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docx
-
资源ID:62957492
资源大小:39.26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docx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必修二兰亭集序说课稿(人教版)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一般中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巡游经验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巡游胜的同时,经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心情。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一般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意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尝美丽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须要积累肯定的文言学问,依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驾驭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别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实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美丽、自然清爽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实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改变,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所蕴含的主动心情。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改变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驾驭,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争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验浅,多数未经验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改变和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蕴含的主动心情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老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打算用两课时,采纳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索与探讨,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改变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实力培育: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精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育学生自主获得学问的实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纳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别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学问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改变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打算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闻许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指责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观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尝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观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学问,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留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老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老师巡察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驾驭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衬托,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说明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探讨,探讨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老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老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主动参加,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打算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好玩,使抽象的背景学问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观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驾驭了文言学问。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状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改变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学问,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行少,又培育学生对学问的归纳整理实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闻许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指责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观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尝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观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学问,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留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老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老师巡察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驾驭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衬托,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说明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探讨,探讨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老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老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主动参加,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打算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好玩,使抽象的背景学问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观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驾驭了文言学问。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状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改变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学问,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行少,又培育学生对学问的归纳整理实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相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深厚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驾驭“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所蕴含的主动心情。2.对文中多义词详细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漂亮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找。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芳香。下面让我们共同观赏兰亭集序吧。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老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闻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随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出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致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美丽。只惋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精彩。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喜闻乐见,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观赏它吧。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颂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内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须要留意的字音。癸丑修楔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会稽感慨系之若合一契曾不知老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留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四、疏通字词1、重要词语a.实虚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喻之于怀故叙时人b.通假字虽趣舍万殊c.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多义词乃重修岳阳楼邹忌修八尺有余内修政理茂林修竹修禊事也终期于尽度已失期不期修古行有期年其致一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致市民,聚万货颇有野致临文嗟悼把酒临风曹公已临其境哀临三日列坐其次引次江北破军次之贤能不待次而举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吾知所以拒子矣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游目骋怀(开怀)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状况变迁而发生改变)4常识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暮春(孟春仲春季春)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退不祥,选在三月三日)五、再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改变?2、分小组探讨,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3、总结文章的意思 三、赏析课文1、第一段:(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时间:地点:风景:人物:盛况:感受:写法:(2)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2、学习其次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四、小结五、全文小结六、【考考你】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A.全部B.终归C.完结D.毕备(2)曾不知老之将至A.竟然B.曾经C.通“增”D.从前(3)或取诸怀抱A.有的人B.有的时候C.或者D.间或(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陈设B.陈述C.陈旧D.通“阵”2.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E.何不委心任去留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谛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阅读,伸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的确很开心啊。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憧憬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改变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4阅读全文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嬉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受,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受,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厚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5创新实力训练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下列加粗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旅店B.古人秉烛夜游秉:持,拿C.群季俊秀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D.而浮生若梦浮生:轻生2.下列对文章的说明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原因。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原因(有道理)啊。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袤的天地给我供应了如此绚丽绚丽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刚好行乐的消极思想。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学科渗透训练】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望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好玩,于是跑过去问。“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顺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用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老汉一看这二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两匹马。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延长阅读】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资料补充1.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2.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兰亭集序教案 8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驾驭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相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之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改变。教学难点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所蕴涵的主动心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想方设法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恒久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推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旧动人呢?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王羲之其人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闻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2羲之其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3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视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似乎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2)鹅池晋书王羲之传登记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3)以书换鹅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观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恳求,道士就是不愿。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特别兴奋,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即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高兴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三、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困难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躲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实自然的美丽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实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与的名士,有“卷土重来”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四、文体学问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好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举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五、整体感知1放录音,辨识字词癸gu丑修禊xì流觞shng激湍tun形骸hái游目骋chng怀齐彭殇shng嗟悼jidào会kui稽j感慨系xì之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感知作品,理清思路老师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其次部分(3、4自然段):抒情、争论,由观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1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欢乐的心境。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老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万紫千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调。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欢乐场面。4提示学生朗诵时留意语调要清爽明快,充溢欢欣,优雅之情调。根据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5学生探讨、沟通(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明确:“信可乐也”不行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细致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3)探讨: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老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超群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美丽,朴实清爽。七、当堂训练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八、课堂小结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行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行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行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行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行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沉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妙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旧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九、预习作业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整理本课文言学问。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学问(略)。二、研习第3自然段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绽开探讨的?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妙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概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究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请根据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这段争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化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殊的酷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改变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状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改变的步步推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2朗读语调提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选择学生根据以上提示朗诵四、合作探究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相识。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行一视同仁。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2第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原委为何而“悲”呢?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像!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五、探究性阅读训练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终归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躲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事实上就是眷念人生、酷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六、归纳整理文言学问1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2一词多义修: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整治)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3词类活用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4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或取诸怀抱古义:思想理想今义:怀里抱着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人”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争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静;文化或文人5特别句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死生亦大矣(推断句)七、课堂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登记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爽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珍贵。八、布置作业背诵全文九、相关资料: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1)文章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对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2)书法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领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当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对,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十、课文及翻译1、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