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二.docx
-
资源ID:63009094
资源大小:24.5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二.docx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二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学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2.理解并驾驭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3.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课前预习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差异性的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肯定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_。2地域分异特征:有序性、普遍性。3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a基本因素: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b分布特点:随_方向改变。(3)垂直分异规律a基本因素:随着高度上升,温度渐渐降低,_发生改变。b分布特点:从_到_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渐渐改变更迭的现象。(4)地方性分异规律a含义:指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肯定_发生改变的规律。b特性:有序性和_。c小尺度地方性分异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2影响因素:_和_。3主要类型(1)森林自然带a分布:潮湿和半潮湿地区。b特点:_的陆地自然带。c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2)草原自然带a分布:半潮湿、半干旱的内陆地区。b特点:以_植物为主。c典型类型:_、_。(3)荒漠自然带a分布:干旱地区,降水量稀有,气温改变猛烈,日较差_。b特点: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洁,动物很少,对_有很强的适应性。c典型类型:_、_。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以大农业生产为例)1影响:_构成、作物构成、_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2意义:取得持续的_效益并实现_。课堂探究合作探究一(1)在非洲从赤道动身,沿°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什么?在地球表面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在哪些纬度和哪个大洲分布比较明显?(2)从欧洲西海岸动身,沿°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什么?在地球表面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在哪些纬度和哪个大洲分布比较明显?(3)高大的山地,随着海拔的改变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亲密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垂直带谱越。合作探究二读图3-10探讨课后活动题:id:2147490223;FounderCES(1)影响自然带谱困难的因素?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困难?(2)影响雪线凹凸的因素?为什么南坡雪线低?(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高山草甸南北坡分布的高度为例?合作探究三某位同学比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志向模式图”(如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id:2147490216;FounderCES(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是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其雨季形成的缘由是。(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缘由相同的数码是。思维拓展一、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id:2147490237;FounderCES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二、非地带性地球上非地带性现象、规律总结: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变更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长地形(科迪勒拉山系)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水分条件的改变(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节内容把中学必修一到必修三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把某个区域环境(必修三区域地理)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必修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必修二人文地理)有效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必修一教材当中前几章的自然地理环境做了很好的总结,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气候)、水圈(河流水文状况)、岩石圈(地形与土壤状况)、生物圈(自然带状况)的圈层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困难系统,又为高一学生下学期学习的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某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活动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的。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本节教材涉及到内容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状况分析 本课内容综合性很强,对多数学生来说,理解简单但用语言描述难,因此需联系已有学问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叠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育自主探究学习实力和逻辑思维实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自然带,驾驭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三种分异规律及成因,从而培育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实力。 3通过规律和成因分析,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影响不同地区非地带性的因素。 六、教学打算 1老师打算搜集不同自然带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打算收集自然带图片,做好预习工作。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导入 播放中国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自然景观图各一张,提问两地景观存在什么区分,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通过视察并对比两张景观图,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中国地形图,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图。 活动一: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一:依次经过海南、江汉平原、北京、大兴安岭北部。引导学生视察景观图,归纳纬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视察自然景观改变,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纬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一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图。 活动二: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二:依次经过辽河平原、希拉穆仁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引导学生通过视察景观图及降水量分布图,归纳经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视察自然景观改变,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经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二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景观图。 活动三:通过读图,了解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在地球上的体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讲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 2三种地带性特征在地球上的体现: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沿大陆西岸、大陆东岸、中纬度分别画出三条旅行线路,引导学生读图,相识经过的陆地自然带。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根据三条旅行线路,依次读出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并相识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特征在地球表面的体现。在学案上,比照并补充完成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 PPT: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 活动四:结合案例,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1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植被改变。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垂直地带性及影响因素。 2结合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改变,引导学生思索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1视察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的改变,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垂直地带性表格。 2视察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改变,思索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PPT:1长白山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苔原景观图。 2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示意图。 八、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 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二)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 (三)非地带性: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课堂探究学案】 探究一、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三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小组探讨完成下表,对比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导因素 大尺度地域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 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 规律 在_和北半球_地区 热量为主 _地域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 _条件 _地带分异规律 纬度_海拔_的山地 水热状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说课稿:其次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最终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支配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学问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学问,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地理思维实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供应的图表、资料必需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实力的培育和提高。重难点分析: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缘由。难点: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缘由。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课标分析:学问和技能:1相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实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实力的培育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学问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得“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沟通、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情感、看法和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其次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驾驭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探讨和思索,应当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肯定的难度。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图文转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讨归纳教学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图表学习法比较学习法案例学习法教学流程解读课标要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 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缘由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育学生概括总结实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缘由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缘由培育学生读图实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缘由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育学生概括总结实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缘由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缘由培育学生读图实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学问的驾驭状况反馈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回忆上节课内容承上启下,顺当进入新课的学习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缘由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索以下问题: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缘由。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 板书: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从地形、海拔高度改变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育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实力 培育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学问的驾驭状况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发言培育表达实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做练习检查本章节学问落实状况章节小结板书设计其次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附表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更替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水平方向垂直方向 高二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实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实力的培育。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学问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假期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并说一说当地的景观都有什么不同。(PPT上同时播放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很直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陆地自然带 【老师】PPT展示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索以下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燥热而北方温凉呢?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学生】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燥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老师】我们假如坐火车从中山动身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师生总结】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样,即作东西方向延长、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 【老师】同学们再细致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生总结】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改变。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事实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因素 活动:老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老师】同学们再看我国的状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总结】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长、东西方向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改变。 【活动】老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9、5.10两幅景观图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探讨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差异,并完成表格。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问要点。 作业:假如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燥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大家都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呢?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沟通,相互探讨。 四、板书设计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