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x
-
资源ID:63014798
资源大小:15.3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x
2022年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争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宠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仰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妙志向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显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志向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奇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方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像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穿正直,表里如一,卓然独立。"香远益清",写莲芳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行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明显,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珍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方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雪白无瑕,近墨者不黑);其次"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行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衬托,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衬托。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方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方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看法。对莲的褒扬自不待言,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看法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当说,陶潜的品行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明哲保身而躲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看法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衬托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行,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其次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终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改变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争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其次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安静气氛,反映出主子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终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子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子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到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奇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终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假如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活灵活现,缘由是什么呢?是它们艳羡主子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相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究竟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子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支配: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一、组织教学二、干脆导入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