“风吹雨散图”。(分组赛读) (4)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想象一下“水如天”之景。学生答后指名读、齐读,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生1: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 生2: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 生3: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样子。 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 四、深化主旨,指导背诵“一切景语皆情语”,由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升华主题的。 1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沉醉。 作者再到杭州又写诗:“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写此诗发的背景是? 师: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自请外任远离京城,任杭州杭州通判。与友同游西湖,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从此诗可感知他是?生:乐观、豁达的人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课外延伸,阅读积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 1.拓展名诗。 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西湖,尤爱雨中西湖,他还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积累名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后找来读读文人墨客留下的西湖名篇。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融入想象,感悟词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丰收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开门见山导入对课题的解读。恰当设疑以此引出已有认知。 1.师读课题,提出疑问。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联系旧知,了解课题。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生2:题目的意思是晚上诗人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读通读顺,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全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词。重点强调:“蝉”是翘舌音,“见”读_iàn,不读jiàn。 (1)理解“见”的意思:“见”就是出现的意思。 (2)联结已知并齐读全词。“见”还出现在?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一)品读上阕想象、品读、悟情。恰当引导,适度反问,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 1自读自悟。学生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打上“?”,小组讨论汇报。 2汇报交流。 (1)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弄懂“别枝”。借助注释,可知:“别枝”指横斜的树枝。 理解词意。 生:词意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在鸣唱。 生质疑: 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自己的见解,真棒! 想象画面。师范读这句词,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有感情地朗读。黄沙岭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谁能读出来呢?(指名读) (2)过渡:你们还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描述画面。生: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表达异议。生:两句应倒过来,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一片蛙声指青蛙多,稻花飘香指丰收。因此是青蛙在争说丰收,运用拟人手法。 给予鼓励。师:见解独特!“说丰年”是农民还是青蛙不重要,重要的是丰收的喜悦。 读出喜悦。(一咏三叹读)师生互动: 师:多少年来,与农田朝夕相处的青蛙,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能不高兴吗?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他们怎能不开心呢?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齐读上阕。 (二)品读下阕“情”要靠“象”去显。紧扣“忽见”,通过想象体悟,生成鲜活画面,引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所想、所感、所急。 1.默读下阕后学生交流。重点点拨: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