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首发】2022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63064573
资源大小:26.4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真题首发】2022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学业综合素养监测九年低语文弑巡(总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题号总分(-)(二)(三)(四)得分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3题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bian 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 也都hong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1 .下面根丽香写汉亭泵合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 zhang辨tul轰B. zhang辩tul轰C. zhang辨tui哄D. zhang辩tui哄2.对选段第句画线处标点符号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提起下文D.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3.以下对第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孔乙己的内疚、自责和无法申辩的痛苦。B.孔乙己对众人的取笑不满但又难以辩白的窘态。C.孔乙己内心痛处被刺中后极大的不安和痛苦。D.孔乙己为前途渺茫而感到愧疚不安。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当前,山东新冠疫情形势总体可控,局部地区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势头。青岛莱西 市防范区连续3天未检出阳性感染人员,初步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当然由于本次疫情 流行毒株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病例病症不典型,容易引起隐匿性传播,发现难度大, 传染源头查找有难度,存在多个传播链条等原因,不排除个别地方疫情存在进一步开展的 可能。下一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严控疫情外溢, 防止疫情反弹。A.第句。 B.第句。 C.第句。 D.第句。5.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陈涉世家中“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别人的敬称,指对方;“公等 遇雨”中的“公”也是对对方的敬称,“公等”是“你们诸位”的意思。B.儒林外史是明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 贵”的不同表现,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出自于儒林外史。C.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说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的。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 “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D.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 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6 .古诗文默写。(10分)(1) ,不知饴阿谁。(十五参军征)(2)纷纷暮雪下辕门, o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俗子胸襟谁识我, o (秋瑾满江红)(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6)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 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在 曹刿论战中反映曹刿提出的“敌疲我打”方针的句子是“, 故克之。”.名著阅读。(4分)阅读外国小说,除了关注小说的基本元素,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现外,还 应该注意创作背景、关注小说的叙事角度等,以简爱为例,完成以下题目。(1)简要介绍简爱创作的时代背景。(2分)(2)简爱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作者以手写心,句句发自肺腑,字字血泪凝成,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九年级上册我们还学过一篇外国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视角、以 第一人称展开故事,摹画人物。请写出这篇小说中至少两个人物形象。(2分)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5分)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7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下面关于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两诗仅有别云间由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过零丁洋主要激发爱国情感。B.两诗均写到了自己创作时刻的心境。C.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 情,以及誓死如归的精神。D.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9 .别云间一诗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4分)【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思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威否,不宜异同。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选自出师表)【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夫君子之行 B.以光先帝遗德静以修身 C.年与时驰愿驰千里足 D.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论其刑赏 11.以下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A.业精于勤B.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3 .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分别是诸葛亮对刘禅和儿子的劝诫。B.【甲】段诸葛亮劝诫刘禅要亲贤远佞,做一个赏罚清楚的明君。C.【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那么以骈句为主,句 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D.【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为一体,忠心 可鉴;【乙】文那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14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1分)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群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局部普通中国人 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假设 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 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 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 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 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项芝壬煎“卷也置过报纸的苴理坦此3为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 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 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 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 某种焦虑症患者。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 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 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 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 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开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 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第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分)15 .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B.真正的阅读危机表现在因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到来而使获取知识的渠道 变得封闭了。C.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一种表现就是门庭假设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 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D. “慢下来,读读书,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阅 读”是摆脱阅读危机的一种方式。17 .写出文章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外的其他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3分).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题。(15分)千姿百态花烂漫人们观赏花,感受美,花与美形影不离。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杳外,还 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自古以来, 人们常用“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人的美丽,用“花好月圆”来比喻团聚的美好。可见 美寓于花,花含着美。花有美丽的形态。世界上的花可谓千姿百态:有的朴实浑厚,有的小巧玲珑,有的 端庄秀丽,有的婀娜苗条,有的威武豪爽,有的风采翩翩。白色的绣球花并不著名,可它 那晶莹洁白的丰姿叫人看了真有“白云疑向枝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的美感。芍药是芳姿 绰约的名花,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到“周回看未足,比喻语难为每当春风送暖,杜 鹃鸟啼,杜鹃花满山开放时节,其红装嫣态,分外妖姨。怪不得诗人说“花中此物似西施”。花有鲜明的色彩。“花是颜色的宝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红的似血,白的如雪,万 紫千红,鲜艳夺目。万千种花有万千种景色,即使是一种花也有五颜六色。素称“花中之王'' 的牡丹就有红、黄、紫、绿、白、暗紫和墨色。北宋时洛阳姚家的千叶黄牡丹和魏家的千 叶肉红牡丹,色压群芳,名贵天下,故称“姚黄魏紫九 在我国,牡丹自古被尊称为“国色”, 古人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兰花幽香醉人,花姿秀美,绿叶修长柔韧、 四季常青,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种兰养兰,画兰颂兰,尊它为“花中君子”,把它作为 超凡脱俗、高雅纯洁的象征。中国古人向来爱用兰花比喻正人君子,常以“兰交”“兰契”来 形容深厚、真挚的友谊。古人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借兰花表达了对独立 不阿品性的称道。陈毅同志有吟兰诗:“幽兰生山谷,本自无人知,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 隅“,热情歌颂了它的傲岸不屈的气质。冰肌玉骨的水仙花终生清素淡雅,不尚豪华。”得 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诗人借水仙称赞了纯真高洁的人品。冰清玉洁的荷花, 常常让人联想到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性,因而倍受人们的称颂。宋代周敦颐在著名的爱莲 说中,热情洋溢地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悠久的中华文化还赋予花许多可贵的精神。古今志士多以梅菊自许,这是因为梅花 和菊花傲雪斗霜、不屈于严寒。苏轼红梅诗有:“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刘禹锡菊花诗云:“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这些诗句赋予了梅菊威武不屈的精神。 在人们心中,花除了把自己的全部芳香、色彩送给人类,还慷慨捐躯,或入药祛病,或供 食饮,具有为人类造福的献身精神。如荷花,除了以鲜艳的花朵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把 莲子、荷花、藕奉献给人们,作为食用佳品和疗病良药。花,可爱的花,外美内也美,愿花美人更美。18 .阅读第自然段,写出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3分).选出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本文的行文思路是:首先写花与美的关系(形影不离),其次写花的外在美(形态、色彩)、内在美(品性、精神),最后归纳小结,表达作者的心愿。B.从全文看花与美的关系是:美寓于花,花含着美,二者形影不离。C.全文通过写花写美来赞颂高尚的品性和可贵的精神;表达了 “愿花美人亦可美可不 美”的期望。D.纵观全文,作者不仅欣赏花外在的美,更在意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与可 贵的精神。21 .第自然段先后描写了花的形态和色彩,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其总体特点。(2分)(1)形态总体特点是:;(2)色彩总体特点是: o.第自然段分别写了三种花,请结合文意,说说它们被赋予的品性。(3分)(1)兰花:(2)水仙花:(3)荷花:22 .古诗文中写花的诗句非常多,请再写出两句。(2分).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请说出其主要的特点并作简要评析。(3分)三、写作。(50分).任选一题作文(1)请以“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 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2) “对谷爱凌来说,赢一直都很重要。”科比也说过:“总有人是要赢的,那为什 么不是我呢。”谷爱凌说:“我进入任何一个比赛,都必须有可赢的希望。”她在北京冬 奥会上的表现,完美地诠释了她的信条。她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想要拿金牌,但更想做 到自己的最好。”不满才是向上的车轮,这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表达。正因为 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留下更多的回味。请以“为自己喝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字。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出现与自身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D (2 分)2. B (2 分)3. C (2 分)4. A (3 分)5. B (2 分)6. (1)羹饭一时熟(1分)(2)风掣红旗冻不翻(1分)(3)英雄末路当磨 折(1分)(4)沉舟侧畔千帆过(1分)(5)野芳发而幽香,(1分)佳木秀 而繁阴。(1分)(6) 一鼓作气,(1分)再而衰,(1分)三而竭,(1分) 彼竭我盈(1分)(1)英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当时英国 女性还是男权社会的附庸。(2分)(2)于勒、假设瑟夫、菲利普、克拉丽丝(2 分)二、阅读理解。(45分)(一)8. A (3分)9.首联表达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其 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 清斗争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的感受。(2分)(二)10.A(2分)H.D(2分)12. (1)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 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2分)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 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2分)13. B (2分)14.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 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 德,令人敬佩。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写两点 品质给2分,同时谈出启示给总分值4分)(三)15.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 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 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任意答对一点即可,3分) 16. B (2分)17.比照论证、比喻论证(任写一种得1分),举出相对应的实 例说明即得2分。18.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 引导社健康开展,而不是丧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意思相近即可, 3分)(四)19.“从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1分)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1分)从精神上给人以美好的联想”。(1分)2O.C(2分)21. (1) “美 丽”“千姿百态”。(1分)(2) “鲜明、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五颜六色” (1分)22. (1)纯洁,傲岸不屈(1分)(2)清素淡雅,不尚豪华(1分) (3)冰清玉洁,高风亮节(1分,思对即可)”23.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2分)24.古今诗文的穿插运用或多种修 辞手法的运用。文中写兰花的纯洁,穿插运用了大量的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 文化内涵,也增添了文学色彩;或者,文中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 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3分)三、写作。(50分)