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在产科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临床麻醉学指南-产科麻醉.docx
罗哌卡因在产科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临床麻醉学指南-产科麻醉 R714 A 1672-3783(2010)07-0232-0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下在产科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60例行硬膜外阻滞剖宫单胎孕妇随机分为0.75%的罗哌卡因组和0.75%的左旋布比卡因组,每组80例。分别视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行新生儿Apgar评分及行新生儿脐静脉血气血气分析。结果:两组孕妇的感觉阻滞起效的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静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左旋布比卡因组。结论:0.75%罗哌卡因与0.75%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剖腹产都能获得满足的麻醉效果,均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罗哌卡因;妇产科麻醉;临床探讨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高浓度时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比较低,它是一种新型的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它的结构、理化性质及药效药代动力学特点都与布比卡因有相像点,但其具有感觉和运动分别特性更为明显的特点。本文拟通过比较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剖腹产的麻醉效果来探讨罗哌卡因的麻醉效能,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要进行剖腹产手术的病人共计160例, ASA I-级, 年龄2139 岁, 体重5581kg, 妊娠时间37.50±0.70周。将其随机分为0.75%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 和0.7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为80例病人。 1.2 麻醉方法 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便进行面罩吸氧并建立上肢的静脉通路,快速输注平衡盐溶液500ml。待产妇保持左侧的卧位且处于头高脚低状态,在L1-2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在硬膜外腔留管3.0-3.5cm, 然后产妇改为平卧位, 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后, 赐予试验量1.75%的碳酸利多卡因5ml,视察若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和局麻药中毒的征象,则经过硬膜外导管分别推注含有0.75%的左旋布比卡因或0.75%罗哌卡因10ml,手术过程中不再追加局麻药,全部病人均需持续监测BP、HR、SPO2和ECG。 1.3 视察指标 1.3.1 感觉神经阻滞效果: 用针刺法测定药物起效时间(椎管内注药至皮肤痛觉消逝)、切皮前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以脊髓节段表示)、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药物起效至感觉复原正常)。 1.3.2 运动神经阻滞效果:采纳改良Bromage评分法( 0-3分)评价手术起先前下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髋、膝、踝关节均无阻滞运动计为0 分;髋、膝、踝关节均可运动,大腿不能对抗重力,但能运动膝和踝关节计为1分;双膝以上不能运动,但能运动踝关节计为2分;髋、膝、踝均不能运动计为3分。 1.3.3 麻醉效果满足度: 依术中病人主诉及是否需协助麻醉药评定。优的标准: 病人宁静, 手术部位无不适感, 无需协助用药; 良的标准: 病人主诉不舒适, 须赐予肯定的冷静镇痛药;差的标准:病人有明显痛感, 需辅以局部麻醉或静脉全麻药。 1.3.4 肌松满足度的评价:优: 满足;良: 尚满足;差: 不满足。 1.3.5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视察术后有无恶心及呕吐等现象的发生。 1.3.6 其他指标:进行新生儿的脐静脉血气分析,诞生后1 min、5rain分别进行Apgar评分(心率、呼吸、肌张力、神经反射和皮肤色泽)。全部患者均需持续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 1. 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纳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实行卡方检验,P0.05);两组新生儿Apgar的评分值均在8-10分之间, 未发觉对新生儿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两组新生儿的脐静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中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罗哌卡因组总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左旋布比卡因组(P=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