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第三章 第三节 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docx
-
资源ID:62838683
资源大小:35.7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版第三章 第三节 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docx
2022版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第三节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考点总结一、自然灾害救助总理(高频考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原那么;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受灾群众自救。II工作体制机制;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各级政府领导负责制国家层面; 国家减灾委;由各个部委综合协调成立的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国务院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整体工作、承当国家减灾委的常规工作。(3)1国务院有关部门(如民政、卫生、交通、财政部门);各司其职,按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相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层面;县级以上政府;,建立自然灾害应急协调机构,各县要有应急管理局;县级以上政府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3)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医部门属地管理,各司其职,按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社会力量层面;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救灾、日常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宣传。企事业单位;做好本单位的防灾减灾工作,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组织本单位员工开展救灾捐赠。(3)基金会、慈善组织;募集捐款,协助救灾。(4)|公民;捐赠、志愿服务。二、自然灾害救助的5项准备工作(高频考点)制定应急预案;(1)主体;县级以上政府及相关部门。(2)|内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应急队伍;应急资金、物资、设备的准备;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报告、处理;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灾后应急救助和重建工作。II建立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提供必要的 交通、通信等装备。做好物资储藏;(1,国家建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藏制度,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局部别会同 国务院财政部、开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粮食和物资储藏部门制定 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藏规划和储藏库规划,并组织实施;(2)由国务院粮食和物资储藏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中央救灾物资储藏库规划并组织实施;(3)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那么, 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藏库。41设立应急避难场所;(1) |用于疏散安置受灾人员;(2)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场所标志。救助人员队伍建设、业务培训;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救助人员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村(居)民委员 会和企事业单位应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自然灾害信息员。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4项工作(高频考点)启动预鳖响应所采取的4项措施:(1)向社会发布风险警告、提示,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转移人员和财产;(2) |加强对易受自然灾害地区的安全保障;(4)做好基本生活救助准备。灾害已经发生,启动救助应急响应;8项措施;(1)立即向公众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公共防范措施;(2) |紧急转移受灾人员并及时安置受灾人员;|紧急调拨、运输救助应急资金和物资,及时向灾民提供应急救助;抚慰灾民,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组织受灾人员自救互救:(6)分析评估灾情趋势和灾区需求,采取相应的灾害救助措施;(7)预防次生灾害发生;(8) |组织救助捐赠活动。口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 具和场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归还,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 补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1)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地区县级应急管理局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2)出现特别重大或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受灾地区县级应急管理局按程序报告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应急管理局,必要时可以直接报告国务院;(3)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县级应急管理局应每日逐级上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等情况,并定时向社会公布;(4)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政府、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 构应对每次救灾进行综合评估,核定后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的灾后救助工作(高频考点)临时性过渡性安置原那么;(1)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与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2)就地安置应选择在交通便利、便于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地点并避开可能发生次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3)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鼓励并组织受灾群众自救互救,恢复重建。U居民住房重建的补助对象确定的5个程序;(1)由本人申请或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提名;(2)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3)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公示;(4)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5)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灾后基本生活救助;(1)1工作主体;受灾地区县级应急管理局;(2)|时间每年10月底前、当年冬天、第二年春天4项工作内容;(3)统计、评估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困难和需求;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报上一级应急管 理部门备案。五、|自然灾害的救助款物管理(高频考点)款物来源;1=1负责主体;负责主体;负责安排资金的分配、管理、监督使用情况。(2)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救助物资的调拨、分配、管理。|采购程序;1)用于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货物、工程、服务要求政府采购、招标投标;(2)|涉及紧急抢救、紧急转移安置(2)|涉及紧急抢救、紧急转移安置、临时性救助的紧急采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捐赠款物管理;(1)应专款专用、无偿使用;定向捐赠;应按捐赠人的意愿来使用;无指定意向捐赠;没有指定的意向捐赠物资,政府接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 门统筹安排用于灾害救助;社会组织接受的,由该组织统筹进行灾害救助。救助款物使用;自然灾害款物应用于受灾人员的紧急转移安置、基本生活、医疗、教育救 助等,公共服务设施、住房恢复重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采购、储存、运输, 因灾遇难人员亲属抚慰等项支出。(5)向社会公开;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面向社 会公开接受救助款物的来源、数量及其使用情况。受灾地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公布救助对象及其救助款物数额、使用情 况。(6)各级政府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县级以上政府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对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物的管理 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应急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予以配合。六、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1)违法行为;迟报、谎报、瞒报自然灾害损失情况,造成后果的;未及时组织受灾人员转移、安置,造成后果的;截留、挪用、私分救助款物或捐赠物的;临时征用的财产、物资不及时归还,给群众造成损失或不按规定给予补 偿的;出现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法院法院(3)应承当的法律责任;依法依规追究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民(1)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捐赠物的,由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责令退回违法所得的款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2)抢夺或聚众哄抢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捐赠物的,由县级以上应急管理 部门责令停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以暴力、威胁阻碍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 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社人力量救4丁伍的规定(高频考点)基本原那么;(1)政府主导,统筹协调;(2) |鼓励支持,引导规范;(3)效率优先,就近就便;(4) |自愿参与,自助为主。重点范围;态减灾阶段5项工作;,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协助做好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参与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风险隐患分布图、制定救灾应急预案;协同开展救灾应急演练;参与提升基层单位、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 互助技能。(2”紧急救援阶段2项工作;统筹引导具有救援专业设备、技能的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协同开展人员搜救、伤病员紧急运送、救治、紧急救援物资运输、受灾 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救灾物资接收发放、灾害现场清理、疫情防控、救援人员 后勤服务保障工作。(3)过渡安置阶段3项工作;协助灾区政府开展受灾群众安置、伤病员照料、救灾物资发放、特殊困难人员扶助、受灾群众心理抚慰、环境清理、卫生防疫工作;协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帮助灾区逐步恢复正常社会秩序。恢复重建阶段2项工作;重点参与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重建工程;参加社区重建、生计恢复、心理康复、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恢复重建工作;|5项具体任务;(1)完善政策体系;(2)搭建服务平台;(3)加大支持力度;(4)强化信息导向;(5)加强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