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教学教案.docx
-
资源ID:62970932
资源大小:17.55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教学教案.docx
2022年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教学教案西子湖畔转引自三水中文优秀教案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教学目的: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尝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2.使学生相识到只有深化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教学重点、难点:1精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相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2问题探讨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探讨探讨。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导语设计上一课,我们领会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日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倾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美丽动人的歌颂。解题:作者及背景简介: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闻名学府剑桥高校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剧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坚决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究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宏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怜悯和敬意,描写农夫、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实、含义隽永。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其次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美丽动人;第三节:诗人对唱词内容的揣测;第四节:歌声虽已消逝,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详细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忱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溢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袤的田野上,“她独自由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悲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颂”,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调。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逝,却仍许久地留在我的心上”。或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哀痛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一问题有肯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索,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才智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确定。)问题二:诗人在其次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美丽好听?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美丽好听。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芜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嘹亮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志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美丽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美丽和强大的感染力。(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比较阅读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尝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明确: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溢了对劳动者的怜悯。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实平实,不加雕饰。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2两首诗虽都充溢了对劳动者的怜悯,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怜悯中充溢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颂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静静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搅“收割人”的歌颂,这完全是一种同等的看法;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常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怜悯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夫的赋税而已。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美丽好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有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比较阅读必需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肯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课堂训练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疲乏地休息在荫凉的地方;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却比不上这种歌颂;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宁静但不如这歌声激烈人心。(黄杲炘译)(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观赏品尝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布置作业: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附:板书设计方案二一、二、三(1、2)与方案一同。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观赏品尝,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纳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附:备教资料卡片1: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见,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