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初三下册《大危机与新政》知识点.docx
-
资源ID:62961307
资源大小:21.9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北师大版历史初三下册《大危机与新政》知识点.docx
北师大版历史初三下册大危机与新政知识点北师大版历史初三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学问点 北师大版历史初三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学问点 学问点 1、如何正确看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短暂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但是这个体系实际是上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瓜分,不行能根本消退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因此也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2、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联合国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3、法国元帅福煦和列宁为什么对凡尔赛和约分别作出“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和“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评价? 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冲突。 4、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但是中国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一点的保障,反而受到严峻的损害。结合所学学问,你对此事有何相识? 答案一:弱国无外交 答案二: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5、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山东问题得到了怎样的解决?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通过中国代表坚持不懈的斗争,会上基本复原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九国公约的签订名义上敬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限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课后练习 1.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性质的是() 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限制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A.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务本质的分析和理解实力。解答此题时肯定要明确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再分析所给选项哪些是分赃的条款即可。明显不是。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普法斗争失败后,德国通过不同等条约从法国取得的,凡尔赛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是公正的,所以也不是分赃的条款。包涵、选项错误,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D 2.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需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头”。依据有关史实分析思索“割牛头者”对德的策略是() A.力图减弱德国,以便确定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B.实行绥靖政策 C.扶植德国 D.防止德国卷土重来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学问可推断出,“割牛头”者应是法国。法国在巴黎和会的策略是:尽最大可能减弱德国,以便确定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答案:A 3.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我们以资本供应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应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放弃中立,参与斗争 B.提出“十四点原则” C.召开华盛顿会议 D.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4.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其结果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干脆因素是() A.中国人民是否坚决斗争 B.中国代表是否坚持原则立场 C.美英两国对日看法是否改变 D.日本侵略的目标是否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实力。从所给四个选项来看,A、B明显不是干脆因素,因为无论是巴黎和会还是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始终坚持收回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的原则立场,中国人民始终进行了坚决斗争,同时日本始终想在中国攫取更多的权利这一侵略的目标也没有改变,故D项也不是干脆缘由。C项的答案正确,日本在亚太地区特殊是在中国的不断扩张,威逼到了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所以对日本施加了压力,从而使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答案:C 北师大版历史初三下册俄国向何处去学问点 北师大版历史初三下册俄国向何处去学问点 学问点 1、(1)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志向变为现实。为把俄国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建重要前提。 3、十月起义: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11月1日成功。 巩固政权的措施 政治上: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同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经济上: (1)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起先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 (2)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夫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夫租佃民土地和雇用劳工。 (3)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有国家集中安排;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外交上:为摆脱帝国主义斗争,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3月同德国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 军事上: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制,组建工农红军。 革命的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2、打击了资本主义,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国际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标记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探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课后练习 材料一:“干脆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安排。” 材料二:“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列宁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应当是列宁分别谈到什么经济政策时所说的? (2)苏维埃俄国实行材料一谈到的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谈到的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A相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 (1)材料一谈到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二谈到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3)C 九年级历史下册“大危机”与“新政”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大危机”与“新政”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一、“美国的悲剧” 1、美国经济的旺盛 (1)表现 20世纪20年头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工业产量增长近一倍;汽车、建筑和电气工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旺盛的支柱。 (2)缘由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其次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美国的悲剧“美国最宏大的小说” (1)出版时间 1925年 (2)作者 德莱塞(1871-1945),美国闻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3)主题 美国的悲剧以锋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这本书整个来讲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 二、“黑色星期四” 1、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 (1)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冲突。 (2)干脆缘由:生产的快速扩大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冲突,引起生产的相对过剩;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2、爆发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 涉及范围特殊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殊大。 4、影响 广阔劳动人民啼饥号寒,流离失所;资本家销毁商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受到破坏;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冲突尖锐、政局动荡;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危机也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 三、罗斯福新政 1、新政的背景 严峻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冲突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找寻出路。 2、起先时间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3、主要内容 (1)整顿金融业,复原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 (2)复原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和限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兴办公共工程,削减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5)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4、核心和基础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为了保证该法的实施,政府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 5、影响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整,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它不行能从根本上消退经济危机。 6、评价 目的:消退经济危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实质:不变更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改良。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