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地球的运动初中一年级教案.docx
2022年地球的运动初中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 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缘由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相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通过视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加各项探究活动,培育学生视察实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实力,小组合作学习实力等。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熬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究和发觉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相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究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殊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 地理意义,是了解 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 地理规律,说明自然 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干脆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了解及增加学习情趣。三方面学问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改变,产生了四季。由于学问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实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干脆参加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教法建议:动身点:为学生呈现相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尽量使 教学形式多样化。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的爱好,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协作,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视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识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 地理意义。其次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学问。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 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觉”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究地球运动的奇妙。演示并提问: 老师转动地球仪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探讨或学生举例)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演示并讲解 老师用手电照耀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耀一边转动地球仪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也许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探讨: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状况是否可能发生?视察太阳的高度改变。(有爱好,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做试验:(也可留做作业)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利用这个装置,视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改变规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3>时间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3>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7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73>正午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7>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6>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3>影长(厘米)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3>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7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73>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7>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6> 板书:其次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轴旋转2方向 自西向东3周期: 一天关于“地球的公转”的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改变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改变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亲密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耀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长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耀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留意视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留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视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改变?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视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留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留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 老师指导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视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