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
资源ID:63015881
资源大小:22.7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x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改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改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社会改变是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相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重要战略的好课例。 二、学生分析 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相识,知道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四起。但是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历史学问欠缺,对于史料的分析实力不强,无法理解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相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斗争。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形势图,获得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探讨,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相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育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 五、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打算 老师打算:打算教学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图片或影视资源。 学生打算: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相关背景学问、收集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奴隶主的苦恼”: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让我开垦的私田增多,我成了一个大地主,但是,我的私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忧土地变没了,这可怎么办?老师指出奴隶主的苦恼仅仅是战国时期社会改变的一个缩影,让学生快速把握本课的主线“社会改变”。 (二)师生互动 环节一:看七雄并立,评战国风云 1.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形式发生了什么改变? (2)“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3)战国时期主要战役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 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诸侯国形式”、“改变”、“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去读图和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找出史料与问题的相关点,由问思答。 2.材料解析: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朝·胡曾咏史诗·流沙 (1)结合相关学问分析这时期的斗争有哪些特点? (2)当时的人们对斗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面对文言文材料首先从让学生整体上感知材料的意思,从材料“七雄”引导学生从战国斗争的角度去解题,在情感看法价值观上使学生感受到斗争的残酷,从而珍爱和平。 环节二:求富国强兵,行商鞅之法 1.再次结合问题情景“一个奴隶主的苦恼”,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老师可以结合结构示意图进一步讲解。 利用问题情景可以使历史变的鲜活,而结构示意图,让学问化繁为简,使学生易于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让学生朗读教材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整体感知商鞅变法,老师深度解析变法内容的巨大影响。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够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但是影响理解难度较大,老师深度解析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突破教学难点。 3.小组沟通: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1.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师通过向学生讲解评价变法成败的标准,让学生驾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环节三:除岷江水患,叹李冰之智 1.结合视频让学生驾驭都江堰的概况。 视频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成及作用,相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动意义。 2.结合图片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现今社会价值。 相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智和创建力,相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随堂练习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允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有哪些? 3.商鞅变法给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把握好史料的人物“商君”,时间“战国”,相应措施“法令”,详细做法“公允无私”、“赏罚分明”,进而去解决相关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是文言文材料就产生恐惊心理,从而驾驭肯定的分析史料的方法。 2.老师提示学生制约变法的胜利与否的因素,这样学生就能分析的全面。 3.依据问题限定词“经济发展”“启示”,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给国家发展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对课本学问进行迁移。 八、教学反思 (一)胜利之处: 1.做到了学问前后联系,按“社会改变”这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2.对商鞅变法等历史事务进行评价的时候,教给了学生客观的历史的评价标准。 3.能够结合相应试题去引导学生驾驭分析史料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1.对于一些历史专业术语说明不到位,如中心集权、封建制度等。 2.对于历史学问的拓展还不够,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典故:“立木为信”。 (三)改进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出详细的预习提纲,分成详细小组,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打算好相关资料。 2.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补充相关史料,比如补充商鞅变法变法措施的相关史实,通过了解原始史料降低学生理解商鞅变法影响的难度。 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旺盛;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运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通过讲解并描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缘由,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育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实力。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状况,以培育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实力。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相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育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实力。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独创,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热忱。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行逆转的历史规律。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相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非常富强的秦国强大富有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相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教学建议关于“农业的进步”建议老师结合学生的政治课所学的内容,干脆点题,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用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生产力提高的缘由。关于“都江堰”建议老师首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出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然后利用教科书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指导学生理解其防洪、浇灌、航运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关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老师干脆点题,在指出农业的发展是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前提之后,指导学生自学,并把重要的内容和有关图片制成投影片呈现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关于“商鞅变法”这一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建议老师把这一目分为背景、内容、结果三个部分来细致分析讲解。背景部分建议老师在帮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二个问题:第一,战国时期为什么要变法?其次,什么人要求变法?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出名词的定义。内容部分建议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下图表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图上作相对的标示。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许多土地,他们也有肯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照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爱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需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老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板书设计第11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一、农业的发展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2、农业技术的进步3、都江堰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2、商业和城市的兴盛三、商鞅变法:1、背景2、内容3、作用四、封建制度的确立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问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问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学问点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1)农业: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记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小结:铁器和牛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建了条件。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等。 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减弱人身依附关系 产生新的阶级力气: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缘由:经济基础的改变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变革 (4)措施: 以选贤任能、嘉奖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以中心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斗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斗争 (2)战国:以兼并斗争为主 (3)变革动力: 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斗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白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旺盛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 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化)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接连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