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docx
-
资源ID:63036325
资源大小:16.0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docx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_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福州第八中学 黄品霞内容摘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养教化课程,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好用课程,探究、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职责。本文作者浅谈了在"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平台下,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的心得。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化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抛锚式教学法随着教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基于"一体三重"的教学平台,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 对信息技术教化的再相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化是指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化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技术离不开学问,倘如说学问属于抽象的理论范畴,那么技术就属于实践的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需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化。运用技术的实力称之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由于信息技术教化是一种技术教化,其教学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老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悟"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学问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信息技术教化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解并描述、指导等详细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好用课程,探究、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职责。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留意力和学习看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依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建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得学问与更新学问的实力。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二) 对"抛锚式"教学法的相识: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务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务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方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状况基本一样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亲密相关的真实性事务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务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老师向学生供应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留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实力。(4)协作学习-探讨、沟通,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干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视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得干脆阅历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样,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三)"抛锚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课例1:课型:PASCAL程序设计(必修课)课题-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试验班:高一学生56人 场所:486机房教学工具:56台机,每台机均装有Turbo Pascal 7.0,Novell 3.x,白板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题目的算法,并编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运行。题目:求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首先,让14组学生绽开探讨,找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提示学生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确定)。老师举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过程模拟如下:(创设情境)a35,b21,ra mod b即r14;由于r0,则ab即a21,br即b14,ra mod b即r7;由于r0,则ab即a14,br即b7, ra mod b即r0;由于r=0,则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为b(此时b=7)。引导学生从过程模型中,归纳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算法描述:(1)求a/b的余数r;(2)若r=0,则b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若r0,执行第(3)步;(3)将b值放a中,r值放b中;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书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提示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循环或repeat_until循环)来实现算法。协作学习:全班56人分为14组探讨、沟通、调试修正。效果评价:以下是学生写出的四种正确程序段:方法一:read(a,b);r:=a mod b;while r<>0 dobegina:=b; b:=r;r:=a mod b;end; write(b:5);方法二:read(a,b);r:=a mod b;if r<>0 thenbegin repeat a:=b; b:=r; r:=a mod b; until r=0; write(b:5);end else write(b:5);方法三:read(a,b); repeatr:=a mod b;a:=b; b:=r;until r=0;write(a:5);方法四:read(a,b); r:=b;b:=a;初始设置 repeat a:=b; b:=r;r:=a mod b;until r=0; write(b:5);老师小结: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方法一或方法二,这两种方法是依据算法描述步骤一步步加以组织实现的,其中方法一运用了当型循环(while语句),使整个程序段语句简明、结构简洁,相比之下方法二就显得语句冗长、结构困难,可见算法与语句的运用存在肯定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留意很好地组织语句,编写程序实现算法。只有少部分学生运用方法三或方法四,这两种方法皆运用了算法的思想,也都采纳了直到型循环(repeat_until语句),但其中方法三对算法作了些变异、修正以适合所选用的语句须要,针对该程序段,当r=0时的除数(b)已赋到a中,而此时b为0,导致最终输出的最大公约数应为a,简单使他人在阅读理解该程序时产生误差。而方法四依据语句的须要作了适当时始设置以实现算法的要求,象这样所做的初始设置为实现算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建议学生在经后编程实践中逐步驾驭、敏捷运用以丰富自已的编程阅历。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法,最好的应是方法一和方法四。这是一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课,主要是通过动手书写,上机调试、运行,培育学生针对详细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并利用PASCAL语言书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由于程序设计的抽象性、单调性,倘如依旧采纳传统的教学法:老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很简单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问灌输的对象,整堂课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气氛低调,采纳了"抛锚式"教学法,老师依据题目,举例、模拟问题实现过程,提出详细的问题,并将这类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主动探究精神,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实践进一步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化。课例2:课型:网页制作(选修课)课题-制作主题为"创建新世纪"的网站试验班:高一网页制作选修班,30人场所:多媒体586机房教学工具:一台老师机,30台多媒体计算机且可以连上Internet教学任务:通过Internet收集信息、素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站点本课题教学进程大体经验如下几个阶段:·激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任务,针对站点主题,拟定若干子题,确定站点名称。例如最新科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天体、星云、航天技术、前沿军事技术等(确定与主题亲密相关的问题作为网站的中心内容)。依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Javascript。·将30个学生分为6组,老师排列出有关站点,包括与网站主题相关的科技站点、闻名图书馆站点或涉及创作工具、创作技巧、媒体素材等的站点地址。·学生通过网络从世界的任何角落获得到有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和资料或得到创作灵感、技术询问。·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就相关站点主题的媒体素材的选择,创作工具的运用技巧、站点风格等绽开探讨,摆出各自的观点,并对他人的站点分析、评论提出看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网站制作技术、Internet操作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学生可以敏捷且娴熟地运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学生们收集到了很多切合主题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最终每个小组都交出了一个主题突出、风格独特的网站,网站中也运用了很多新奇、活泼、生动的网页制作技巧。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及Internet的引入,学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爱好和学习热忱,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获得信息,学习技能,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既能很好的发展特性,培育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又能使学习者群体(包括老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才智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从上述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课堂整体效益好,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索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老师事前所作的细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中画龙点睛的引导,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明显削减,但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出老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养教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未定论,以上只是笔者的一次教改尝试,浅谈了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诚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参考文献何克抗 李克东主编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作者简介 黄品霞,女,1975年6月生,1998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高校计算机科学教化专业,同年8月安排到福建省福州八中担当信息技术课老师,1999年9月评为中学教化二级职称(计算机),工作三年多来,兢兢业业,至力于教化教学改革,主动探究、试践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